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 方便立为世俗;如幻有而毕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 ,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中国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圆教 ,都是从此立场而安立二谛的。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 幻有的,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这是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有 ,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
上来所说的三类,后者是三论、天台宗所常说的;第二是唯识宗义,龙树论 也有此义;第一是钝根的声闻乘者所许的。这三者,依悟证的浅深不同而说,但 在缘起性空无碍的正见中,这是可以贯通无碍的。佛法的安立二谛,本为引导众 [P211] 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的,所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 ,以达到圆满的境地。否则高谈玄妙,忽略当前的现实,就与玄谈的不切实际相 同。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从凡圣二谛为本,展转深入,比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贯前 前的二谛。若株守第一种二谛,即执有自性不空的世俗。若定执第二种二谛,即 有二谛不能融观的流弊。声闻学者,虽, 不了究竟无碍的二谛,但菩萨成佛,则必 须悟证方可。所以大乘学者,无不以见中道为成佛。佛所以为佛,即彻见空有的 融贯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见不共声闻的二谛。『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 ,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是菩萨不共中道妙观」。缘起毕竟空,而毕竟空寂 不碍缘起有。菩萨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悟此即可成佛。学佛者既以佛所悟证 为究竟,故应以此为最高的衡量,于前二种二谛,予以融贯抉择。 [P212]
先说世俗谛义。谛,谛实义。从凡圣二谛说:「无明覆障故世俗」。众生无 始以来,有无明故,执一切法有自性,以为一切法都是真实自性有的。依此,世 俗有的于凡夫而称为谛;圣者能通达如幻假名,即世俗而非谛。因为世俗的事相 ,都是颠倒虚妄的,不能称之为谛。此世俗谛,可通于「实有真空」的思想。但 谛的真实义,不一定是这样的。『阿含经』说四圣谛,谛即如实不颠倒。若以如 实而名谛,那末「幻有真空」,「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为谛。故约凡情 的谛执说,无明实执为谛;约如实知世俗说,圣者世俗也可名为谛。
从凡圣二谛说,世俗谛,谛是不能离幻现的。从差别的观点,虽可说世俗是 如幻现的,以凡夫愚痴而执为谛实有。此谛实执为一类,如幻现又是一类。但从 凡夫的境界说,凡是谛实的,不能离幻现而存在。凡夫心境的现相与谛实相,不 可机械的分开,以为这是幻现,那是实有。在凡夫直感的认识上,有此法现前, 即有谛实相现前。一切缘起幻有,于凡夫即成为实有。也就因此,观凡情的谛实 相不可得时,如幻现相每是毕竟不起而都无所见。唯识家虽重于依他起及遍计执 [P213] 的差别说,但也有此义,即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计所执性,谛是不能离开现 象而安立的。反之,离谛实相的性空,也须在现象上观察,如色性空,一切法性 空,不能离现象而说空(利根见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但凡情妄现的 谛实性,虽不离现相,由于圣者悟入毕竟空,后得智境即不执为实有,了知一切 法本为如幻有而非谛实性的,这才是现相而非谛相。谛与现的差别性,才明显地 表达出来。凡夫位中,不宜过于为现相与谛相的隔别观察。唯识家说三性,即偏 重在遍计执性不是依他起性,由此竟引起不许依他性空的偏执。中观者说二谛, 重在世俗于众生而成谛,破除世俗谛而引凡入圣。但不得意者,又每每流于恶取 空,即误以为空能破一切法。结果,或类似方广道人的拨无一切,或转为形而上 的实在论。
