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今论▪P28

  ..续本文上一页 何的。于二谛可有二义:一、从佛菩萨安立言教说,于二谛即佛智体悟的不二中 道──不二是不碍二的,是教二谛所根据的;依于二谛而有言教,即教二谛。中 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依即于二谛,为众生说即教二谛。二、 从众生的修学说,佛所说的是教二谛,教二谛是依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的是相 对的,要我们从相对无自性而体悟那离言的绝对的。所以佛说的教二谛,说有为 令众生了解为非有──有是非实有;说空令众生了解为非空──空是不真空。从 说有说空的名言假立,悟解那非有非空的离言实相。这样,以言教二谛──有空 的假名,悟非有非空的中道。传到江东的三论宗,是侧重于第二重二谛的;以二 谛为假名,中道为实相的。一般人不知有空是假名,凡夫闻有即执为实有,小圣 闻空即住于但空。这样的有,于凡夫成俗谛;这样的空,于小乘圣者为真谛,悟 [P228] 得离相而证但空。此即名为于二谛,即与佛说二谛义不能完美的吻合。佛说二谛 ,令众生悟解不二中道,不是令众生闻有着有,闻空滞空的。三论宗以毕竟空为 大用,而宗极在圆中。所以说小乘证但空,对凡夫说是对的,对佛菩萨的圆见中 道即不对。学佛者应于俗有真空而不执有空,依此而入中道。

  这样,三论宗的正义,即中假义。但决不执取中假。如于宗义不能善巧修学 的,执中执假,正统的三论师名之为中假师。此等学者对中假起定性见,决定说 非有非空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这是不得中假的真义,所以嘉祥大师呵斥为 :「中假师罪重,永不见佛」!要知说非有非空是中道,若从依言相待的说明说 ,非有非空何尝不是假名?若体悟而有而空,即于有空而彻见实相,有空又何尝 不是中道?嘉祥大师因此约体用而作如是说:说中道时,非有非空是体中,而有 而空是用中;说假名时,非有非空是体假,而有而空是用假。但这也不过为了引 导学人作如此说,若肯定执着非有非空为体,而有而空为用,也决非三论者的本 意。总之,三论宗是即俗而真,重在超越而远离一切见执的,这应该也就是佛法 [P229] 体证的重心了! [P231]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第一节 顿渐与偏圆

  论到证悟,有偏真与圆中之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 论悟证,有顿悟与渐悟。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今且综合的说明。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一、道生的顿悟,二、禅宗的顿悟。道 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以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 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集种 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 说是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 悟的。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 [P232] 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 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 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能无边资粮。龙树说:「若 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 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 ,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 在七地;唯识家与后期的中观师,说在初地。此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 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也称为顿悟的──中国称之 为小顿悟。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 ,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 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与般若 [P233] ──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 。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 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 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这可安立为悟圆中与 悟偏真的两种。上面曾说到,西藏传有二宗:一、极无戏论,二、现空如幻,天 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两类。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 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中国的三论宗,不承认 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考龙树『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 圆中二类的,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 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智论』说:「慧眼于 一切法都无所见」,此即与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合。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 [P234] 所见而无所不见」,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圆中 的根据──此处龙树所依的『般若经』,与玄奘译不同。天台宗引『智度论』说 :「三智一心中得」,依此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一念顿了即空 、即假、即中,即是圆观圆证。考『智度论』卷二十七原文,不是三智一心中得 ,是「一切智一心中得」。「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智 论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三智。二智如在菩萨位中,即道智,道种智;佛果 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谈, 总之是圆证的。一心中得,龙树菩萨引述的解释,可有三说:一、一心,还是有 次第的,如一剎那中有先生后灭;依此,可解说为先般若智证真,后方便智达有 。二、一念心中得,虽顿得而用不妨前后起,即顿得而渐用。这是说:悟理时, 不能说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虽圆满证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侧重此而后侧 重彼的不同。如一时得到多少东西,但可以前后使用,不必在同一时用。此有类 于萨婆多部的或得而现前,或得而不现前。三、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三 [P235] 论宗以为:「发心毕竟二不别」的,从最初发心到最后证悟,是相应的,同一的 ;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萨也应该是圆观中道的。经中有处说:根本智证真如,后 得方便智起化用,这是无差别中作差别说,约偏重说,是约顿得渐用说。所以初 修观行,缘起性空是要圆观的;悟证时也必是圆悟的。三论宗否认大乘学者有见 偏真的;但证偏真,是小圣的眇目曲见。西藏传有二宗──证偏空与圆中,但宗 喀巴继承月称论师的传统,不承认有见道顿证圆中的,与唯识家说的根本智见真 如略同。但以为缘起性空的无碍观,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见;观空性是不能 离开缘起而别观的,要于缘起而观察性空的。同时,性空也是不坏缘起的。这即 有而空,空不碍有的中道观,是从初修到实证间的加行观。如实悟证时,必须破 除众生的妄执实有性,所以必是离一切戏论的。我觉得:中观的修行者,不必自 夸为圆证,或以为惟自宗能离一切戏论。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 的正见。这是三论、天台以及藏传中观者所公认的。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 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二 [P236] 者同依空有无碍的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径与目标,可说是同 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别。月称论师等不承认 见道能顿见圆中,此即主但渐无顿。然藏传的宝铠『律生疏』,也分明承认有顿 渐二机的。但渐无顿,与龙树『智度论』(释往生品)显然的不合。依龙树意, 众生根性有利钝,有发心后久久修行始得无生忍的,有发心即得无生法忍,广化 众生的,甚至有发心即得无生忍,现生成佛的。这种思想,见于大乘经的『入定 不定印经』,龙树菩萨不过引用经义而已。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 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别。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时修习始得 无生法忍。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慧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佛闻法,即悟无生 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龙树以为释迦佛是钝根菩萨,七地得无生忍;由 此可见钝根菩萨,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利根是极难得的,是极少数的。故 月称约一般说,但承认见道的极无戏论,也就是约大乘正常道说的。反之,天台 、贤首家,发挥圆观圆证,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也不能不说圆渐的修习。 [P237] 禅宗的祖师禅,本是主张一悟百悟而彻底圆满的;但结果也还是安立三关,次第 悟入。故见道的圆证空有无碍是可能的,而事实是不易做到的。玄学家每轻视直 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过徒凭幻 想的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

  

  第二节 缘起空有

  体悟中道,要先有缘起空有无碍的正观,这已如上所说。但于缘起正观的修 习,从来的佛教界,有两大类:一、『阿含经』等,要先于缘起因果,生死还灭 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后从缘起相有而观察性空。如经说:「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槃智」。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为门,所以发心即观八不,如禅宗有先 悟本来…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学探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