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18

  ..續本文上一頁體即靜)觀。僧肇的『物不遷論』,約叁世以觀一切,即 動而靜,流行不斷爲動,動而不失爲靜,常與無常,僅是同一的不同看法。以現 在不到未來,所以不常;但過去在過去,不到現在未來,豈非是常?東坡所說: 「自其變者而觀之,萬物曾不足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 ,也是此義。但稱之爲常,且擬爲法性常,即會落入從體起用的過失。而且,如 不約緣起假名相待義以說生滅──肇公有假名空義,即又會與有部的叁世各住自 性義混同。望文生義的盲目修證者,有以「見鳥不見飛」爲見道的,這誤解即動 而靜的緣起如幻觀,以爲親證法性寂滅了。依佛法說:見道乃體見法法寂滅無自 性,那裏是不見飛(動相)而見鳥。從即般若起方便智,那應了達無自性的── 即生即滅的如幻行相,應該即法法不失而見鳥之飛動才對。故見鳥不見飛,不過 [P141] 是從自性妄見中幻起的神秘直覺,稱之爲見到了神,倒是最恰當的!

  二、剎那生滅,如何未來能新新生滅,相似相續?這一問題,留待下章再爲 解說。

  

  第五節 無言之秘

  外道問佛:「我與世間常,我與世間無常,我與世間亦常亦無常,我與世間 非常非無常」等──有邊無邊、去與不去、一與異等十四不可記事,佛皆默然不 答。不但外道所問的神我,根本沒有而無從答起;外道兼問法,如所雲「世間」 ,佛何以不答?佛的默然無言,實有甚深的意義!有人謂佛是實際的宗教家,不 尚空談,所以不答。此說固也是有所見的,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實因問者異見 、異執、異信、異解,自起的分別妄執熏心,不達緣起的我法如幻,所以無從答 起,也無用答複。答複它,不能信受,或者還要多興誹謗。佛陀應機說法,緣起 性空的意義甚深,問者自性見深,答之不能令其領悟,不答則反可使其自省而自 [P142] 見所執的不當。佛陀默然不應,即于無言中顯出緣起空寂的甚深義趣。

  一切是緣起如幻的,緣起是絕無自性,相依相待而似現矛盾之特性的。本章 所說的有、時、空、行四者,都有此緣起法的共同性。如一切法的存在──有, 現似極其充實的樣子,衆生即執有實在性;即見爲虛假,也要從虛假的內在求實 在。但實在性終不可得,不可得即是實性,而存在──有不過是緣起如幻的假名 有。時間,是緣起法幻現前後相,依衆生的自性見執有前後,而有始無始都不通 ;以自性見而執有剎那實性,而剎那實性也即失去時間的形相──前後。這可見 時相性空,觀待而有叁世,似有始、終、中而實是虛诳不實的。空間,即緣起法 幻現的六方擴展相。自性見者對此緣起幻現的空間相,不能了知,依六方擴展相 而或執有邊、或執無邊,有邊無邊都不可能。執有自性見而推想占有空間的極微 點,而不知極微的實性──無彼此分,即失去占有空間的特相。緣起幻相的中、 邊,實是空無所有的虛诳。行,即約存在者于時間、空間中所現起滅來去的動變 相,若執有法的自性,此運動相即不能成立。有、時、空、行,爲一切法最普遍 [P143] 的基本概念,離此即無從思想,無可論說。而此同有虛诳的自性亂相,在自性見 者,一切是不可通的。根本的困難,同源于緣起相依相待而有內在矛盾之特性。 衆生爲無始以來的自性見所蔽,不但不能了達緣起的寂滅性,即于緣起的幻現, 亦處處不通。佛告阿難:「緣起甚深」,這如何能爲分別自性妄執根深的外道解 說呢!外道問佛:苦自作耶四句,佛一概不答。龍樹即解說爲:「即是說空」。 「從衆因緣生義,即是說空義」(十二門論觀作者門)。如來的默然不答,意趣 在此,這那裏是有所得的大小乘學者所知!

  緣起甚深,緣起的本性寂滅,甚深更甚深,所以體見畢竟空寂,了達緣起如 幻,大不容易!在聞思學習時,即應把握自性空寂不可得,而幻現爲緣起的相待 義,庶可依此深入,不失中道。 [P145]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

