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象方面說的。中觀者說:「以有空義故,一 切法得成」,這是說明緣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說明現象差別,還在色心諸法的 因緣上說。佛法的不同于神學及玄學者,出發點是現象的、經驗的。後來,因爲 有偏重平等無差別的學者,以本性爲諸法的真實本體,于是說諸法是本性顯現、 生起。至此,與一般神學者、玄學者所談的本體起現象,日漸混雜,與佛法的緣 起中道日漸相反。大乘說緣起與性空不即不離的,中觀與唯識,都不許本性可以 生緣起或轉變爲緣起的。本性,不是有甚麼實在的本體、或能力。佛法說色等一 切法本性寂滅,使人即俗以顯真;真如寂滅不是什麼神秘不思議的實體,所以從 [P201] 來不說從體起用。如不能把握這點,則佛法必將與中國的儒道、印度的婆羅門、 西洋哲學的本體論、唯心論者合流。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對佛法的批評是:佛法說一切法即空空寂寂,而不 能說空空寂寂即一切法。熊氏的意思,佛法不能說由空空寂寂的本體而發現爲一 切法,以此爲佛法的缺點。其實,佛法何嘗不能說,不會說,也還是說空寂即一 切法,但含義不同,不許從空寂體而現爲一切。向來一般的神教與玄學者,對于 宇宙人生的說明,有一個極基本的假定,即以爲必需從一實在的本體而發現爲各 式各樣的差別現象。如婆羅門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等,都主張在一切現象 之上,有一能造的上帝之類,這種思想,一般人極易于接受。因爲將一切法的究 竟看成是實在性的,而實在性又是一切法的本源性,于是擬人的上帝創造萬有說 ,依之而生。後來的玄學者,雖不說上帝爲宇宙的根元,而以爲有一實在的原理 或本體,由此實在的本體,産生一切現象,顯現一切現象。他們的根本動機,即 要在一切現象外,另找一個本體,或高高地在一切現象以上,或深深地在一切現 [P202] 象之後。他們的基本論題是:本體如何能發現爲現象,本體與現象有何關系?某 些玄學家覺得本體不應離現象而存在,于是想象一與上帝具有同等性能的本體, 以此本體可以生一切法,而本體即在一切法中,成爲泛神論的、玄學的、實在論 的。熊十力也說:舉體即用,全用即體。其實,如掃除本體生現象的根本假定, 根本妄想,那必然爲即現即空;即空即現;頭頭上現,法法上明,何必要堅持從 本體而發現爲現象?如水相與濕性,即水即濕,即濕即水,還談什麼從濕性而發 現爲水相?玄學者坐在無明坑中,做著從本體生現象的迷夢!還以爲佛法偏(不 能說即空空寂寂而生生化化的)而不即,何等可笑?佛法不是尋求萬化本源以說 明萬化如何生起的玄學,佛法是在現實經驗界中體悟離卻迷亂的本性空寂。空性 、真如,都非另有實體,即是現象的當體、真相。因人們認識的錯誤,所以覺得 諸法有實性,甚而想象有一實在的本體而從此現生一切。佛學者如想象從本體而 顯現爲現象,即轉而與一般神教、玄學者類似,即不能顯出佛法異于外道的特色 。 [P203]
世間也有不承認形而上學的本體者,即經驗論派或現象論派。此派以爲神教 、玄學家的本體,是幻想的産物,是以自己的推論爲根據而建立的,他們根本就 沒有見到什麼本體。這極有理,但又多少偏于一邊了!中觀的根本義是:一切法 的真相、本性,要適如其量的去把握它,不能爲錯亂、顛倒的認識所蒙蔽。離顛 倒錯亂正覺得的,名爲本性、實相,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實相,而非別體。這 不同于偏于經驗論者、現象論者的向外奔放,安于偏頗錯亂的現實。但本性不是 一般所想象的本體,故與神教、玄學等的本體論也不同。總之,依佛法看:他們 都是偏重了一方面,重于差別的,本性也隨之有差別了,甚至否認本性。重于本 性平等的,現象也平等了,甚至抹煞現象。這些,都不能正見中道。不是執事廢 理,就是執理廢事。惟有依中觀正義確立緣起與本性的中道觀,才能行于中道, 到達究竟。 [P205]
第十章 談二谛
第一節 總說
二谛,爲佛法中極根本的論題。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導衆生轉迷啓悟,而引 導的方法,即以二谛爲本,故對二谛應求得確當的了解。嘉祥、窺基都有『二谛 章』,其它各派也無不重視。『中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 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從 教義說,佛以二谛的方式爲衆生說法,故對于二谛不能確當辨別,即對于佛法也 不能了解。『十二門論』說:「若不知二谛,則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 學佛法,不外爲了自利、利他、俱利,這可見修學佛法,應該對二谛徹底理解一 番! [P206]
二谛即世俗谛、勝義谛,或譯作世谛、第一義谛,俗谛、真谛。佛依二谛說 法,二谛中最主要的,爲凡聖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凡夫因迷情 妄執,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識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爲世俗谛。世、 是遷流義,俗、是浮虛不實義。依梵語,有覆障義,即凡情亂現虛妄不真而障于 真相的。勝義谛,是聖人智見體悟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認識所認識的。這是特 勝的真智界,故名勝義,即第一義谛。佛法教化衆生使它從迷啓悟,從凡入聖, 主要以此二谛爲立教的根本方式。對二谛雖有各樣的解說,然主要是使衆生從迷 執境界轉入到聖覺的境界。衆生因無明妄執,計一切法爲真實有的,由此引起生 死流轉。要使衆生解脫,即必要了悟諸法是非實有的,悟得法性本空爲勝義谛。 所以「青目中論釋」說:「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 于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 爲實」。
