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而當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 方便立爲世俗;如幻有而畢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爲勝義。于無差別中作差別說 ,與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中國叁論宗和天臺宗的圓教 ,都是從此立場而安立二谛的。此中所說俗谛的妙有,即通達畢竟空而即是緣起 幻有的,此與二谛別觀時後得智所通達的不同。這是即空的緣起幻有,稱爲妙有 ,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
上來所說的叁類,後者是叁論、天臺宗所常說的;第二是唯識宗義,龍樹論 也有此義;第一是鈍根的聲聞乘者所許的。這叁者,依悟證的淺深不同而說,但 在緣起性空無礙的正見中,這是可以貫通無礙的。佛法的安立二谛,本爲引導衆 [P211] 生從凡入聖、轉迷爲悟的,所以應從凡聖二谛的基礎上,一層一層的去深入理解 ,以達到圓滿的境地。否則高談玄妙,忽略當前的現實,就與玄談的不切實際相 同。
第二節 二谛之安立
從凡聖二谛爲本,展轉深入,比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貫前 前的二谛。若株守第一種二谛,即執有自性不空的世俗。若定執第二種二谛,即 有二谛不能融觀的流弊。聲聞學者,雖, 不了究竟無礙的二谛,但菩薩成佛,則必 須悟證方可。所以大乘學者,無不以見中道爲成佛。佛所以爲佛,即徹見空有的 融貫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見不共聲聞的二谛。『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 ,觀十二緣起如虛空不可盡,是菩薩不共中道妙觀」。緣起畢竟空,而畢竟空寂 不礙緣起有。菩薩能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悟此即可成佛。學佛者既以佛所悟證 爲究竟,故應以此爲最高的衡量,于前二種二谛,予以融貫抉擇。 [P212]
先說世俗谛義。谛,谛實義。從凡聖二谛說:「無明覆障故世俗」。衆生無 始以來,有無明故,執一切法有自性,以爲一切法都是真實自性有的。依此,世 俗有的于凡夫而稱爲谛;聖者能通達如幻假名,即世俗而非谛。因爲世俗的事相 ,都是顛倒虛妄的,不能稱之爲谛。此世俗谛,可通于「實有真空」的思想。但 谛的真實義,不一定是這樣的。『阿含經』說四聖谛,谛即如實不顛倒。若以如 實而名谛,那末「幻有真空」,「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爲谛。故約凡情 的谛執說,無明實執爲谛;約如實知世俗說,聖者世俗也可名爲谛。
從凡聖二谛說,世俗谛,谛是不能離幻現的。從差別的觀點,雖可說世俗是 如幻現的,以凡夫愚癡而執爲谛實有。此谛實執爲一類,如幻現又是一類。但從 凡夫的境界說,凡是谛實的,不能離幻現而存在。凡夫心境的現相與谛實相,不 可機械的分開,以爲這是幻現,那是實有。在凡夫直感的認識上,有此法現前, 即有谛實相現前。一切緣起幻有,于凡夫即成爲實有。也就因此,觀凡情的谛實 相不可得時,如幻現相每是畢竟不起而都無所見。唯識家雖重于依他起及遍計執 [P213] 的差別說,但也有此義,即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計所執性,谛是不能離開現 象而安立的。反之,離谛實相的性空,也須在現象上觀察,如色性空,一切法性 空,不能離現象而說空(利根見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但凡情妄現的 谛實性,雖不離現相,由于聖者悟入畢竟空,後得智境即不執爲實有,了知一切 法本爲如幻有而非谛實性的,這才是現相而非谛相。谛與現的差別性,才明顯地 表達出來。凡夫位中,不宜過于爲現相與谛相的隔別觀察。唯識家說叁性,即偏 重在遍計執性不是依他起性,由此竟引起不許依他性空的偏執。中觀者說二谛, 重在世俗于衆生而成谛,破除世俗谛而引凡入聖。但不得意者,又每每流于惡取 空,即誤以爲空能破一切法。結果,或類似方廣道人的撥無一切,或轉爲形而上 的實在論。
世俗一般的認識,每以爲可分二類:一、非真實的,二、真實的。如陽焰, 見爲水相,而不是真實的水,是假的;見清冷的水,以爲是實有的。前者,一般 的認識,也能了解爲不實的,而後者一般人都以爲有實性的。此假實的分別,一 [P214] 般學者也如此,如有部的二谛,即約假有無自性與實有自性而建立:以爲青黃色 等,是有實在自體的,是勝義有;相續和合的現相,是假的,是世俗有。依中觀 者看來,此二類中一般所謂不實的,並不全是主觀的産物。如遠望馬路,越遠越 狹,但路何嘗是越遠越狹?認識的越遠越狹,是錯亂的,但並不是主觀的錯誤, 因爲這還是因緣關系而現爲如此的。就是用照相機去照,也是越遠越狹的。又如 放筆在水杯中現有曲折相,此筆的現爲曲相,也決不僅是認識的錯誤。這些錯亂 的現相,幻、化、陽焰等等,是假的有,也即是空的,但不是甚麼都沒有,不過 此不是實相,是錯亂的幻現吧了。龍樹也曾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 。說錯亂,說假名,說空無實性,不是甚麼都沒有。空宗說空不礙幻有,即以此 爲理論的依據。反過來說,一般人所見爲千真萬確的,也並不就是實在的。如薩 婆多部以青黃赤白色爲實有自性的,但依科學者說,這不過光波的深淺強弱所致 。如光線起變化時,所見也就不同了。如有人以體積爲實有的,實則不可析不可 入的極微不可得,即不會有體積的實性。容積的擴大與收縮,並無固定的實體可 [P215] 得。
