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今論目次
自序…………………………………………………………………… 1─10
引言………………………………………………………………………1─4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5─12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5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9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13─24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13
第二節 中論爲阿含通論考……………………………………………17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25─40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25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28
第叁節 叁法印之橫豎無礙……………………………………………34
第四節 緣起之綜貫性…………………………………………………37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41─58
第一節 中觀與中論……………………………………………………41
第二節 因明與中觀……………………………………………………43
第叁節 聞量、比量、現量……………………………………………52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59─82
第一節 緣起……………………………………………………………59
第二節 自性……………………………………………………………64
第叁節 空………………………………………………………………70
第四節 緣起自性空……………………………………………………79
第六章 八不……………………………………………………….83─112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83
第二節 不………………………………………………………………94
第七章 有.時.空.動…………………………………………113─144
第一節 有──物.體.法………………………………………… 113
第二節 時間………………………………………………………… 117
第叁節 空間………………………………………………………… 126
第四節 行──變動.運動………………………………………… 131
第五節 無言之秘…………………………………………………… 141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145─180
第一節 總說………………………………………………………… 145
第二節 性.相……………………………………………………… 147
第叁節 體.作.力………………………………………………… 162
第四節 因.緣.果.報…………………………………………… 166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181─204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181
第二節 即.離.中道……………………………………………… 192
第十章 談二谛……………………………………………………205─230
第一節 總說………………………………………………………… 205
第二節 二谛之安立………………………………………………… 211
第叁節 二谛之抉擇………………………………………………… 220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231─252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231
第二節 緣起空有…………………………………………………… 237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253─263
中觀今論自序
一
在師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叁論或空宗的。我曾在「爲性空者辨」中說到: 我不能屬于空宗的任何學派,但對于空宗的根本大義,確有廣泛的同情!
空宗──聖龍樹的論典,對我可說是有緣的。早在民國十六年,我開始閱讀 佛典的時候,第一部即是中論。中論的內容,我什麼都不明白,但一種莫明其妙 的愛好,使我趨向佛法,終于出了家。出家後,曾一度留意唯識,但不久即回歸 空宗──嘉祥的叁論宗。抗戰開始,我西遊四川,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那時, 我對于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的變革,不再以玄談爲滿足,而從初期聖典中,領 略到佛法的精神。由于這一番思想的改變,對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加 深了我對于空宗的贊仰。叁十一、二年,時斷時續的講說中論,由演培筆記,整 理成『中論講記』的初稿。關于初期──阿含、毗昙──聖典的空觀,曾作廣泛 的考察。叁十叁年秋,爲妙欽、續明等說,由妙欽記出。這可以名爲『性空學探 源』,與我另一作品──『唯識學探源』同一性質。經這一番考察,對于性空的 理解,增明不少,確信性空爲佛法的根本教義。叁十五年春,曾以『性空導論』 爲題,開講于漢藏教理院。原擬定分「性空的發展史略」,「性空的方法論」, 「性空的實踐」叁編。但爲了匆促的東歸,連性空的發展史略部分,都沒有完成 ,這是非常可惜的。叁十六年冬,在雪窦寺編纂『太虛大師全書』,應海潮音社 的稿約,決以『中觀今論』爲題,隨講隨刊;聽衆能聽懂的,僅有續明與星森二 人。我本想寫(或講)一『性空思想史』,上編爲阿含之空,阿毗昙之空;中編 爲性空大乘經之空,中觀論之空;下編爲真常者之空,唯識者之空,中觀者之空 ──共爲七章。『性空學探源』,即初編約十萬字。後五章,非五六十萬字不可 處在這社會極度動亂的時代,學友時常勸我,要我略談中觀正義,所以先摘取 「中觀論之空」而講爲『中觀今論』。但體裁不同,不免簡略得多了!今論並不 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龍樹『中論』爲本,『智論』爲助,出入諸家而自成一 完整的體系。本論完成于社會變動日急的今日,回想『中論』與我的因緣,二十 多年來給我的法喜,不覺分外的歡喜!
二
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莫過于「大小共貫」、「真俗無礙」。龍樹論以爲 :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爲根源,自性見爲戲論的根本。解脫生死的叁乘聖者,體 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叁法印即是一實相印,叁解脫門同 緣實相。這樣的叁乘共空,對于從來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論斷。聲聞叁藏 與摩诃衍──大乘,一向被诤論著。一分聲聞學者,以阿含等叁藏爲佛說,斥大 乘爲非佛說;現在流行于錫蘭、暹羅、緬甸的佛教,還是如此。一分大乘學者, 自以爲不共二乘,斥聲聞爲小乘,指阿含爲小乘經,以爲大乘別有法源。如唯識 學者,在「愛非愛緣起」外,別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緣起」;以爲菩薩所證法性 空,是聲聞所不能證的。中國的臺、賢、禅、淨,在大乘法中,還自以爲勝他一 層,何況乎小乘!這樣,對大小的同源異流,由于宗派的偏見,再也不能正確的 把握!今依龍樹論說:叁藏確是多說無我的,但無我與空,並非性質有什麼不同 。大乘從空門入,多說不生不滅,但生滅與不生滅,其實是一。「緣起性空」的 佛法真義,啓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實相。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但依于緣起 的無常無我,即體見緣起空寂的。這所以緣起甚深,而緣起的寂滅性更甚深,這 所以緣起被稱爲「空相應緣起」,被贊爲「法性法住法界」。一分學者重視事相 ,偏執生滅無常與無我;一分學者特別重視理性,發揮不生不滅的性空,這才互 不相諒而尖銳的對立起來。他們同源而異流,應該是共同的教源,有此不即不離 的相對性,由于偏重發展而弄到對立。本來,初期的大乘經,如『十地經』以悟 無生法忍爲同于二乘的;『般若經』以無生法忍能攝二乘智斷的,以先尼的因信 得解來證明大乘的現觀;『金剛經』以「若以色見我」頌明佛身等,都確認叁乘 聖者成立于同一的理證──法性空寂,那裏如執小執大者所說?所以『中論』的 抉擇『阿含經』義;『智論』的引佛爲長爪梵志說法,『衆義經』偈等來明第一 義谛,不是呵斥聲聞,不是偏贊大乘,是引導學者複歸于釋尊本義的運動。惟有 從這樣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來,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而遺失釋尊本 義的亂說!中觀學能抉擇釋尊教義的真相,能有助于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理解,這 是怎樣的值得我們尊重!
叁
如果有人說: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會一致的出來否認,因爲 佛法是真俗無礙的。真俗無礙,是生死即涅槃,世間即出世的。獨善的、隱遁的 ,甚至不樂功德,不想說法的學者,沈醉于自淨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樂、依 正莊嚴的一切。在他們,世間與出世間,是那樣的隔別!釋尊的正覺內容,受到 苦行厭離時機的歪曲。一分學者起來貶斥他,揭示佛法真俗無礙的正義。真俗無 礙,可從解行兩方面說:解即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礙俗 。行即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依世間褔智事行的進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 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無論是理論、實踐,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依中觀者說 :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緣 起有,安立世間事相,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得這真俗相依的無礙解,才 能起真俗相成的…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