  第一節 總說

  法相,即諸法的相狀、義相與體相。欲于諸法得如實知,即應于諸法相作透 徹的觀察。阿毗昙,即是以智能審觀諸法的自相、共相。如『阿毗昙心論』發端 就說:「能知諸法自相、共相,名爲佛」。所以說:佛有兩種智:一、總相智, 是知諸法共相的;二、別相智,是知諸法自相的。佛弟子隨佛修學,于諸法作事 理的深廣觀察,其後即成爲論藏。所以說:阿毗達磨(論藏)不違法相,順法相 而知其甚深廣大。從來學者,對于諸法的考察,主要的是自相、共相,此外即諸 法的相應不相應、相攝不相攝、因相、緣相、果相,或加上成就不成就,這都是 法相。『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如是性、如是相、如 [P146] 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就是說:佛才能如實而知諸法的性、相、因、果等法相。這十者,在世親的『 法華經論』和舊譯的『正法華經』,都只說有六種。羅什法師的譯有十種,可能 是根據的梵本不同。這如龍樹『智度論』卷叁十二說:「一一法有九種相」,九 種是:性、法(即相)、體、力、因、緣、果、限礙、開通方便。卷叁十叁說到 :業、力、所作、因、緣、果、報,凡七相。卷二十七說到:性、相、力、因、 緣、果報、得、失,凡八相。由此比類觀察,可知『法華經』的十相,實有所據 。在印度,對于法相的觀察,就有多少差別的。這裏,可以分叁類來觀察:一、 性、相,二、體、力、作,叁、因、緣、果、報。叁類以外,『法華經』有本末 究竟,這是窮源竟委的意思。『智論』卷叁十二有限礙、開通方便,與臺宗十法 成乘中的「通塞」相近。卷二十七又多說得失二種。無論是說性、說相、乃至因 果,都是就某某法而作如是觀察的,離開了存在的事實,這些相都無從安立。古 代阿毗昙論師,即是側重一一法上一一相之考察的。然而這九相或十相,所以應 [P147] 作如此觀察者,即因爲這些是法法所共有的,存在于時空而變動不居者,必然具 備這些,所以這些即是諸法共通的法則。現在即從這諸法的法則去說明,當然, 佛所了知的,不僅是此共通的法則而已!

  

  第二節 性‧相

  性、相二名,在佛法中是可以互用的。性可以名爲相,相也可以名爲性。如 『智論』卷叁十一說性有二種:總性、別性;又說相有二種:總相、別相。雖說 性說相,而內容是同一的。如『解深密經』說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而余處則稱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故性相不妨互用,如『智論 』卷叁十一說:「性相有何等異?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但若 性相合說在一起,則應該有他的不同含義,所以又「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別,性 言其體,相言可識」。性指諸法體性,相指諸法樣相。又依論說:體性是內在的 ,相貌是外現的;又性是久遠的、末後的;相是新近的、初起的。「性」「相」 兩相,含義極多,這裏且略辨四類: [P148]

  一、約初後(遠近)論性相 『智論』卷六十七說:「是相積習成性,譬如 人瞋,日習不已,則成惡性」。我們的思想、行爲,起初或善或惡,或貪或瞋, 即是相。如不斷的起作,久後會積習成性。等到習以成性,常人不了,每以爲本 性如此。佛說衆生有貪性人,瞋性人、癡性人等,這都由久久積習而成性的,並 非有定善定惡的本性。『智論』卷叁十一說:「如人喜作諸惡,故名爲惡性,如 集善事故名爲善性,如十力經中說」──佛以種種界(即性)智力,知衆生根性 等不同。俗謂「江山易改,禀性難移」,這不過是說習久成性,從串習而成爲自 然而然的,不容易改換而已。人生下來,受父母的教養和師友的熏陶,社會的影 響不同,養成多少不同的性格;或是因爲宿因善惡的潛力,或生理機能的差別, 成爲不同的性格、嗜欲等,這些都是積漸而成的。不但人的性格如此,一切法也 是如此的。因爲一切法無不表現在時間中,依幻論幻,有時間相,即不無前前後 後的相續性。前前的對于後後的有影響,即有熏習。相雖不即是性,但由不斷的 [P149] 起作,即由相的積習而成性。從微至著,從小到大,都有此由相而成性的意義。 所以,性不是固定的、本然如此的。依中觀說:人之流轉六趣,都因熏習的善惡 而定其升降的。凡夫如此,佛、菩薩等聖賢也如此,無不是由積漸而成。有人說 :佛性人人本具;還有約無漏種子,說某些人有佛性,某些人無佛性,這都是因 中有果論者。依中觀說:衆生沒有不可以成佛的,以衆生無決定性故。這是說: 生天、爲人,都沒有定性,都是由行業的積習而成。等到積習到成爲必然之勢, 也可以稱之爲性,但沒有本來如此的定性。所以,遇善習善可升天,遇惡習惡即 墮地獄,乃至見佛聞法,積習熏修,可以成佛。『中論』「觀四谛品」說:「雖 複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論中的意思是說:如執諸 法實有,那就凡性、聖性兩不相幹。那麼,衆生既都是凡夫性──異生性,不是 聖性,沒有佛性,即使精進修行,也就沒有成佛的可能了!其實不然,衆生雖是 凡夫,以無凡夫的定性故,遇善緣而習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就可以久習成 佛。『法華經』說:「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也是此義。古 [P150] 德爲佛性本有的教說所惑,顛倒解說,以爲龍樹也是主張要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 的。我早就懷疑,後來在北碚訪問藏譯,才知是古德的錯解,論文是龍樹評破薩 婆多部固執實有性的。善性惡性,無不從積久成性中來,無天生的彌勒,也沒有 自然的釋迦。性,不過是緣起法中由于久久積習,漸成…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