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以否定实性而显示空义的,不 能离开现法而观空相。在圣者的体验中,知法法的本性空寂,也知诸法的如幻缘 生。在圣者的境界──胜义中,是含摄此性空与现有的。这如唯识家的圆成实, 含摄得四种清净一样。不过凡夫的境界,是处处执为实有的,现起种种错乱颠倒 [P219] 的;圣者以胜义慧破除凡夫的实有妄执,通达诸法平等一味的空性,即称为胜义 。胜义有如实与真实的含义,所以胜义谛也即是真实谛。众生颠倒,于无性法中 执有自性,乱相乱执,圣者能见诸法无性,毕竟皆空,以无虚妄颠倒乱相,故性 空即称如实、真实。一切本空,今能彻见法性本寂,岂不是如实?约此义说,性 空名胜义谛,不是说另有实体可得而名胜义谛。经部师以真实有的为胜义,所以 不许无为是胜义谛。某些学者说:既是胜义,即应是妙有不空的,空即不能说是 胜义谛,这都是不明胜义谛得名的真意。
胜义谛与世俗谛,是方便相对而安立的。世俗谛,有迁变义,如此而隐覆真 实;胜义谛,是本性空寂,离一切戏乱相,待世俗名胜义。胜义有三义:一、究 竟而必然如此的,二、本来是如此的,三、遍通一切的。故经中称此为法性、法 住、法界。胜义谛不可想象为甚么实在本体,或微妙不思议的实在。虽圣者的觉 境,可通名胜义,但佛法安立二谛,是着重于一切法空性。
第三节 二谛之抉择
[P220]
自他:『十二门论』说:「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这是论主破萨婆多部 等偏执实有的。佛说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应了解其为世俗, 不应执为实义。萨婆多部以为是胜义有的,有真实的自相,故执有极微等自性。 此即于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为是胜义,即成大错。有人也说:「余所许胜义 ,即他许世俗」,这话是不圆满的。中观者决不以为凡他所许为胜义有的,即中 观所许为世俗有的,而中观者则有更高的胜义。佛说色等诸法为世俗,依世俗而 成立一切法,于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缘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他是 世俗。佛说一切为世俗有,有部等执为胜义,执为实有自性的,并非有部等所执 的胜义有即是佛说的世俗。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于妄执者为胜义;但妄执者的 胜义,并不就是中观者的世俗。有些学者不能确了无性缘起的精义,不能于空中 立一切法,以为中观者于胜义说空,即以他宗所说的胜义为自宗的世俗。要知中 [P221] 观宗义与其它各宗,论胜义,论世俗,都是没有共同的。中观安立世俗,是不承 认有自相的,与他宗所说的胜义不同。
有空:中观常说世俗假有,胜义性空。但『智论』卷一说:「人等,世界故 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于是有人以为龙树不一 定说胜义空,所说的胜义空,是约世俗虚妄的我法说。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 义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虽于世俗中无──非世间境,而胜义中是有的。所以 三乘圣者所证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这是对于中观胜义空者下一最有力 的质问!这种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观宗。如唯识学者说:般若 经中的一切法空,是约遍计执无而说,或约三无性说,依他、圆成是有,经中没 有显了说。真常唯心论者与西藏觉曩巴派:以为般若经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约破 除众生的世俗情执,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说为空的,是妙有的。龙树论引 用此文,到底要怎样去解说﹖须知『智度论』的体裁,是广引众说而有所宗极的 。睿公叙『智论』说:「初拟之始,必举众说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得以尽 [P222] 善」。兴皇也说:「领括群妙,申众家之美,使异执冰销,同归一致」。『智论 』确是广引异义的,或纵许,或直夺,而以归宗毕竟空的奥极为宗。『般若经』 说:「为初学者作差别说」;「为初学者说生灭如化,不生灭不如化,为久学者 说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这是说;为初学者说法,如生死、涅槃,虚假、真实 等,说有差别的二,这是方便而是不了义教。约究竟说:则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 ,一切性空,此是如实了义说。因为从无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 从假有的无自性看,则一切是毕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决非有判然 不同的二者,一有一无的。所以『智度论』中所说的我等与法性二者,此有彼空 ,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与妄有的二类,为引导众生舍迷取悟而说的。若 究竟的抉择二谛,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说。不但中观者这样说,『成实论 』也如此说:第一重二谛,我法等空,(色等及)涅槃是有;到第二重二谛,涅 盘也是世俗假立,性毕竟空。
