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今论▪P29

  ..续本文上一页的主张。大乘佛法的发心即观八不,观诸法本不生,依中观者说,性空要 于生死输回──缘起因果中去了解,要从即空的缘起中去观察即缘起的空,决非 离缘起而谈不生。若于缘起没有深刻的了解,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也必是不正 [P238] 确的,会发生极大的流弊。我在重庆,曾与太虚大师谈及:一般学佛者谈悟证, 每以为悟得清净解脱,于因果事相,视为无所谓,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见。大 师说道:普陀山从前有一田鸡和尚,极用功禅观,而每天必吃田鸡。别人责他不 该杀生,他即答以: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但田鸡和尚到底是错的,一切皆 空,为何吃田鸡的恶习不能空?我说:依阿含经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修行取证性空解脱,必需依世俗而入于胜义,也即龙树菩萨所说:「若不依 世俗,不得第一义」。田鸡和尚对缘起因果缺乏正确的胜解,所以不能即缘起而 观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缘起,堕于邪见。他那里能正见空,不过是落空的邪 见。大师以为:确乎如此,但大乘者所以特地先修理观,因为生死轮回的因果道 理,不容易了解。如有相当禅定的体验,即使不能正确,也可以使之于因果缘起 深信不疑。不过,弊从利生,一般从空而入,每每忽略缘起,流弊极大。关于这 ,佛法的正常道,应先于缘起的因果善恶得善巧,再依缘起而观空;或先观性空 不碍缘起,即缘起而观性空。总之,「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因此,『中 [P239] 论』的抉择道谛──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详谈正观缘起,远离邪见。如离缘起 而说修说证,必流于外道的窠臼,失去佛教的正宗。

  缘起的相有与性空,试为分别的解说;先说缘起相。

  泛论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相依相待的因果性。在广泛的 缘起论中,佛法所主要的,即十二支缘起,依此说明生死流转的因果律与还灭的 空寂律。生死的根本是无明,这是学佛者共同承认的。无明,即于缘起的道理─ ─因果、性相等,不能如实了达而起错误的认识。此即十二支中初支的无明,以 无明为根本而有生死流转的十二有支。障于实事真理的无明,即生死根本,烦恼 的元首,为三乘所共断的烦恼,不是习气所知障。依中观者说:这即是十二支中 的无明。如『七十空性论』说:「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 十二支。见真知法空,无明则不生,此是无明灭,故灭十二支」。此说:执因缘 法为实有性,即是无明,由自性的执着──无明为首,引生一切烦恼,由烦恼而 造业,故有生死流转。反转来说,不执诸法有自性,悟解我法性空,即无明不生 [P240] ,无明不生即一切烦恼不起。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 灭」。众生生死由于无明,破除无明即解脱生死。『中论』的「观缘起品」,也 如此说。所以十二缘起支中的无明,属烦恼摄,即执我执法的无明,不是习气, 也不是所知障,佛与声闻都得破除他,方得解脱。有些经中,说萨迦耶见是生死 根本。既说无明是生死根本,何以更说萨迦耶见是根本?生死的根本,那里会有 差别?要知道,无明不是一般的无知,是专指执着实有我、法自性的无知。分别 来说,执法有实自性的,是法我见;执我有实自性的,是人我见,也即是萨迦耶 见。无明是通于我法上的蒙昧,不悟空义而执实自性,萨迦耶见仅于生死流转的 主体──人我执上说。凡有法我执的,必有人我执,离却人我执,也就不起法我 执。故说无明为生死根本,又说萨迦耶见为生死根本,并不冲突。经论中又说「 识」为生死根本,如于观察缘起时,说「齐识退还」。此识,指自体──五蕴的 执取识,即无明相应识,萨迦耶见相应识。此义如『广百论』说:「识为三有种 ,境为识所行,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三界生死流转的种子──原因,是 [P241] 识。为甚么是识?识以境为所行境界,于境而执为实有自性,此执取识,即为生 死根本。如于境而不起自性见,境的实有性灭,即执取识灭,即烦恼灭而生死可 得解脱。此识非离无明而别有生死根本识,是识与无明或萨迦耶见相应的。无明 相应识的着处,即是自性,佛于『阿含经』中即名此着处──自性为阿赖耶,说 :「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众生于认识境,心有所 着,不了诸法缘起甚深空无自性,执诸法有自性。由此取着诸法识,说识为生死 根本,实仍是彻底的缘起论,与唯识家无覆无记的本识不同。『六十如理论』说 :「宣说大种等,皆是识所摄」。『大乘二十颂论』也说:「此一切唯心,安立 幻化相,若灭于心轮,即灭一切法」。这在后期唯心佛教的潮流中,中观者也常 提示此义,每为一般唯心论者所附会。然在中观者的正见中,推寻此项思想的来 源,本出于『长阿含』的『坚固经』。地水火风四大,即五蕴中的色蕴。因识的 取着境界,计为实有,起烦恼造业而生死轮回。若想解脱,须与我见相应的分别 识不起,此识不起,烦恼即不生,烦恼不生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感生死,由此 [P242] 轮回永脱。所以生死根本识,若约因果说,依无明业感而有生死,即惑业苦的因 果论。约见相──能所说,即是执境为实有的识,凡夫不知诸法无自性,起自性 执,这即是生死根元。约见相义或约因果义,皆可说识为根本,也即等于说无明 是根本。同样的生死,根本也只有一,悟理解脱也必然同一。