世俗一般的认识,每以为可分二类:一、非真实的,二、真实的。如阳焰, 见为水相,而不是真实的水,是假的;见清冷的水,以为是实有的。前者,一般 的认识,也能了解为不实的,而后者一般人都以为有实性的。此假实的分别,一 [P214] 般学者也如此,如有部的二谛,即约假有无自性与实有自性而建立:以为青黄色 等,是有实在自体的,是胜义有;相续和合的现相,是假的,是世俗有。依中观 者看来,此二类中一般所谓不实的,并不全是主观的产物。如远望马路,越远越 狭,但路何尝是越远越狭?认识的越远越狭,是错乱的,但并不是主观的错误, 因为这还是因缘关系而现为如此的。就是用照相机去照,也是越远越狭的。又如 放笔在水杯中现有曲折相,此笔的现为曲相,也决不仅是认识的错误。这些错乱 的现相,幻、化、阳焰等等,是假的有,也即是空的,但不是甚么都没有,不过 此不是实相,是错乱的幻现吧了。龙树也曾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 。说错乱,说假名,说空无实性,不是甚么都没有。空宗说空不碍幻有,即以此 为理论的依据。反过来说,一般人所见为千真万确的,也并不就是实在的。如萨 婆多部以青黄赤白色为实有自性的,但依科学者说,这不过光波的深浅强弱所致 。如光线起变化时,所见也就不同了。如有人以体积为实有的,实则不可析不可 入的极微不可得,即不会有体积的实性。容积的扩大与收缩,并无固定的实体可 [P215] 得。
这样,一般人以为千真万确的,不见得就实在如此。而一般人以为是虚假的 ,也不见得全属子虚。世人每以此二类为一假一实的,机械的划为二类,实在不 可以。这二者,中观者以为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错乱而妄现的。如以某些为实 有的,即对于缘起无性的真义,未能了解。其实,人类一般认识的世俗境,可分 为常态的与变态的。常态的,即人类由于引业所感报体──根身的类似性,由此 根身──生理触境所引起的认识,有着共同性与必然性。但此中也有二:一、如 青黄等色,于正常的眼根、眼识及一定的光线前,大家是有同样认识的。这些, 现有谛实性,常人极难了解为虚妄乱现,即名为正世俗。二、如水月、阳焰、空 谷传声、云驶月运,如前面说过,这不是根身的病态所成,也不是认识的颠倒所 致。这也由于境相现起的诳诈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见同闻的。但经世俗意识的考 察,可以知道它的虚妄,惟有无知识的童稚,才以为是真实。幻、化、水月、阳 焰、谷响等等,人类所共见共闻,易于了解它的虚妄无自性,是「易解空」。经 [P216] 中常以此为喻,以表示蕴、处、界的「难解空」。变态的,或是根的变异:如眼 有眚翳,身有顽癣,也有因服药而起变化。根身变异所引起的认识,见为如何如 何。凡病态所见,缺乏共同与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错乱的。或是识的变异:或 过去曾受邪伪的熏习,或现受社会的、师长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于个人谬 误推理所得的错误结论,或以心不专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见绳为蛇、见杌为 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确知识而给予纠正,揭破它的错谬。这境相的诳惑,根身的 变异,心识的谬误,虽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谛实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 为虚妄的。这都属于倒世俗。虽有此正世俗与倒世俗的分别,但正世俗经如实的 观察,渐渐显露出它的幻现性,即实有定性不可得,无不是待缘而似现的。似有 时间相,而始终不可得;似有空间相,而中边不可得;似有生灭相,而来去不可 得。即此而悟为虚妄错乱,以易解空比喻难解空。易解空的幻、化、影、响,也 还是可见可闻的,宛然现有,心境间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以为谛实有的,也还是 虚诳的、性空的,但不碍缘起的幻有,不碍因果法则的确立。 [P217]
这正世俗与倒世俗的分别,即以一般人类的立埸而分别。属于根的变异,可 由医药等纠正。属于心识的错乱,如执绳为蛇,执世界为上帝所造──错觉、幻 觉,可以一般正确的知识来破斥。但仅知这二者的虚妄,是不够的。属于境相的 诳惑,如童稚也执为实有,但由于知识的发展,常人即易于了解是空了。色等正 世俗,常人也见为真实的,虽难于了解非真,但经胜义的观察,即能了悟为虚妄 的性空的。从圣者看凡夫,也等于成人看童稚一样。这二类,仅为知识的浅深不 同,即世俗识与胜义智的悟解不同,在极无自性而现有乱相说,是一致的。所以 可以缘起的幻化,比喻缘起的色声。这也许有人要生起疑问:理解诸法性空,如 对于水中月、镜中像了知是虚假、不实,即应通达性空缘起的道理。缘起性空, 不是某一法的,是法法皆如此的。而小乘学者以及世间学者们,也有能知水月、 镜像是假的,为什么他们仍不能了达性空缘起的真理?要知一般人与一般学者, 虽也知水中月的非实,不得缘起性空的正见,原因在他没有真彻的了解中观的假 有义,性空义。一般人虽以水月为假有的,但同时仍执另有真实自性的存在,如 [P218] 天上的真月。他们总是以为假与实是相对的,依彼实而有此假的,这即不能正知 中观者所明的假有义,不能通达缘起的正义,也就不能悟空性而得到解脱。中观 者通达诸法如幻缘起时,决不另外安立甚么真实的,观一切是相依相待的假立, 这才通达一法时,即能通达一切法。所以在了解诸法的性空缘起时,不是依彼真 月而说此水中无月的。必需达一切如幻,理解根、境、识的不实性,进而反观到 我我所的非有性,这才彻悟一切法假有而通达性空,也才能由达性空而得到解脱 。所以依实立假,从自性妄执而来,障碍空有无碍的中道。
论到胜义谛,胜义即指圣者由般若慧而悟达的境地,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即指空性:众生于一切现象而执为实有,圣者即于似有的现象中,知道是无 自性空。如经说:色空,受想行识空,都是藉现…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