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感覺偏于縱我的樂行 不可通時,于是就轉向到專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爲,都不過在這兩極端以及 彼此移轉的過程中。不曉得縱我的樂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無限擴張,必然是 社會沒法改善,自己沒法得到解脫。或者見到此路不通,于是轉向苦行,不知苦 行是以石壓草的辦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華的悲觀,甚至以 自殺爲自我解脫的一法,即是以情意爲本的結論。依釋尊,縱我的樂行和克己的 [P7] 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識的妄執。釋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 ,這就是以智爲本的新人生觀。自我以及世間,唯有以智爲前導,才可以改造人 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樂的、智本的新人生觀,是佛法唯一的特質 。佛說離此二邊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導者,即是正見。一切身心 的行爲,都是以正見爲眼目的──『阿含經』以正見爲諸行的先導,『般若經』 以般若爲萬行的先導。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從正見爲本的實 踐中,不落于情本的苦樂二邊。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導行」爲 原則的。以智爲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達到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
正見爲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增進、淨化此人生以及解脫、 完成。正見人生的實相,佛在處處經中,也即說之爲中道或中法。如『雜阿含經 』(大正藏編號二六二經)說:「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迦旃 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P8] 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 釋尊開示「正見」的教授,說明世人不依于有,則依于無,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 道法。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不是折中于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 釋迦所說者,爲緣起法,依于緣起的正見,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釋迦所說中道,還有不一不異的中道,如『雜含』(二九七經)說:「若見 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 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 。還有不常不斷的中道,如『雜含』(叁00經)說:「自作自覺(受),則墮 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 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與不有不無一樣,都是依于緣起而開顯的不落二邊的 中道。正見緣起的中道,爲釋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樂是行的中道;不有不無等 是理的中道,這僅是相對的區分而已。實則行的中道裏,以正見爲先導,即包含 [P9] 有悟理的正見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樂兩邊的情本論。同時,悟理即是正 行的項目,正見緣起,貫徹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兩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依于正見緣起,能離斷常、有無等二邊的戲論,發爲人生的實踐,自然是不落苦 樂二邊的中道。
還有,釋尊的開示緣起,緣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緣起的空相應性, 這在經中多有說到。如『雜含』(二九叁經)說:「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 緣起隨順法」。緣起是與空相應的,空的獨到大用,即洗盡一切戲論執見。緣起 與空相應,所以能即緣起而正見不落兩邊的中道。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中道,當然是不落二邊。但不落二邊──中道所含的意義,還應該解說。中 的本義,可約爲二種:一、中實:中即如實,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一切法的本 相如何,應該如何,即還他如何。這是徹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說:「以中爲 [P10] 名者,照其實也」(中論序)。二、中正:中即圓正,不偏這邊,也不偏于那邊 ,恰得其中。如佛說中道,依緣起法而顯示。這緣起法,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 法則。在無量無邊極其複雜的現象中,把握這普遍而必然的法則,才能正確、恰 當的開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稱『中觀論』爲『正 觀論』,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實與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實,所以是中正的 ;中正,所以是中實的,這可總以「恰到好處」去形容他。