  唯心论,依龙树说,也不失为入道方便。说境唯心现,这因为众生偏执外境 为实有,偏执主观的心识随客观环境而转。为针对此种偏执,使众生了达外境非 实,故特地强调主观心识,这只是对治悉檀。若即此执为真实心或真常心,那不 过是「梵王旧执」,婆罗门教的旧思想而已!

  依缘起法而观空,中观宗说,于一切法中寻求自性不可得为空。空性是一, 因观空的所依不同,有人空与法空之分。于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为我空,于其它 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为法空。但我法可有二种:一、我即自我,有情直觉自我为 主宰者,自我的所依或自我的对象都是法。二、经中所说的我与世间,也即是我 与法。我指一一有情,有情为精神与物质──名、色和合而相续的存在者,即一 [P243] 般人所说的动物。有情所依的五蕴,与青、黄、赤、白,乃至山河大地等无情器 界为法。这二种我法,所说的我义极不同。你、我、人、畜,都是有情,缘有情 而起实有自性执,是人我见,又名补特伽罗我执。不得我空观的,对这凡是有生 命的,都会生起此我执。但此我执不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专在自己身心中, 直感自我的实在。对其他的人畜,虽见为实在的补特伽罗,不会生起自我的执见 。故人我见与萨迦耶见,极为不同。佛法中所说的无我,主要在不起萨迦耶见。 但有萨迦耶见的,必起补特伽罗我见;起补特伽罗我见的,如缘他补特伽罗,即 不起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必依补特伽罗我见而起,所以『阿含经』说我空,也即 观五蕴而说补特伽罗我不可得,也即能因此而破除萨迦耶见。补特伽罗的我执既 无,萨迦耶见即失却依托而不复存在。要离萨迦耶见,必须不起补特伽罗我执。 要想不起补特伽罗我执,也要不起法我执,所以经中观六处无我时,即明一一处 的无实。大乘法明一切法空,而结归于「一切法尚空,何况我耶」?假名的补特 伽罗,依假名的五蕴法而安立,所以悟得法无性,补特伽罗的自性见,即随而不 [P244] 起。依假名的补特伽罗(间接依五蕴)引起取识相应的萨迦耶见,所以悟得补特 伽罗无性,补特伽罗我不可得,萨迦耶见的我执也即无从安立。根本佛教注重远 离萨迦耶见,与大乘的广明一切法性空,意趣完全一致。

  『阿含经』说我空法有,此我,梵语为「阿特曼」,有自在义和真实义。自 在,约意识的作用说,即自由的,能任意的支配宰制,自主而不受其它所限的。 所以「我」应是与其它无关的,是个体独存的。佛说:一切为因果相依的存在, 为息息变异的存在,个体独存的自在──我不可得。从自在义,又得出不变义、 真实义的特性,这是自我的定义。佛法说空,即是否定此真实、常住、自在的我 。因为众生总是执有真、常、一的自在体──我,在生死中流转,为破众生此种 见执,经中说我不可得,只有缘起法的蕴、界、处等。依空宗讲,这话并不错。 蕴处界一切是虚妄的,无常的,待他的。无我,所以法是无常无我的如幻行;惟 依世俗──假名而说业果身心,所以无我。无我我所,即胜义空;有业果缘起, 即世俗有。但有些学者──有宗,即以为我无而法是实有,甚至部分的大乘学者 [P245] ,也说我是和合假有,而因缘法有自相,这才与『阿含』相违反。中观者说:从 缘起的幻相上说,诸法固是假有,我也是假有。依五蕴和合相续而有假名我── 补特伽罗,人格、个性、因果,都可于此安立。若从执有自性说,那非但补特伽 罗我无自性,法也无自性。众生执一切法有自性,故说我无而法有;空宗说自性 我法都无,幻现我法皆有,这仅是单复的说明不同。

  我与法,即等于我与我所。一、我与我所依住:我是依五蕴和合而安立的, 我是能依(犊子、一切有部等,即依五蕴立我),五蕴即是我所依住,此我即顺 于补特伽罗我义。二、我与我所缘了:众生每以能认识者为我(经部师,唯识师 等即依识立我),即能了的主观是我,主观所缘了的是我所。三、我与我所执取 :如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茶杯,即以身体或茶杯为属于我的,身体或茶杯是我 所,此我即约萨迦耶见的执取说。佛法说「无我无我所」,侧重于萨迦耶见。我 与我所必不相离,如有我,即必有我所,有我所才会有我,无我…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学探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