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何的。于二谛可有二義:一、從佛菩薩安立言教說,于二谛即佛智體悟的不二中 道──不二是不礙二的,是教二谛所根據的;依于二谛而有言教,即教二谛。中 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所依即于二谛,爲衆生說即教二谛。二、 從衆生的修學說,佛所說的是教二谛,教二谛是依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的是相 對的,要我們從相對無自性而體悟那離言的絕對的。所以佛說的教二谛,說有爲 令衆生了解爲非有──有是非實有;說空令衆生了解爲非空──空是不真空。從 說有說空的名言假立,悟解那非有非空的離言實相。這樣,以言教二谛──有空 的假名,悟非有非空的中道。傳到江東的叁論宗,是側重于第二重二谛的;以二 谛爲假名,中道爲實相的。一般人不知有空是假名,凡夫聞有即執爲實有,小聖 聞空即住于但空。這樣的有,于凡夫成俗谛;這樣的空,于小乘聖者爲真谛,悟 [P228] 得離相而證但空。此即名爲于二谛,即與佛說二谛義不能完美的吻合。佛說二谛 ,令衆生悟解不二中道,不是令衆生聞有著有,聞空滯空的。叁論宗以畢竟空爲 大用,而宗極在圓中。所以說小乘證但空,對凡夫說是對的,對佛菩薩的圓見中 道即不對。學佛者應于俗有真空而不執有空,依此而入中道。
這樣,叁論宗的正義,即中假義。但決不執取中假。如于宗義不能善巧修學 的,執中執假,正統的叁論師名之爲中假師。此等學者對中假起定性見,決定說 非有非空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這是不得中假的真義,所以嘉祥大師呵斥爲 :「中假師罪重,永不見佛」!要知說非有非空是中道,若從依言相待的說明說 ,非有非空何嘗不是假名?若體悟而有而空,即于有空而徹見實相,有空又何嘗 不是中道?嘉祥大師因此約體用而作如是說:說中道時,非有非空是體中,而有 而空是用中;說假名時,非有非空是體假,而有而空是用假。但這也不過爲了引 導學人作如此說,若肯定執著非有非空爲體,而有而空爲用,也決非叁論者的本 意。總之,叁論宗是即俗而真,重在超越而遠離一切見執的,這應該也就是佛法 [P229] 體證的重心了! [P231]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論到證悟,有偏真與圓中之分。在學習的過程中,論根機,有鈍根與利根; 論悟證,有頓悟與漸悟。頓漸與偏圓,是有關聯性的,今且綜合的說明。
向來中國佛教界所稱頌的證悟有二:一、道生的頓悟,二、禅宗的頓悟。道 生與禅宗的頓悟是不同的:道生以爲證悟到的真理是無差別的,不悟則已,一悟 即圓滿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張頓悟成佛,也即是主張漸修頓悟的。在平時修集種 種資糧,達到究竟時,一悟永悟,一了百了。衆生流轉生死至成佛的中間,都可 說是在夢中,唯有佛才是大覺者。禅宗所說的頓悟,不是漸修頓悟,而是直下頓 悟的。主張學者先求自悟本心──本來清淨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參學事 [P232] 畢,也有以爲從此應圓修萬行。這兩種頓悟論,相差極遠。道生是約究竟佛位的 圓滿頓悟說,禅宗是約衆生初學的直悟本來說。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衆生最初發心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薩證悟以前, 要有長時的漸修。唯識宗說:要于資糧位積集福德智能無邊資糧。龍樹說:「若 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 這是不可能的。資糧不足,悲心不足,常會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這還算是好的 ,墮于無想外道、空見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經論,說廣積資糧到無生法忍, 在七地;唯識家與後期的中觀師,說在初地。此時,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 味相。空無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則一切了,故此也稱爲頓悟的──中國稱之 爲小頓悟。此頓悟空性,重在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體驗,而巨細無礙的緣起事 ,功德無邊的悲智事,此時都沒有圓滿。更依此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 上進。這與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稱爲緣修,悟後修可稱爲性修,即與般若 [P233] ──稱法性慧相應而修。如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 。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規: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 踐過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 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規。
