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礙行。所以菩薩入世利生,門門都是解脫門。緣起法是「處中 之說」,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別而不礙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礙事相 差別。在同一的緣起法中,成立事相與理性,而能不將差別去說理,不將平等去 說事,這才能恰合事理的樣子而如實知。一般自以爲真俗無礙的學者,不知「處 中之說」,談心說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這或者忽略事行; 或者執理廢事;或者破壞事相的差別性,時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壞緣起事──是 非、善惡、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爲無礙,而不知早是一邊。不知緣起法,不能 從緣起中去統貫真俗,這也難怪要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
近來有人──好象是牟宗叁說:辨證法但于本體論有用。這只是說得一邊, 與唯物論者的辨證法,偏于事相一樣。須知緣起法,近于辨證法,但這是處中而 貫徹事理的。從正而反而綜合的過程,即順于世俗假名的緣起法,開展生滅(變 )的和合、相續的相對界。即反而正而超越(反的雙遮)的開顯,即順于勝義性 空的緣起法,契合無生的無常、無我的絕對界。相對的緣起相,絕對的緣起性, 不即不離,相依相成而不相奪,這真是能開顯事理的無礙。如法則而偏于事相, 或偏于理性,或事理各有一套,這那裏能理會得事理的真相!對于這,中觀能抉 擇釋尊的中道,達到完成,使我們相信得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覺!
四
智能與慈悲,爲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緣起的正覺。從智能(真)說:一切 是緣起的存在,展轉相依,剎那流變,即是無我的緣起。無我,即否定實在性及 所含攝得的不變性與獨存性。宇宙的一切,沒有這樣的存在,所以否認創造神, 也應該否定絕對理性或絕對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實在自體。唯神、唯我、唯理、 唯心,這些,都根源于錯覺──自性見的不同構想,本質並沒有差別。緣起無我 (空)的中觀,徹底否定這些,這才悟了一切是相對的,依存的,流變的存在。 相對的存在──假有,爲人類所能經驗到的,極無自性而宛然現前的不能想象有 什麼實體,但也不能抹煞這現實的一切。從德行(善)說:緣起是無我的。人生 爲身心依存的相續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衆。佛法不否認相對的個性,而一般 強烈的自我實在感──含攝得不變、獨存、主宰──即神我論者的自由意志,是 根本錯誤,是思想與行爲的罪惡根源。否定這樣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體貼 得有情的同體平等,于一切行爲中,消極的不害他,積極的救護他。自私本質的 神我論者,沒有爲他的德行,什麼都不過爲了自己。唯有無我,才有慈悲,從身 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湧出無我的真情。真智能與真慈悲 ,即緣起正覺的內容。
五
緣起性空,本于生滅的不有不無、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生滅的 因果諸行,是性空的緣起,緣起的性空。這在一般有情,是不能正確理解的,一 般總是倒覺爲自性實有,或由實有而假有的。所以佛說一切從緣有,一切畢竟空 ,就有人大驚小怪起來。甚至佛法中,也有有宗起來,與空宗對立,反指責空宗 爲不了義,爲惡取空。有宗與空宗,有他認識論的根本不同處,所以對于兩宗認 識的方法論,今論特別的給以指出來。中國學者一向是調和空有的,但必需對這 一根本不同,經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會下去。如根本問題不解決, 一切似是而非的和會,終歸于徒然。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張融會空有。不過 所融會的空有,不是空宗與有宗,是從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觀中,使真妄、 事理、性相、空有、平等與差別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礙的總貫。本論末後幾章 ,即著重于此。我覺得和會空有,空宗是最能負起這個責任的。即有而空,即空 而有,這是怎樣的融通無礙!在這根本的特見中,一切學派的契機契理的教說, 無不可以一以貫之,這有待于中觀者的不斷努力!
