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唯識者是從不及派引發出來的,于諸法性空的了解不夠; 失空即失有,所以不能不說自相有。真常唯心者是從太過派引發出來的,破壞緣 起而另覓出路,是對于緣起有不夠了解,結果是失有也失空。這二派都是「依實 立假」的,「異法是空,異法不空」的。惟有中觀論者依緣起顯示性空,即空而 不壞緣有,始能善巧中道。中土的天臺宗,從龍樹的思想而來,受時代思潮的影 響,多少有妙有不空的氣息。但法法畢竟空,法法宛然有,較之他宗,仍與中觀 義相近。
第二節 即‧離‧中道
太過與不及,側重在從緣起以明空,現在從現象與本性的綜貫來說。現象與 本性,關涉的方面很廣:如外道以及一般哲學上的本體與現象、實在與假相等, 都可說與此論題有關。對于現實的宇宙、人生,要能把握到它的究竟真相,無論 是說明上、悟證上,都不能不分別,但又不能分成判然的兩截。從相對的差別說 [P193] 明中,此現象與本性,或緣起與性空,此兩者的關系究竟怎樣?現象在本性之外 ,還是在本性之中?此一問題,在佛教、神教與哲學上,有多種見解的不同。
中觀家對現象與本性,發揮其不即不離的中道義。釋迦佛在世時,外道的主 要者爲婆羅門,婆羅門教的基本思想是本體論的,一元論的。以爲宇宙與人生, 是唯一本體──梵或我等的顯現,把自我看爲真實、常住、不變、妙樂的。佛法 爲破除此種思想,故特重于分析、否定。如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是分析的 ,說無常、無我、無生等是否定的。此是初期佛法的特色。佛教的根本教義,是 用差別分析以破一,以無我等否定以破真實。後來的佛教學者,有的不得佛意, 執有差別之事相,對于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等,從差別中求諸法的決定相。到 了大乘佛教,特色即從本性的平等一味上,評破小乘的各各自性差別,說明真如 法性普遍而平等。因此,大乘佛法又極容易被誤解,而轉計到本體論、唯一實在 論去。其實,聲聞佛教破除常、一、我、實在,而所證並不落于種種的差別。大 乘佛法發揮平等普遍的空性,悟入不二法門,是「破二不著一」的,也並不落于 [P194] 唯一、本體的倒見。這二者,在說明上:前者重在差別的異,後者重在本性的一 。確實的說來,說差別,是以此爲方便,說明現象不即本體而不可一。說平等一 味,是以此爲方便,說明現象不離本體而不可異。若能真的把握到佛法實義,則 知佛法是「但以假名說」,是說明實相的方便,不可偏執。經中論色、談空,不 應起差別見;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應起一體見。緣起與本性,應知 爲不著于相即相離的中道。此是學佛者應有的基本理解,否則爲言辭所拘縛,與 世間學者的說即說離一樣。
關于現象與本性的即離,天臺學者說得明白。臺宗判四教:藏、通、別、圓 。四教對于世俗相與勝義性的說明,即離不同。叁藏教──主要爲小乘學者,對 于現象與本性,生死與涅槃,世俗與勝義,主張是差別的。通教則主張即色而空 ,即生死爲涅槃,主緣起與本性是相即的。別教進而講叁谛,俗谛、真谛、中谛 ,也是主張差別的。圓教則即俗、即真、即中,叁谛是融即的。由此觀之,在佛 法說明緣起與本性時,可說是:不是即就是別,不是別就是即;說明的方便,每 [P195] 似乎有所偏重,而實不可執即執別。但此約安立言教說,若就修行體悟說,這只 有二類:一、悟真谛,二、悟中谛。悟真谛是:體悟第一義谛時,一切差別現象 皆不顯現,唯有平等一味之理,是名但空、偏真。悟中谛是:悟得理性平等一如 ,而當下即是差別宛然的現象;現象差別宛然,而當下即是寂滅平等。真理,從 智能的體證說,不外悟偏真與圓中。中、即是統一切法,即假即空而即中的。臺 宗的說明,不一定與其它的宗派相同,但確有其意義。悟偏真,現象與本性是不 相即的;悟圓中,假與空是相即的。但這是從悟境而方便說明的,在如實的悟證 時,決不執取爲是即是離的。
從言教安立上講,各宗派關于緣起與性空的建立,是否善巧,是否易于使人 誤會而落于二邊,不無可以評論。現舉大乘佛教爲例:原則的說,凡是大乘佛法 ,都是談二谛的,都以二谛爲不即不離的。唯識、中觀、天臺、賢首,都這樣說 。如細探各宗安立的言教,即知各宗或不免偏重。唯識家重在差別,如歐陽竟無 『唯識抉擇談』說:唯識抉擇二谛詳世俗,抉擇二智詳後得。側重是可以的,但 [P196] 因偏重于世俗、後得智,所以在說明上即不免傾向于差別,作出差別的理論。如 說圓成實與依他起是不一不異的;而依他起是有生滅的,圓成實是無生滅的;依 他起可說種現熏生,圓成實即不能說。在安立染淨諸法時,側重于依他起,圓成 實好象與依他起的現象界,毫不相關似的。因此,有些學者對唯識家的說法不能 滿意。依他是無常的,圓成實是常的;依他是差別、生滅的,而圓成實則是無差 別、不生滅的。唯識者雖說依他與圓成不離,到底使人覺得他的依他與圓成,僅 是不相離而已,而實是差別的。從依他起上遠離遍計執,即悟圓成實,依他與圓 成可說是不離的。但反轉來,從圓成實到依他起,則竟然不能看出有任何關系, 所以有人覺得唯識不夠融即。依唯識家的見道證真說,本側重于偏真;在言教的 安立上,又重于世俗法相,所以結果是不免偏于差別。有人批評它,這是偏以現 象的差別觀,說明現象與本性。
