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今论▪P3

  ..续本文上一页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 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 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 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 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 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 [P7] 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 ,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 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 。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 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 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 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 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 。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 完成。正见人生的实相,佛在处处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如『杂阿含经 』(大正藏编号二六二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 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P8]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 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 道法。然所谓离有离无的中道,不是折中于有无,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 释迦所说者,为缘起法,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释迦所说中道,还有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含』(二九七经)说:「若见 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 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行」 。还有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含』(三00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 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 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一样,都是依于缘起而开显的不落二边的 中道。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 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实则行的中道里,以正见为先导,即包含 [P9] 有悟理的正见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乐两边的情本论。同时,悟理即是正 行的项目,正见缘起,贯彻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两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依于正见缘起,能离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发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 乐二边的中道。

  还有,释尊的开示缘起,缘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缘起的空相应性, 这在经中多有说到。如『杂含』(二九三经)说:「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 缘起随顺法」。缘起是与空相应的,空的独到大用,即洗尽一切戏论执见。缘起 与空相应,所以能即缘起而正见不落两边的中道。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中 的本义,可约为二种: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 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说:「以中为 [P10] 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 ,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 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 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 观论』,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实与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 ;中正,所以是中实的,这可总以「恰到好处」去形容他。

  龙树发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他严格地把握那修 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 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主。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是不着于名相, 不落于对待。一、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非有亦非无,亦无 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 「此语亦不受」。「受」即新译的取。凡称之为有、为无、为非有非无,都不过 名言的概念。非有非无,本表示观心的不落有无戏论,如以为是非有非无,这不 [P11] 能恰合中实的本意。所以必须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着。二、不落于对 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 中道。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到种种的二边,都结论说:「离是二边行中 道,是名般若」。这里所说的种种二边,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二边。进而 至于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 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要离此二边行中道。这不落对待的中道, 即入不二法门,是顺于胜义,依观心的体悟说。

  关于中正的意义,龙树也有很好的发挥。依佛陀所正觉的,为众生所巧便言 说的,在佛陀,都是圆满而中正的。如缘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 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说的施设,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说:「理圆言 偏」。众生对于佛的教法,不能圆见佛法的中道,闻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 偏重,就会失却中道。如『智论』卷八十说:「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 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 [P12] 毕竟空与缘起有,那里会堕于一边?这因为学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 什么都有弊的,所以特说明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缘起,不落于断边; 即缘起的性空,不落于常边。缘起与空,印度佛教确曾有过偏重的发展。到极端 ,如方广道人偏空,是堕于断灭边;萨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堕于常边。为了 挽救这种偏病,所以龙树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缘起即空的中道 ,以拯拔那「心有所着」的偏失者,使之返归于释迦的中道。学者不能巧得佛法 的实义,多落于二边,所以特称此综贯性相空有的为中道。龙树的中道论,不外 乎不著名相与对待(宗归一实),综贯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观大乘的特 色,实即是根本教义完满的开展。 [P13]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

  第一节 龙树论略说

  约在公元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年间,龙树出现于印度的佛教界。他本是印度 南方的学者,长养于大乘佛教的环境中。据传记上说:他出家后,曾到北方的雪 山等处修学。这个环境,造成他综贯南北、空有思想的特质,成就了他的伟大! 龙树以前,一味的佛教,向东南方发展的是大众(又分别说)系,向西北方开展 的是上座系。拘泥而保守的上座系,被呵斥为小乘;活泼而进取的大众系,渐渐 的开拓出大乘佛教。南北、大小,尖锐的对立着。南空北有,各趋一极。北方已 完成极端实有的『大毗婆沙论』;南方的偏重理性者,于因果缘起的事相,也不 免忽略。这种偏颇的发展,决非佛教之福。龙树出世时,佛教正倾向于从分化而 [P14] 进入交流与综合的新机运,于是综合南北、空有、性相、大小的佛教,再建佛教 的中道;但他是以大乘性空为根本的。

  龙树造的论典,中国内地以及西藏,译传的很多。主要的部分,可分为两类 :一、深观论,二、广行论。深观,如『中论』、『十二门论』等,以探究诸法 的实相为中心,为迷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名之为深观。广行,如『大智度论』、 『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等,这是以菩萨的广大行果为主的。这两类 ,有的以为:菩萨行包含归依、布施、持戒等行法,佛陀自证化他的果德,主要 为引发信愿,以及积集福智的资粮。资粮具足了,成为可能解脱的根机,这再侧 重于慧行的深观。这即是说:先以广大行的资粮为基础,再进而深入究极彻证的 深观。但另有人说:般若为三乘之母,三乘学者都依此深观而证悟与解脱的;广 大行才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特色。如实的说:声闻、缘觉、菩萨的中道行,都以 出世的正见为主导的。依正见而后有信解,依正见而后能修行趣证,就是悟证了 以后,也还是不能离此正见的摄导。故深观虽共于三乘,在大乘中,仍是彻始彻 [P15] 终的,惟佛所究竟的。本文,即是关于深观的论述。

  关于龙树深观的论典,罗什三藏所传,有长达十万颂的『无畏论』。五百颂 的『中论』,即出于『无畏论』中。罗什除译有青目释的『中论』外,还有『十 二门论』,也是龙树造的;这部论,可以说是中论的入门书。『十二门论』引证 过『七十空论』;『七十空论』近由法尊依藏本译出,确乎是龙树的作品。考西 藏所传,也有『无畏论』,但这是中论的注解,与什公译的青目释论相近。有人 说是龙树作的;也有人说不是龙树作的,因为论中引证到龙树弟子提婆的『四百 论』。但传说龙树的年寿极高,也可能有转引提婆论的事情。然这与公元五世纪 初传来中国的古说,说『无畏论』有十万颂,『中论』出在其中,仍未能完全相 合。这也许藏传的『中论无畏注…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学探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