叁十八年五月二日,在廈門南普陀寺大覺講社校讀畢,附序。
P1] 中觀今論 ──民國叁十六年冬在四明雪窦寺說──
中觀今論引言
「佛說空緣起,中道爲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回诤論)!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緣的關系下存在的;相依相緣的存在與生起 ,稱爲「緣起」。凡是緣起的,沒有不是受著種種關系的局限與決定;受種種關 系條件而決定其形態與作用的緣起法,即不能不是無自性的。「自性」,即自有 或自成,有自體存在或自己規定自己的意思。現在說:一切都是關系的存在,是 依緣所起法,這與自性──自有、自成、自體存在的含義,恰好相反。所以凡是 [P2] 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即名之爲「空」。緣起即空,是中觀大乘最 基本而最扼要的論題。自性,爲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空,即是超脫了這自 性的倒亂錯覺,現覺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畢竟空,是超越有無而離一切戲論的 空寂,即空相也不複存在,這不是常人所認爲與不空相待的空。然而,既稱之爲 空,在言說上即落于相待,也還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別 戲論而內證于寂滅。這唯證相應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說?所以說之爲空,乃爲了 度脫衆生,不得已即衆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蕩一切,使達于「蕭然無 寄」的正覺。『智論』曾這樣說:「爲可度衆生說是畢竟空」;『中論』「青目 釋」也說:「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緣起無自性而即空,如標 月指,豁破有無二邊的戲論分別而寂滅,所以空即是「中道」。中道依空而開顯 ,空依緣起而成立。依緣起無自性明空,無自性即是緣起;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 起,就是正見了緣起的中道。所以,緣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說明上,雖有 叁語的不同,而叁者的內容,都不外用以顯明事物的本性。聖龍樹在『回诤論』 [P3] 中,既明白地說到叁者的同一;在『中論』也說:「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觀四谛品)。緣起、空、中道的同一,爲信解佛法 所應當先有的正確認識。中觀學,就是對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嚴密的闡 發者。龍樹深刻的把握了這個,窺見了佛陀自覺以及爲衆生說法的根本心髓;惟 有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說。龍樹在『中論』中,標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緣 起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 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觀因緣品)!依于八不的緣起,即能滅 除世間的一切戲論而歸于寂滅,這是佛法的究極心要。所以說:「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吐露他對于佛陀敬仰贊歎的深意。
龍樹學,當然是發揚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論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論』來 說,不名此爲空而名之爲中。可知龍樹揭示緣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 兩邊的中道爲宗極。在『中論』裏,每品都稱之爲觀,如「觀因緣品」乃至「觀 邪見品」等。觀就是觀察,正確的觀察緣起、空、中道,從論證的觀察到體證的 [P4] 現觀。所以後來都稱龍樹學系爲中觀派,或中觀宗,稱中觀的學者爲中觀師。
龍樹的中觀學,在公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羅什叁藏傳來中國。在中國舊有佛 教和適應時地思潮的發展中,在長江以南曾有過相當的宏揚。其中可看作中觀的 正統者,就是叁論宗。此外,天臺宗也是根據緣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義,發 揮它獨到的圓宗。龍樹系的中觀學,給予中國佛法的影響,非常普遍深刻,即使 不屬于中觀的學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龍樹的教門。因此傳入日本,即有 龍樹爲「八宗共祖」的傳說。在西藏,也傳有中觀學,是公元八百年代,由印度 傳入的。據說:藏傳的中觀學,有佛護、月稱的「應成派」,和靜命、清辨的「 自續派」。傳入西藏的時候,雖各有因緣,然經過長期的流傳,佛護、月稱的應 成系,已取得了中觀正統的權威。藏傳的中觀教典,近來始有部分的翻譯爲漢文 。同時,由于中論梵本的發現,日人曾從文義的考訂中,獲得許多新的理解。中 觀的特質,將來在藏傳、漢傳和梵本的相互參證中,必將更爲正確圓滿的發揚起 來。 [P5]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佛法,是對于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種實踐。衆生(以人爲本,可稱爲 人生)無始以來,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現實不過,迫切不過的根 本問題,也惟是佛法才能徹底處理的問題。佛法對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 開示它的真相,使我們從人生實相的正見中,知道我們應如何增進此人生,淨化 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達到更圓滿更完成的地步。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 進步、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佛典裏稱之爲道。釋尊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初爲 五比丘轉*輪,即提示以「中」爲道的特質。如『轉*輪經』(巴利文本)說: 「在此諸欲中耽于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爲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 [P6] 之苦爲苦,亦爲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于如來而能證悟,此 即開眼、開知,至于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爲依于如來所 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道也」。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標揭此不苦不樂的 中道。中道即八支聖道,這是中道的根本義。這何以稱之爲中?有以爲佛法之所 謂中,是不流于極端的縱欲,也不流于過甚的苦行,在此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 度。但這是斷章取義,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爲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觀 ,即人生曆程的路向,不是縱我的樂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這二端的動機, 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觀,情本的法門。世…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