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27

  ..續本文上一頁法以否定實性而顯示空義的,不 能離開現法而觀空相。在聖者的體驗中,知法法的本性空寂,也知諸法的如幻緣 生。在聖者的境界──勝義中,是含攝此性空與現有的。這如唯識家的圓成實, 含攝得四種清淨一樣。不過凡夫的境界,是處處執爲實有的,現起種種錯亂顛倒 [P219] 的;聖者以勝義慧破除凡夫的實有妄執,通達諸法平等一味的空性,即稱爲勝義 。勝義有如實與真實的含義,所以勝義谛也即是真實谛。衆生顛倒,于無性法中 執有自性,亂相亂執,聖者能見諸法無性,畢竟皆空,以無虛妄顛倒亂相,故性 空即稱如實、真實。一切本空,今能徹見法性本寂,豈不是如實?約此義說,性 空名勝義谛,不是說另有實體可得而名勝義谛。經部師以真實有的爲勝義,所以 不許無爲是勝義谛。某些學者說:既是勝義,即應是妙有不空的,空即不能說是 勝義谛,這都是不明勝義谛得名的真意。

  勝義谛與世俗谛,是方便相對而安立的。世俗谛,有遷變義,如此而隱覆真 實;勝義谛,是本性空寂,離一切戲亂相,待世俗名勝義。勝義有叁義:一、究 竟而必然如此的,二、本來是如此的,叁、遍通一切的。故經中稱此爲法性、法 住、法界。勝義谛不可想象爲甚麼實在本體,或微妙不思議的實在。雖聖者的覺 境,可通名勝義,但佛法安立二谛,是著重于一切法空性。

  

  第叁節 二谛之抉擇

  [P220]

  自他:『十二門論』說:「汝聞世谛謂是第一義谛」,這是論主破薩婆多部 等偏執實有的。佛說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應了解其爲世俗, 不應執爲實義。薩婆多部以爲是勝義有的,有真實的自相,故執有極微等自性。 此即于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爲是勝義,即成大錯。有人也說:「余所許勝義 ,即他許世俗」,這話是不圓滿的。中觀者決不以爲凡他所許爲勝義有的,即中 觀所許爲世俗有的,而中觀者則有更高的勝義。佛說色等諸法爲世俗,依世俗而 成立一切法,于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緣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他是 世俗。佛說一切爲世俗有,有部等執爲勝義,執爲實有自性的,並非有部等所執 的勝義有即是佛說的世俗。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于妄執者爲勝義;但妄執者的 勝義,並不就是中觀者的世俗。有些學者不能確了無性緣起的精義,不能于空中 立一切法,以爲中觀者于勝義說空,即以他宗所說的勝義爲自宗的世俗。要知中 [P221] 觀宗義與其它各宗,論勝義,論世俗,都是沒有共同的。中觀安立世俗,是不承 認有自相的,與他宗所說的勝義不同。

  有空:中觀常說世俗假有,勝義性空。但『智論』卷一說:「人等,世界故 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于是有人以爲龍樹不一 定說勝義空,所說的勝義空,是約世俗虛妄的我法說。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 義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雖于世俗中無──非世間境,而勝義中是有的。所以 叁乘聖者所證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這是對于中觀勝義空者下一最有力 的質問!這種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觀宗。如唯識學者說:般若 經中的一切法空,是約遍計執無而說,或約叁無性說,依他、圓成是有,經中沒 有顯了說。真常唯心論者與西藏覺曩巴派:以爲般若經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約破 除衆生的世俗情執,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說爲空的,是妙有的。龍樹論引 用此文,到底要怎樣去解說﹖須知『智度論』的體裁,是廣引衆說而有所宗極的 。睿公敘『智論』說:「初擬之始,必舉衆說以盡美;卒成之終,則舉無得以盡 [P222] 善」。興皇也說:「領括群妙,申衆家之美,使異執冰銷,同歸一致」。『智論 』確是廣引異義的,或縱許,或直奪,而以歸宗畢竟空的奧極爲宗。『般若經』 說:「爲初學者作差別說」;「爲初學者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爲久學者 說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這是說;爲初學者說法,如生死、涅槃,虛假、真實 等,說有差別的二,這是方便而是不了義教。約究竟說:則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一切性空,此是如實了義說。因爲從無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 從假有的無自性看,則一切是畢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決非有判然 不同的二者,一有一無的。所以『智度論』中所說的我等與法性二者,此有彼空 ,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與妄有的二類,爲引導衆生舍迷取悟而說的。若 究竟的抉擇二谛,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說。不但中觀者這樣說,『成實論 』也如此說:第一重二谛,我法等空,(色等及)涅槃是有;到第二重二谛,涅 盤也是世俗假立,性畢竟空。