又古三论宗自摄山以下,有两句话:「有所无,无所有」。此是通释『涅槃 [P223] 经』中的常乐我净的。即有所得者是无的,无所得者是有的。无所得的有,是体 悟离执的有,即一般所说的妙有。但依中观宗义,不是不可以说有,也不是说凡 是证得空性的,即不许生死涅槃等一切;在圣境中,也是可说无生死的迷妄法, 有正觉的菩提涅槃。但依言教的正轨,凡可以称为有的,即世俗有,即依名言安 立而有的。如依胜义观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胜义是毕竟空。于二谛空有的异说, 可依此抉择。
横竖单复:古三论学者每说横竖,横是相对的,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 ;竖是绝对的,超越而泯绝一切的。佛说世俗有而胜义空,名之为空,空还是世 俗的假名,是与「有」相对而安立的。然佛说空教的本义,是使众生于世俗而离 一切妄执,泯除一切戏论,因离执而体证泯绝一切的如如。在这个意义上,空的 了义与不了义,是可以抉择的。龙树菩萨说:「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离 一切妄见,即是要学者泯绝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着。若有空相现前,执有空 相可取,这不是佛陀说「空」的本义。因为所执的空相,是落于相对的,碍于寂 [P224] 灭的。佛说空教的真义,是了义的,但在有空可见可取的根机前,不解空义,空 于众生成为不了义了。所以龙树菩萨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说:「若复见有空,诸 佛所不化」。龙树所弹斥的空,因一般人以为有空可空,而执空为实体的,或执 空碍有而都无的,这即不是佛说空的本义了。所以青目说:「空亦复空,但以引 导众生故假名说」。如落于相对的,执有空体可取,那空即与有无的无相同。所 以龙树菩萨说:「毕竟空中,有无俱寂」,佛说空是离一切见而超越妄执戏论的 。从离一切妄执而不落相对说:一切不可得,这即是了义空。如此,可知空的本 义,应是言依假名而意在超越的,即是竖的。若滞于相待的,依言执相的,那「 胜义空」即不成其为胜义,空即是横的了。「教申二谛,宗归一实」:即依言说 明二谛,而佛意在即俗以入真,不能执真而为俗。于空而有此横竖的差别,这全 由于学者的领悟不同。
再说单复:约二谛说,与上面的横竖有关。世俗有、胜义空是二谛。有人不 了解胜义空的意义,从相对义去理解空义,不能依空得解,反而因空成病,这需 [P225] 要不同的教说了。如说:有与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纔是胜义,这是复二谛。但 非有非空的「非」,也是泯绝超越的意思,也即是空的正义。这不过是说:以空 为空的空,是与有相对的,绝待是不落于有空──非有非空的。说法虽不同,实 际仍不出二谛的含义。有人以为于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不能理解即有空 而超越的泯寂妄执,仍从横的去了解,故进而更说:有空与非有非空,都是世俗 ,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胜义,这是复中之复,也可说圆──具足。 其实,这与说有空二谛的「胜义空」,意义还是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三论宗说: 凡言语所表诠的,心行所缘虑的,都是世俗,唯有「心行语言断」的,方名为胜 义。这样,三论宗所说的四重二谛,实只是一重二谛,不过约众生的根性不同而 差别说吧了。
三论宗的横竖说,与辩证法有类同处,也有不同处。依辩证法,有是肯定的 ──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综合的──合。他所说的合,实是更高 级的正。正反合的辩证过程,都是顺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换言之,即唯横而无 [P226] 竖的。因为所说的合,它还归于正,不过是更完满的正而已。三论宗所说的横竖 单复,都是顺于胜义的。如说有是正,空是反。空义虽含有二种性质:一、否定 它──错乱的执相,二、不碍它──缘起的假名,但不碍有的空与否定戏论的空 ,还是空观的过程,而不是究极的。因离执而悟得毕竟寂灭,才是空的真意。佛 法为引导众生悟入胜义,所以论辩的过程,虽与辩证的过程相近,而说空,说非 ,却不滞于有空的总合。众生的根性,是顺于世俗的,即总是顺于正或综合(正 )的。如佛说俗有与真空,佛说的空用意是竖的,超越的,但众生从相对的见地 去看,以为空是偏于一边的,亦有亦空的综合,才比较圆满。但这是顺俗的,三 论宗的第二重二谛,起来否定它,说非有非空。世间的一有一空,或亦有亦空, 都是世俗,而以非有非空否定它。否定亦有亦空,虽不碍于亦有亦空,而意在即 有空而泯绝无寄。非有非空,不是孤零的但中,但这决非不圆满,而需要更说双 遮(非有非空)双照(亦有亦空)同时的。如说双遮双照同时,依然是顺俗的, 是二句中的有,四句中的双亦,永远落于世俗的相对中;竖的,即向上一着而意 [P227] 在言外的。在这些上,三论宗的超绝论而不落入圆融论,充分的表现胜义空宗的 特色。平常所说的四句或超四句,依言离言等,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
于教中假:古三论师曾提出于二谛与教二谛的名字;教二谛是说明为如何如…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