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今论▪P25

  ..续本文上一页现象方面说的。中观者说:「以有空义故,一 切法得成」,这是说明缘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说明现象差别,还在色心诸法的 因缘上说。佛法的不同于神学及玄学者,出发点是现象的、经验的。后来,因为 有偏重平等无差别的学者,以本性为诸法的真实本体,于是说诸法是本性显现、 生起。至此,与一般神学者、玄学者所谈的本体起现象,日渐混杂,与佛法的缘 起中道日渐相反。大乘说缘起与性空不即不离的,中观与唯识,都不许本性可以 生缘起或转变为缘起的。本性,不是有甚么实在的本体、或能力。佛法说色等一 切法本性寂灭,使人即俗以显真;真如寂灭不是什么神秘不思议的实体,所以从 [P201] 来不说从体起用。如不能把握这点,则佛法必将与中国的儒道、印度的婆罗门、 西洋哲学的本体论、唯心论者合流。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对佛法的批评是:佛法说一切法即空空寂寂,而不 能说空空寂寂即一切法。熊氏的意思,佛法不能说由空空寂寂的本体而发现为一 切法,以此为佛法的缺点。其实,佛法何尝不能说,不会说,也还是说空寂即一 切法,但含义不同,不许从空寂体而现为一切。向来一般的神教与玄学者,对于 宇宙人生的说明,有一个极基本的假定,即以为必需从一实在的本体而发现为各 式各样的差别现象。如婆罗门教、犹太教、基督教、回教等,都主张在一切现象 之上,有一能造的上帝之类,这种思想,一般人极易于接受。因为将一切法的究 竟看成是实在性的,而实在性又是一切法的本源性,于是拟人的上帝创造万有说 ,依之而生。后来的玄学者,虽不说上帝为宇宙的根元,而以为有一实在的原理 或本体,由此实在的本体,产生一切现象,显现一切现象。他们的根本动机,即 要在一切现象外,另找一个本体,或高高地在一切现象以上,或深深地在一切现 [P202] 象之后。他们的基本论题是:本体如何能发现为现象,本体与现象有何关系?某 些玄学家觉得本体不应离现象而存在,于是想象一与上帝具有同等性能的本体, 以此本体可以生一切法,而本体即在一切法中,成为泛神论的、玄学的、实在论 的。熊十力也说:举体即用,全用即体。其实,如扫除本体生现象的根本假定, 根本妄想,那必然为即现即空;即空即现;头头上现,法法上明,何必要坚持从 本体而发现为现象?如水相与湿性,即水即湿,即湿即水,还谈什么从湿性而发 现为水相?玄学者坐在无明坑中,做着从本体生现象的迷梦!还以为佛法偏(不 能说即空空寂寂而生生化化的)而不即,何等可笑?佛法不是寻求万化本源以说 明万化如何生起的玄学,佛法是在现实经验界中体悟离却迷乱的本性空寂。空性 、真如,都非另有实体,即是现象的当体、真相。因人们认识的错误,所以觉得 诸法有实性,甚而想象有一实在的本体而从此现生一切。佛学者如想象从本体而 显现为现象,即转而与一般神教、玄学者类似,即不能显出佛法异于外道的特色 。 [P203]

  世间也有不承认形而上学的本体者,即经验论派或现象论派。此派以为神教 、玄学家的本体,是幻想的产物,是以自己的推论为根据而建立的,他们根本就 没有见到什么本体。这极有理,但又多少偏于一边了!中观的根本义是:一切法 的真相、本性,要适如其量的去把握它,不能为错乱、颠倒的认识所蒙蔽。离颠 倒错乱正觉得的,名为本性、实相,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实相,而非别体。这 不同于偏于经验论者、现象论者的向外奔放,安于偏颇错乱的现实。但本性不是 一般所想象的本体,故与神教、玄学等的本体论也不同。总之,依佛法看:他们 都是偏重了一方面,重于差别的,本性也随之有差别了,甚至否认本性。重于本 性平等的,现象也平等了,甚至抹煞现象。这些,都不能正见中道。不是执事废 理,就是执理废事。惟有依中观正义确立缘起与本性的中道观,才能行于中道, 到达究竟。 [P205]

  第十章 谈二谛

  第一节 总说

  二谛,为佛法中极根本的论题。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迷启悟,而引 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确当的了解。嘉祥、窥基都有『二谛 章』,其它各派也无不重视。『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 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从 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于二谛不能确当辨别,即对于佛法也 不能了解。『十二门论』说:「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 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彻底理解一 番! [P206]