龍樹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以「中」爲宗而造論。他嚴格地把握那修 道中心的立場,對于中道的解說,也不出于中實與中正。中實,本以正觀緣起性 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爲主。這中實的寂滅,從實踐的意義去說,即是不著于名相, 不落于對待。一、不取著名相:這如『大智度論』卷六說:「非有亦非無,亦無 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無,更進一步的說: 「此語亦不受」。「受」即新譯的取。凡稱之爲有、爲無、爲非有非無,都不過 名言的概念。非有非無,本表示觀心的不落有無戲論,如以爲是非有非無,這不 [P11] 能恰合中實的本意。所以必須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二、不落于對 待:我們所認識的,所言說的,都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即不契于如實絕待的 中道。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叁,說到種種的二邊,都結論說:「離是二邊行中 道,是名般若」。這裏所說的種種二邊,如常無常、見無見等,都是二邊。進而 至于能行能證的人──菩薩、佛是一邊,所行、所證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 邊;甚至般若是一邊,非般若是一邊,要離此二邊行中道。這不落對待的中道, 即入不二法門,是順于勝義,依觀心的體悟說。
關于中正的意義,龍樹也有很好的發揮。依佛陀所正覺的,爲衆生所巧便言 說的,在佛陀,都是圓滿而中正的。如緣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 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說的施設,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說:「理圓言 偏」。衆生對于佛的教法,不能圓見佛法的中道,聞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 偏重,就會失卻中道。如『智論』卷八十說:「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 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離二邊故,假名爲中道」。 [P12] 畢竟空與緣起有,那裏會墮于一邊?這因爲學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 什麼都有弊的,所以特說明緣起與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緣起,不落于斷邊; 即緣起的性空,不落于常邊。緣起與空,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到極端 ,如方廣道人偏空,是墮于斷滅邊;薩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墮于常邊。爲了 挽救這種偏病,所以龍樹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緣起即空的中道 ,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歸于釋迦的中道。學者不能巧得佛法 的實義,多落于二邊,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空有的爲中道。龍樹的中道論,不外 乎不著名相與對待(宗歸一實),綜貫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觀大乘的特 色,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P13]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約在公元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年間,龍樹出現于印度的佛教界。他本是印度 南方的學者,長養于大乘佛教的環境中。據傳記上說:他出家後,曾到北方的雪 山等處修學。這個環境,造成他綜貫南北、空有思想的特質,成就了他的偉大! 龍樹以前,一味的佛教,向東南方發展的是大衆(又分別說)系,向西北方開展 的是上座系。拘泥而保守的上座系,被呵斥爲小乘;活潑而進取的大衆系,漸漸 的開拓出大乘佛教。南北、大小,尖銳的對立著。南空北有,各趨一極。北方已 完成極端實有的『大毗婆沙論』;南方的偏重理性者,于因果緣起的事相,也不 免忽略。這種偏頗的發展,決非佛教之福。龍樹出世時,佛教正傾向于從分化而 [P14] 進入交流與綜合的新機運,于是綜合南北、空有、性相、大小的佛教,再建佛教 的中道;但他是以大乘性空爲根本的。
龍樹造的論典,中國內地以及西藏,譯傳的很多。主要的部分,可分爲兩類 :一、深觀論,二、廣行論。深觀,如『中論』、『十二門論』等,以探究諸法 的實相爲中心,爲迷悟的關鍵所在,所以名之爲深觀。廣行,如『大智度論』、 『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這是以菩薩的廣大行果爲主的。這兩類 ,有的以爲:菩薩行包含歸依、布施、持戒等行法,佛陀自證化他的果德,主要 爲引發信願,以及積集福智的資糧。資糧具足了,成爲可能解脫的根機,這再側 重于慧行的深觀。這即是說:先以廣大行的資糧爲基礎,再進而深入究極徹證的 深觀。但另有人說:般若爲叁乘之母,叁乘學者都依此深觀而證悟與解脫的;廣 大行才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特色。如實的說:聲聞、緣覺、菩薩的中道行,都以 出世的正見爲主導的。依正見而後有信解,依正見而後能修行趣證,就是悟證了 以後,也還是不能離此正見的攝導。故深觀雖共于叁乘,在大乘中,仍是徹始徹 [P15] 終的,惟佛所究竟的。本文,即是關于深觀的論述。
關于龍樹深觀的論典,羅什叁藏所傳,有長達十萬頌的『無畏論』。五百頌 的『中論』,即出于『無畏論』中。羅什除譯有青目釋的『中論』外,還有『十 二門論』,也是龍樹造的;這部論,可以說是中論的入門書。『十二門論』引證 過『七十空論』;『七十空論』近由法尊依藏本譯出,確乎是龍樹的作品。考西 藏所傳,也有『無畏論』,但這是中論的注解,與什公譯的青目釋論相近。有人 說是龍樹作的;也有人說不是龍樹作的,因爲論中引證到龍樹弟子提婆的『四百 論』。但傳說龍樹的年壽極高,也可能有轉引提婆論的事情。然這與公元五世紀 初傳來中國的古說,說『無畏論』有十萬頌,『中論』出在其中,仍未能完全相 合。這也許藏傳的『中論無畏注…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