谛,有不顛倒而確實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虛不實的,何以也稱爲谛?世俗 [P207] 雖是虛妄顛倒,但在世俗共許的認識上,仍有其相對的確實性、妥當性。一切世 俗法,從世間的立場,也可以分別錯誤與不錯誤,世俗谛是世間的真實。究竟的 真實,當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聖者的境地不同,觀點不同,所以佛隨此差別, 說有二種真實。如以凡情的立場,說色等法是真實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現實的 。空性,不是凡情的認識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爲第一義的, 即特殊的。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決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因爲這在聖者, 也還是真知灼見的,聖者間也還是共證無別的。其實,一般常識所認爲如此如此 的,在科學界,已每每不以爲然,科學的許多事理,也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爲如此 的。但科學所證明爲如何如何,決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認。如科學者說太陽是恒 星,不動的,地球是行星,繞太陽而行(或說日與地球是俱動俱靜的),這顯然 與一般所見不合。一般人因目見日有出沒,于是說太陽繞地而行。又如常人見桌 椅爲堅實的、不動的,而在科學界,則以爲是電子群的沖激,雖不斷的在動,以 能維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還以爲是堅實的、不動的。當然,一般科學的論 [P208] 證,僅是常識的加工精製,還不是佛法的第一義谛;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 ,並不即是究竟真實的。由于智能的淺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觀,此各各所見的 ,在自類的知見上,各有它相當的確實性(瑜伽分世間真實,道理真實,煩惱障 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實爲究 竟的,應知勝義谛是不能以凡情的見地而論證的。如何顯示真勝義谛,如何通達 勝義谛而又與世俗谛不相違,這是佛法的重大課題。世俗谛,在世俗界有它的重 要意義,如色彩的鮮豔,那樣的動人,引發人類的情感,盡管科學家說它只是光 波的長短,而人類還是以豐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與惡,盡管在物質科學的 研究中,不能發現善惡,而善惡在世間,並不失去它的重要意義,依佛法說,世 俗與勝義,雖有它的不同,但決不是矛盾到底而沖突的。依世俗悟勝義,而勝義 是不礙于世俗,成立情智和諧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觀,這是佛教的基本立場。
凡聖──有空二谛,爲大體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谛原是聖者所通達的,在聖 者的心境中,也還是可說有二谛的。凡夫的情執,只知(不能如實知)有世俗而 [P209] 不知有勝義,聖者則通達勝義而又善巧世俗。所以從聖者的境界說,具足二谛, 從他的淺深上,可分爲不同的二谛。
一、「實有真空」二谛:這不是說執世俗實有,可以悟勝義真空。這是說, 聲聞學者中,厭離心切而不觀法法性空者,側重己利而急于悟入無我我所。于悟 入我空性時,離執自證,是謂勝義谛。等到從空出有,起世俗心時,于一切境界 中,依舊有實在性現前,是世俗谛。雖然真悟的聲聞學者,決不因此固執一切法 非實有不可,可是在他們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現前的,與一般凡情所現的 ,相差不遠,但不執著實有而已。
二、「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聲聞及菩薩,悟入空性時,由觀一切 法緣起而知法法畢竟空,是勝義谛。從勝義空出,起無漏後得智──或名方便, 對現起的一切法,知爲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爲勝義空定的余力,在當 時並不能親證法性空寂,這是一般大乘學者見道的境地。不但菩薩如此,二乘中 的利根,也能如此見。此與前實有真空的二谛不同,此由後得方便智而通達的, [P210] 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爲事理二谛,理智通達性空爲勝義,事智分別幻有 爲世俗。
叁、「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稱):此無固定名稱,乃佛菩薩悟入法法空 寂,法法如幻,一念圓了的聖境。即真即俗的二谛並觀,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 可局限爲此爲勝義,彼爲世俗。但在一念頓了畢竟…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