這樣,一般人以爲千真萬確的,不見得就實在如此。而一般人以爲是虛假的 ,也不見得全屬子虛。世人每以此二類爲一假一實的,機械的劃爲二類,實在不 可以。這二者,中觀者以爲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錯亂而妄現的。如以某些爲實 有的,即對于緣起無性的真義,未能了解。其實,人類一般認識的世俗境,可分 爲常態的與變態的。常態的,即人類由于引業所感報體──根身的類似性,由此 根身──生理觸境所引起的認識,有著共同性與必然性。但此中也有二:一、如 青黃等色,于正常的眼根、眼識及一定的光線前,大家是有同樣認識的。這些, 現有谛實性,常人極難了解爲虛妄亂現,即名爲正世俗。二、如水月、陽焰、空 谷傳聲、雲駛月運,如前面說過,這不是根身的病態所成,也不是認識的顛倒所 致。這也由于境相現起的诳詐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見同聞的。但經世俗意識的考 察,可以知道它的虛妄,惟有無知識的童稚,才以爲是真實。幻、化、水月、陽 焰、谷響等等,人類所共見共聞,易于了解它的虛妄無自性,是「易解空」。經 [P216] 中常以此爲喻,以表示蘊、處、界的「難解空」。變態的,或是根的變異:如眼 有眚翳,身有頑癬,也有因服藥而起變化。根身變異所引起的認識,見爲如何如 何。凡病態所見,缺乏共同與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錯亂的。或是識的變異:或 過去曾受邪僞的熏習,或現受社會的、師長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于個人謬 誤推理所得的錯誤結論,或以心不專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見繩爲蛇、見杌爲 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確知識而給予糾正,揭破它的錯謬。這境相的诳惑,根身的 變異,心識的謬誤,雖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谛實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 爲虛妄的。這都屬于倒世俗。雖有此正世俗與倒世俗的分別,但正世俗經如實的 觀察,漸漸顯露出它的幻現性,即實有定性不可得,無不是待緣而似現的。似有 時間相,而始終不可得;似有空間相,而中邊不可得;似有生滅相,而來去不可 得。即此而悟爲虛妄錯亂,以易解空比喻難解空。易解空的幻、化、影、響,也 還是可見可聞的,宛然現有,心境間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以爲谛實有的,也還是 虛诳的、性空的,但不礙緣起的幻有,不礙因果法則的確立。 [P217]
這正世俗與倒世俗的分別,即以一般人類的立埸而分別。屬于根的變異,可 由醫藥等糾正。屬于心識的錯亂,如執繩爲蛇,執世界爲上帝所造──錯覺、幻 覺,可以一般正確的知識來破斥。但僅知這二者的虛妄,是不夠的。屬于境相的 诳惑,如童稚也執爲實有,但由于知識的發展,常人即易于了解是空了。色等正 世俗,常人也見爲真實的,雖難于了解非真,但經勝義的觀察,即能了悟爲虛妄 的性空的。從聖者看凡夫,也等于成人看童稚一樣。這二類,僅爲知識的淺深不 同,即世俗識與勝義智的悟解不同,在極無自性而現有亂相說,是一致的。所以 可以緣起的幻化,比喻緣起的色聲。這也許有人要生起疑問:理解諸法性空,如 對于水中月、鏡中像了知是虛假、不實,即應通達性空緣起的道理。緣起性空, 不是某一法的,是法法皆如此的。而小乘學者以及世間學者們,也有能知水月、 鏡像是假的,爲什麼他們仍不能了達性空緣起的真理?要知一般人與一般學者, 雖也知水中月的非實,不得緣起性空的正見,原因在他沒有真徹的了解中觀的假 有義,性空義。一般人雖以水月爲假有的,但同時仍執另有真實自性的存在,如 [P218] 天上的真月。他們總是以爲假與實是相對的,依彼實而有此假的,這即不能正知 中觀者所明的假有義,不能通達緣起的正義,也就不能悟空性而得到解脫。中觀 者通達諸法如幻緣起時,決不另外安立甚麼真實的,觀一切是相依相待的假立, 這才通達一法時,即能通達一切法。所以在了解諸法的性空緣起時,不是依彼真 月而說此水中無月的。必需達一切如幻,理解根、境、識的不實性,進而反觀到 我我所的非有性,這才徹悟一切法假有而通達性空,也才能由達性空而得到解脫 。所以依實立假,從自性妄執而來,障礙空有無礙的中道。
論到勝義谛,勝義即指聖者由般若慧而悟達的境地,此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狹義即指空性:衆生于一切現象而執爲實有,聖者即于似有的現象中,知道是無 自性空。如經說:色空,受想行識空,都是藉現…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