從凡入聖,即先從事修而後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麼?這可安立爲悟圓中與 悟偏真的兩種。上面曾說到,西藏傳有二宗:一、極無戲論,二、現空如幻,天 臺宗也說有偏真與圓中兩類。唯識家說真見道證真如而不見緣起,月稱論師也不 許可見道的悟圓中理,但他們皆以究竟圓悟中道爲成佛。中國的叁論宗,不承認 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圓中的,二谛並觀的。考龍樹『大智度論』,是有偏真與 圓中二類的,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 土、成熟衆生的廣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見道的實相慧,『智論』說:「慧眼于 一切法都無所見」,此即與藏傳的「極無戲論」相合。然論中也曾說:「慧眼無 [P234] 所見而無所不見」,這即泯絕一切而顯了一切,顯了一切而泯絕一切,即悟圓中 的根據──此處龍樹所依的『般若經』,與玄奘譯不同。天臺宗引『智度論』說 :「叁智一心中得」,依此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叁智,一念頓了即空 、即假、即中,即是圓觀圓證。考『智度論』卷二十七原文,不是叁智一心中得 ,是「一切智一心中得」。「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所以智 論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叁智。二智如在菩薩位中,即道智,道種智;佛果 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種智。叁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談, 總之是圓證的。一心中得,龍樹菩薩引述的解釋,可有叁說:一、一心,還是有 次第的,如一剎那中有先生後滅;依此,可解說爲先般若智證真,後方便智達有 。二、一念心中得,雖頓得而用不妨前後起,即頓得而漸用。這是說:悟理時, 不能說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雖圓滿證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側重此而後側 重彼的不同。如一時得到多少東西,但可以前後使用,不必在同一時用。此有類 于薩婆多部的或得而現前,或得而不現前。叁、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叁 [P235] 論宗以爲:「發心畢竟二不別」的,從最初發心到最後證悟,是相應的,同一的 ;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薩也應該是圓觀中道的。經中有處說:根本智證真如,後 得方便智起化用,這是無差別中作差別說,約偏重說,是約頓得漸用說。所以初 修觀行,緣起性空是要圓觀的;悟證時也必是圓悟的。叁論宗否認大乘學者有見 偏真的;但證偏真,是小聖的眇目曲見。西藏傳有二宗──證偏空與圓中,但宗 喀巴繼承月稱論師的傳統,不承認有見道頓證圓中的,與唯識家說的根本智見真 如略同。但以爲緣起性空的無礙觀,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見;觀空性是不能 離開緣起而別觀的,要于緣起而觀察性空的。同時,性空也是不壞緣起的。這即 有而空,空不礙有的中道觀,是從初修到實證間的加行觀。如實悟證時,必須破 除衆生的妄執實有性,所以必是離一切戲論的。我覺得:中觀的修行者,不必自 誇爲圓證,或以爲惟自宗能離一切戲論。總之,行者的悟證,首先要得空有無礙 的正見。這是叁論、天臺以及藏傳中觀者所公認的。此時,若功德不足,方便慧 不足,即證畢竟空性,極無戲論;若功德深廣,方便慧善巧,即能頓悟圓中。二 [P236] 者同依空有無礙的正見,同得性空寂滅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徑與目標,可說是同 一的,不過因衆生根性利鈍不同,有但證偏真與圓中的差別。月稱論師等不承認 見道能頓見圓中,此即主但漸無頓。然藏傳的寶铠『律生疏』,也分明承認有頓 漸二機的。但漸無頓,與龍樹『智度論』(釋往生品)顯然的不合。依龍樹意, 衆生根性有利鈍,有發心後久久修行始得無生忍的,有發心即得無生法忍,廣化 衆生的,甚至有發心即得無生忍,現生成佛的。這種思想,見于大乘經的『入定 不定印經』,龍樹菩薩不過引用經義而已。但此所說的利鈍二根,是以未證悟前 有無積集福智資糧而分別。未廣集福智資糧的,或悲心不充,即須長時修習始得 無生法忍。有因過去廣修衆行,福慧圓具,悲心充沛,故一見佛聞法,即悟無生 法忍,甚至有證得圓極的佛果。龍樹以爲釋迦佛是鈍根菩薩,七地得無生忍;由 此可見鈍根菩薩,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利根是極難得的,是極少數的。故 月稱約一般說,但承認見道的極無戲論,也就是約大乘正常道說的。反之,天臺 、賢首家,發揮圓觀圓證,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也不能不說圓漸的修習。 [P237] 禅宗的祖師禅,本是主張一悟百悟而徹底圓滿的;但結果也還是安立叁關,次第 悟入。故見道的圓證空有無礙是可能的,而事實是不易做到的。玄學家每輕視直 證畢竟空寂,大談理事無礙,體用不二,何曾知道實踐的事實如何,不過徒憑幻 想的或增上慢的錯覺,和人爭勝而已!
第二節 緣起空有
體悟中道,要先有緣起空有無礙的正觀,這已如上所說。但于緣起正觀的修 習,從來的佛教界,有兩大類:一、『阿含經』等,要先于緣起因果,生死還滅 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後從緣起相有而觀察性空。如經說:「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爲門,所以發心即觀八不,如禅宗有先 悟本來…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