  又古叁論宗自攝山以下,有兩句話:「有所無,無所有」。此是通釋『涅槃 [P223] 經』中的常樂我淨的。即有所得者是無的,無所得者是有的。無所得的有,是體 悟離執的有,即一般所說的妙有。但依中觀宗義,不是不可以說有,也不是說凡 是證得空性的,即不許生死涅槃等一切;在聖境中,也是可說無生死的迷妄法, 有正覺的菩提涅槃。但依言教的正軌,凡可以稱爲有的,即世俗有,即依名言安 立而有的。如依勝義觀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勝義是畢竟空。于二谛空有的異說, 可依此抉擇。

  橫豎單複:古叁論學者每說橫豎,橫是相對的,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 ;豎是絕對的,超越而泯絕一切的。佛說世俗有而勝義空,名之爲空,空還是世 俗的假名,是與「有」相對而安立的。然佛說空教的本義,是使衆生于世俗而離 一切妄執,泯除一切戲論,因離執而體證泯絕一切的如如。在這個意義上,空的 了義與不了義,是可以抉擇的。龍樹菩薩說:「諸佛說空法,爲離諸見故」。離 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 相可取,這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因爲所執的空相,是落于相對的,礙于寂 [P224] 滅的。佛說空教的真義,是了義的,但在有空可見可取的根機前,不解空義,空 于衆生成爲不了義了。所以龍樹菩薩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說:「若複見有空,諸 佛所不化」。龍樹所彈斥的空,因一般人以爲有空可空,而執空爲實體的,或執 空礙有而都無的,這即不是佛說空的本義了。所以青目說:「空亦複空,但以引 導衆生故假名說」。如落于相對的,執有空體可取,那空即與有無的無相同。所 以龍樹菩薩說:「畢竟空中,有無俱寂」,佛說空是離一切見而超越妄執戲論的 。從離一切妄執而不落相對說:一切不可得,這即是了義空。如此,可知空的本 義,應是言依假名而意在超越的,即是豎的。若滯于相待的,依言執相的,那「 勝義空」即不成其爲勝義,空即是橫的了。「教申二谛,宗歸一實」:即依言說 明二谛,而佛意在即俗以入真,不能執真而爲俗。于空而有此橫豎的差別,這全 由于學者的領悟不同。

  再說單複:約二谛說,與上面的橫豎有關。世俗有、勝義空是二谛。有人不 了解勝義空的意義,從相對義去理解空義,不能依空得解,反而因空成病,這需 [P225] 要不同的教說了。如說:有與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纔是勝義,這是複二谛。但 非有非空的「非」,也是泯絕超越的意思,也即是空的正義。這不過是說:以空 爲空的空,是與有相對的,絕待是不落于有空──非有非空的。說法雖不同,實 際仍不出二谛的含義。有人以爲于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不能理解即有空 而超越的泯寂妄執,仍從橫的去了解,故進而更說:有空與非有非空,都是世俗 ,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勝義,這是複中之複,也可說圓──具足。 其實,這與說有空二谛的「勝義空」,意義還是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叁論宗說: 凡言語所表诠的,心行所緣慮的,都是世俗,唯有「心行語言斷」的,方名爲勝 義。這樣,叁論宗所說的四重二谛,實只是一重二谛,不過約衆生的根性不同而 差別說吧了。

  叁論宗的橫豎說,與辯證法有類同處,也有不同處。依辯證法,有是肯定的 ──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綜合的──合。他所說的合,實是更高 級的正。正反合的辯證過程,都是順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換言之,即唯橫而無 [P226] 豎的。因爲所說的合,它還歸于正,不過是更完滿的正而已。叁論宗所說的橫豎 單複,都是順于勝義的。如說有是正,空是反。空義雖含有二種性質:一、否定 它──錯亂的執相,二、不礙它──緣起的假名,但不礙有的空與否定戲論的空 ,還是空觀的過程,而不是究極的。因離執而悟得畢竟寂滅,才是空的真意。佛 法爲引導衆生悟入勝義,所以論辯的過程,雖與辯證的過程相近,而說空,說非 ,卻不滯于有空的總合。衆生的根性,是順于世俗的,即總是順于正或綜合(正 )的。如佛說俗有與真空,佛說的空用意是豎的,超越的,但衆生從相對的見地 去看,以爲空是偏于一邊的,亦有亦空的綜合,才比較圓滿。但這是順俗的,叁 論宗的第二重二谛,起來否定它,說非有非空。世間的一有一空,或亦有亦空, 都是世俗,而以非有非空否定它。否定亦有亦空,雖不礙于亦有亦空,而意在即 有空而泯絕無寄。非有非空,不是孤零的但中,但這決非不圓滿,而需要更說雙 遮(非有非空)雙照(亦有亦空)同時的。如說雙遮雙照同時,依然是順俗的, 是二句中的有,四句中的雙亦,永遠落于世俗的相對中;豎的,即向上一著而意 [P227] 在言外的。在這些上,叁論宗的超絕論而不落入圓融論,充分的表現勝義空宗的 特色。平常所說的四句或超四句,依言離言等,也可以得到正確的理解。

  于教中假:古叁論師曾提出于二谛與教二谛的名字;教二谛是說明爲如何如…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