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碍行。所以菩萨入世利生,门门都是解脱门。缘起法是「处中 之说」,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别而不碍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碍事相 差别。在同一的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而能不将差别去说理,不将平等去 说事,这才能恰合事理的样子而如实知。一般自以为真俗无碍的学者,不知「处 中之说」,谈心说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这或者忽略事行; 或者执理废事;或者破坏事相的差别性,时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坏缘起事──是 非、善恶、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为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不知缘起法,不能 从缘起中去统贯真俗,这也难怪要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
近来有人──好象是牟宗三说:辨证法但于本体论有用。这只是说得一边, 与唯物论者的辨证法,偏于事相一样。须知缘起法,近于辨证法,但这是处中而 贯彻事理的。从正而反而综合的过程,即顺于世俗假名的缘起法,开展生灭(变 )的和合、相续的相对界。即反而正而超越(反的双遮)的开显,即顺于胜义性 空的缘起法,契合无生的无常、无我的绝对界。相对的缘起相,绝对的缘起性, 不即不离,相依相成而不相夺,这真是能开显事理的无碍。如法则而偏于事相, 或偏于理性,或事理各有一套,这那里能理会得事理的真相!对于这,中观能抉 择释尊的中道,达到完成,使我们相信得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觉!
四
智能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从智能(真)说:一切 是缘起的存在,展转相依,剎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无我,即否定实在性及 所含摄得的不变性与独存性。宇宙的一切,没有这样的存在,所以否认创造神, 也应该否定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唯神、唯我、唯理、 唯心,这些,都根源于错觉──自性见的不同构想,本质并没有差别。缘起无我 (空)的中观,彻底否定这些,这才悟了一切是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存在。 相对的存在──假有,为人类所能经验到的,极无自性而宛然现前的不能想象有 什么实体,但也不能抹煞这现实的一切。从德行(善)说:缘起是无我的。人生 为身心依存的相续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众。佛法不否认相对的个性,而一般 强烈的自我实在感──含摄得不变、独存、主宰──即神我论者的自由意志,是 根本错误,是思想与行为的罪恶根源。否定这样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体贴 得有情的同体平等,于一切行为中,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救护他。自私本质的 神我论者,没有为他的德行,什么都不过为了自己。唯有无我,才有慈悲,从身 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涌出无我的真情。真智能与真慈悲 ,即缘起正觉的内容。
五
缘起性空,本于生灭的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生灭的 因果诸行,是性空的缘起,缘起的性空。这在一般有情,是不能正确理解的,一 般总是倒觉为自性实有,或由实有而假有的。所以佛说一切从缘有,一切毕竟空 ,就有人大惊小怪起来。甚至佛法中,也有有宗起来,与空宗对立,反指责空宗 为不了义,为恶取空。有宗与空宗,有他认识论的根本不同处,所以对于两宗认 识的方法论,今论特别的给以指出来。中国学者一向是调和空有的,但必需对这 一根本不同,经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会下去。如根本问题不解决, 一切似是而非的和会,终归于徒然。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张融会空有。不过 所融会的空有,不是空宗与有宗,是从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观中,使真妄、 事理、性相、空有、平等与差别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碍的总贯。本论末后几章 ,即着重于此。我觉得和会空有,空宗是最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即有而空,即空 而有,这是怎样的融通无碍!在这根本的特见中,一切学派的契机契理的教说, 无不可以一以贯之,这有待于中观者的不断努力!
三十八年五月二日,在厦门南普陀寺大觉讲社校读毕,附序。
P1] 中观今论 ──民国三十六年冬在四明雪窦寺说──
中观今论引言
「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回诤论)!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缘的关系下存在的;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 ,称为「缘起」。凡是缘起的,没有不是受着种种关系的局限与决定;受种种关 系条件而决定其形态与作用的缘起法,即不能不是无自性的。「自性」,即自有 或自成,有自体存在或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现在说: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是 依缘所起法,这与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 [P2] 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 基本而最扼要的论题。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空,即是超脱了这自 性的倒乱错觉,现觉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毕竟空,是超越有无而离一切戏论的 空寂,即空相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然而,既称之为 空,在言说上即落于相待,也还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别 戏论而内证于寂灭。这唯证相应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说?所以说之为空,乃为了 度脱众生,不得已即众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荡一切,使达于「萧然无 寄」的正觉。『智论』曾这样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中论』「青目 释」也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缘起无自性而即空,如标 月指,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别而寂灭,所以空即是「中道」。中道依空而开显 ,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 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所以,缘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说明上,虽有 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明事物的本性。圣龙树在『回诤论』 [P3] 中,既明白地说到三者的同一;在『中论』也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观四谛品)。缘起、空、中道的同一,为信解佛法 所应当先有的正确认识。中观学,就是对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严密的阐 发者。龙树深刻的把握了这个,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惟 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龙树在『中论』中,标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缘 起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 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观因缘品)!依于八不的缘起,即能灭 除世间的一切戏论而归于寂灭,这是佛法的究极心要。所以说:「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吐露他对于佛陀敬仰赞叹的深意。
龙树学,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 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可知龙树揭示缘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 两边的中道为宗极。在『中论』里,每品都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 邪见品」等。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空、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 [P4] 现观。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
龙树的中观学,在公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罗什三藏传来中国。在中国旧有佛 教和适应时地思潮的发展中,在长江以南曾有过相当的宏扬。其中可看作中观的 正统者,就是三论宗。此外,天台宗也是根据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发 挥它独到的圆宗。龙树系的中观学,给予中国佛法的影响,非常普遍深刻,即使 不属于中观的学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龙树的教门。因此传入日本,即有 龙树为「八宗共祖」的传说。在西藏,也传有中观学,是公元八百年代,由印度 传入的。据说:藏传的中观学,有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和静命、清辨的「 自续派」。传入西藏的时候,虽各有因缘,然经过长期的流传,佛护、月称的应 成系,已取得了中观正统的权威。藏传的中观教典,近来始有部分的翻译为汉文 。同时,由于中论梵本的发现,日人曾从文义的考订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中 观的特质,将来在藏传、汉传和梵本的相互参证中,必将更为正确圆满的发扬起 来。 [P5]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 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 本问题,也惟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 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 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 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 五比丘转*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轮经』(巴利文本)说: 「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 [P6] 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 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 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 中道。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这何以称之为中?有以为佛法之所 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 度。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观 ,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 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世…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