如賢首家,『起信論』等,也主張不即不離──天臺宗義也略近于此。但它 實是側重在平等一如無差別的,故說舉妄即真,全事即理,一切現象或虛妄事相 [P197] 皆即是本來寂滅的。反過來,從真起妄,全理爲事,以一切爲真如的發顯。從本 性現起一切現象,即性起法門,這是唯識學者所不談的。禅宗六祖也曾說:「何 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說:本性與現象,二者是不可分的,現象是本性所顯現 、所生起的。這種說法,在一般的哲學界,也極爲流行。賢首家等側重于真如平 等,故安立的教理,不但真俗是相即的,就是俗谛中的事相也是相即的。即俗而 真,即真而俗,在賢首宗還不過是「理事無礙」,還不是融即思想的頂點。究竟 的「事事無礙」,不但是理事相即,事相與事相也是相即的。如天臺宗的性具法 門,以爲十法界,一一各具十法界。一法界即性具而成爲事造時,余九界不過隱 而未現,而九界也即不離此一界。這樣,一法攝于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攝于一法 中,等于在因論與遍因論。賢首家雖說: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其實是 偏于相即。有人說:這不過偏據理性的無別觀,而用于二谛關系的說明而已。
以中觀宗的見解來批評,唯識偏重于差別事相,多明俗谛;天臺、賢首偏重 于平等本性,多明真谛。唯識、天臺、賢首所建立的理論,高深廣大,當然不能 [P198] 看作荒謬不經的。但佛依二谛說法,二谛不即不離而需要完滿的善巧二谛,即不 能稍有所偏。若能正見二谛無礙的中道,則對于緣起與性空,才有正確了達的可 能。如何把握二谛的不即不離,恰到好處?不偏于差別,也不偏于平等,這是修 學中觀者所應該特別留意處。
中觀者的二谛中道觀:緣起即是性空,因爲諸法空無自性,所以是緣起法, 要由衆緣而現前,這與唯識家不同。唯識學者不能從圓成空性以指出空性與依他 有何關聯,中觀則說無自性與緣起相即相成,彼此有深切的關系。「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諸法本性空,即是現象之可能成爲現象的所以。然而現象之所 以有無限差別,不是以此空性爲精神或物質,而後成爲現象的差別。諸法是衆因 緣相依相待而有的,差別的現象,惟有在因緣法上安立,決不在性上說。這與自 性能生萬法,一真法界現起一切的思想,根本不同。如此處是空地,才可以造房 子;這如法性本來空寂,所以有現象的可能一樣。但僅有空地,還不能就有房子 出現,必需以磚、瓦、木、石、匠人、設計、工作,才能有事實的房子。所以, [P199]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從緣起本相以說明其可以成爲現象;而所以 成爲如此現象,並不以空爲能力、材料,以空爲現出一切現象的根源。性空與緣 起,如鏡的明淨與影像一樣,不明淨,即不能現一切影像;但不能說明淨即能有 一切影像,影像還需有人、樹、花、物的因緣。于明淨中能現一切影像,可說影 像就是明淨的,影像現前時,也未曾不明淨。從明淨說,這是平等一如的,有影 像如此,無影像也如此。但現起人等影像,必需明淨,而非但由明淨,不需人物 等因緣;也決不因鏡的明淨平等,而所現的人物花草影像也無有差別。人物花草 的影像如何,主要還是受人物花草的因緣關系而決定的。這樣,緣起與性空,從 性空的方面看,是平等平等的,種種差別現象不離此平等;雖不離平等,然差別 相宛然不失,並不因空性平等而諸法也就無差別。同時,也不因諸法差別而空性 也差別。中觀者于性空與緣起的抉擇,與唯識家不同:即在「以有空義故,一切 法得成」。與天臺、賢首不同處:即一切爲緣起法,由因緣生,非由空性生起一 切或具足一切。然這裏要鄭重指出的,性空即緣起本相,不應作形而上的實體看 [P200] ,也不應作原理而爲諸法的依托看;這是形上形下或理事差別者的擬想,而非緣 起性空的實相。
佛法中所說的緣起、本性,與一般宗教及哲學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場是緣起 論,是以因果緣起安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依此來說:聲聞乘說色心等因果緣起 是對的,他並不說因無爲本體而有一切現象。中觀與唯識,還能保持此種理論。 唯識者說依阿賴耶種現相生,是從…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