  二谛即世俗谛、胜义谛,或译作世谛、第一义谛,俗谛、真谛。佛依二谛说 法,二谛中最主要的,为凡圣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凡夫因迷情 妄执,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识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为世俗谛。世、 是迁流义,俗、是浮虚不实义。依梵语,有覆障义,即凡情乱现虚妄不真而障于 真相的。胜义谛,是圣人智见体悟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认识所认识的。这是特 胜的真智界,故名胜义,即第一义谛。佛法教化众生使它从迷启悟,从凡入圣, 主要以此二谛为立教的根本方式。对二谛虽有各样的解说,然主要是使众生从迷 执境界转入到圣觉的境界。众生因无明妄执,计一切法为真实有的,由此引起生 死流转。要使众生解脱,即必要了悟诸法是非实有的,悟得法性本空为胜义谛。 所以「青目中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 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 为实」。

  谛,有不颠倒而确实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虚不实的,何以也称为谛?世俗 [P207] 虽是虚妄颠倒,但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仍有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一切世 俗法,从世间的立场,也可以分别错误与不错误,世俗谛是世间的真实。究竟的 真实,当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圣者的境地不同,观点不同,所以佛随此差别, 说有二种真实。如以凡情的立场,说色等法是真实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现实的 。空性,不是凡情的认识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为第一义的, 即特殊的。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决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因为这在圣者, 也还是真知灼见的,圣者间也还是共证无别的。其实,一般常识所认为如此如此 的,在科学界,已每每不以为然,科学的许多事理,也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如此 的。但科学所证明为如何如何,决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认。如科学者说太阳是恒 星,不动的,地球是行星,绕太阳而行(或说日与地球是俱动俱静的),这显然 与一般所见不合。一般人因目见日有出没,于是说太阳绕地而行。又如常人见桌 椅为坚实的、不动的,而在科学界,则以为是电子群的冲激,虽不断的在动,以 能维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还以为是坚实的、不动的。当然,一般科学的论 [P208] 证,仅是常识的加工精制,还不是佛法的第一义谛;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 ,并不即是究竟真实的。由于智能的浅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此各各所见的 ,在自类的知见上,各有它相当的确实性(瑜伽分世间真实,道理真实,烦恼障 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实为究 竟的,应知胜义谛是不能以凡情的见地而论证的。如何显示真胜义谛,如何通达 胜义谛而又与世俗谛不相违,这是佛法的重大课题。世俗谛,在世俗界有它的重 要意义,如色彩的鲜艳,那样的动人,引发人类的情感,尽管科学家说它只是光 波的长短,而人类还是以丰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与恶,尽管在物质科学的 研究中,不能发现善恶,而善恶在世间,并不失去它的重要意义,依佛法说,世 俗与胜义,虽有它的不同,但决不是矛盾到底而冲突的。依世俗悟胜义,而胜义 是不碍于世俗,成立情智和谐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观,这是佛教的基本立场。

  凡圣──有空二谛,为大体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谛原是圣者所通达的,在圣 者的心境中,也还是可说有二谛的。凡夫的情执,只知(不能如实知)有世俗而 [P209] 不知有胜义,圣者则通达胜义而又善巧世俗。所以从圣者的境界说,具足二谛, 从他的浅深上,可分为不同的二谛。

  一、「实有真空」二谛:这不是说执世俗实有,可以悟胜义真空。这是说, 声闻学者中,厌离心切而不观法法性空者,侧重己利而急于悟入无我我所。于悟 入我空性时,离执自证,是谓胜义谛。等到从空出有,起世俗心时,于一切境界 中,依旧有实在性现前,是世俗谛。虽然真悟的声闻学者,决不因此固执一切法 非实有不可,可是在他们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现前的,与一般凡情所现的 ,相差不远,但不执着实有而已。

  二、「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声闻及菩萨,悟入空性时,由观一切 法缘起而知法法毕竟空,是胜义谛。从胜义空出,起无漏后得智──或名方便, 对现起的一切法,知为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为胜义空定的余力,在当 时并不能亲证法性空寂,这是一般大乘学者见道的境地。不但菩萨如此,二乘中 的利根,也能如此见。此与前实有真空的二谛不同,此由后得方便智而通达的, [P210] 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为事理二谛,理智通达性空为胜义,事智分别幻有 为世俗。

  三、「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称):此无固定名称,乃佛菩萨悟入法法空 寂,法法如幻,一念圆了的圣境。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 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世俗。但在一念顿了毕竟…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学探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