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16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時間相了!時間必然現爲前後相的,今既爲原始而更沒有前相,那就不成 爲時間,也必不成其爲存在了。有前即是無前;照樣的,有後,結果是無後。因 此,佛說衆生流轉生死以來,「本際不可得」。本際,即是原始的時間邊限,這 邊限是不可得的。若說有此本際,即等于取消了時間。一般宗教、哲學者,在此 即感到困難,于是推想爲上帝創造萬物,以爲有上帝爲一切法的生起因,困難就 [P124] 沒有了。但推求到上帝,上帝就成了無始無終的!說上帝創造一切,而上帝則不 由他造。印度數論師的自性,又名冥性,即推求萬有的本源性質,以爲杳杳冥冥 不可形狀,有此勝性,由此冥性而開展爲一切。老子的「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亦由此意見而來。又如近代的學者,說一切進化而來。 如照著由前前進化而來,而推溯到原始物質從何而來,即不能答複。好在站在科 學的立場,無須答複。要知一切法似現爲時間的延續相,而實自性不可得,僅能 從相依相待的世俗觀去了解它。心與境是相應的──而且是自識他識展轉相資的 ,如函小蓋也小,函大蓋也大:認識到那裏,那裏即是一切;觀察前後到那裏, 那裏即是始終。緣起法依名言而成立,但並不由此而落入唯心,下面還要說。不 應爲自性見拘礙,非求出時間的始終不可。無論是執著有始,或推求不到原始而 執著無始,都是邪見。佛法,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凡是緣起的存在,必 有時間相,有時間相才是緣起的存在。時間是緣起的,是如幻的,是世俗不無的 ;但若作爲實有性而追求時間的究極始終,那就完全錯了。 [P125]

  存在法是如幻的,唯其幻現實在相,所以每被人們設想它的內在真實自性即 本體。但時間的幻相不同,時間是向兩端展開的,也即是前後延續的。雖然,在 前的也有被看爲在後的,在後的也有被看爲在前的,常是錯亂的;但在個人的認 識上,它的前後延續相極爲分明,不能倒亂。因此,無論是把時間看成是直線的 ──,或曲折形的~~,或螺旋形的∞∞,這都是依法的活動樣式而想象如此的 時間,但同樣是露出向前與向後的延續相,而成爲時間的矛盾所在。佛悟緣起的 虛妄無實,說緣起「如環之無端」,即形容隨向兩面看都有前後可尋,而到底是 始終不可得。從時間的前後幻相看:諸法的生、住、滅;有情的生、老、死;器 界的成、住、壞,都是有前後相的。一切在如此的周而複始地無限演變著。不說 是旋形的,而說是如環的,問題在似有始終而始終不可得,並不是說後起者即是 前者的再現。諸行無常,雖一切不失,而一切是新新不住的流行,不是過去的複 活。從如環無端的任何一點去看,都是前後延續的。成、住、壞;生、老、死; 生、住、滅,乃至說增劫──進步的時代,減劫──沒落的時代,這都不過是一 [P126] 切存在者在環形無前後中的前後動變不息。世間的漫長,人命的短促,幻相的深 微,使我們不能知其如幻,不能適如其量的了解他,因而引起不少的倒見!

  

  第叁節 空間

  空間,所遭遇的困難,與時間差不多。印度的外道,把空也看成實體的東西 ,他們將空與地、水、火、風合稱爲五大,認此五大是組成宇宙萬象的五種原質 。這在佛法,少有這種見解的。即執諸法實有的犢子、上座等,也沒有把空看成 是實體的。佛經裏也常說到虛空,然所說的虛空,是眼所見的,也是身所觸的。 這眼見、身觸的虛空,其性是無障礙的。唯有薩婆多部,把空分爲兩種:一、有 爲有漏的虛空,即上來所說的眼見(身觸)的虛空。二、虛空無爲,此是不生滅 法。如說:「虛空但以無礙爲性,由無礙故,色于中行」(俱舍論卷一)。一切 色法──物質的起滅,皆依于虛空無爲,虛空無爲的無障礙性是遍于一切色法的 ,一切色法,由于無礙的虛空性才能起滅。這樣,虛空是普遍常恒而不變的無礙 [P127] 性了。薩婆多部這種理論,依于眼見身觸的現實虛空而抽象化、理性化的。其實 ,離了眼見、身觸的虛空,是不會使吾人得到虛空之概念的。

  時間,幻現爲延續相,現爲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的;或從過去到現 在,從現在到未來的息息流變。虛空即不然,虛空的幻相,似乎是擁抱了一切, 如器皿一樣的含容著一切,一切事物都在這無限擴展的空器中活動。所以,或以 虛空爲比喻,而稱虛空藏、虛空器的。『中論』「觀六種品」,不許虛空是如此 的:一、不許離存在的色法:虛空依色相而現起(心與色相爲緣起,虛空相也與 心有關),所以說:「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這即是說:空相是 不離存在而幻現的。如有物在此,等到此物壞而歸無,空相即現。又如物與物相 待,知有虛空的間距。又如身體(色)的運動,感到無色爲礙(色是有礙相的) 的虛空。所以離色而有的絕對普遍無相的虛空體,是沒有的。二、不許虛空是什 麼都沒有,空是緣起幻現而有含容無礙的特性的。叁、不許空是屬于知者心識的 甚麼。西洋哲學就有把空間看成主觀先在的格式,系此主觀上本有的空間格式, [P128] 這纔凡是所認識到的,沒有不具此空間相的。但依『中論』的見地:「若使無有 有,雲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這是說:虛空不是離色法而實有 別體;既不離色相,虛空也就不是什麼都沒有。實有實無都不許,也不能說虛空 是屬于知空是有是無的知者。不論是有還是無,如境相中毫無此意義,誰(心) 知此是虛空呢!由此可知。無相無礙的虛空,是依有相有礙的存在法而幻現的。 『中論』也這樣說:「空即無相,無相不能離相,離相即非有」。『智論』也曾 說:「空有集散」。虛空如何會集散?如一垛牆,破牆爲洞,空相顯現,即是空 集;若以物堵塞牆洞,空相不現,即是空散。虛空依于存在的有相而幻現,有集 有散,所以空是緣起的,不能抽象的想爲絕對不變的遍在!

  色法(約世俗共許說)與虛空,不是隔別的、不是一體的;沒有有相而能不 是無相的,也沒有無相而能離開有相的。有相物與無相虛空界,同是緣起相依的 幻在。有情,依佛說:即是「士夫六界」,即物、空與心識的緣起。我們以爲身 體是堅密的,其實到處是無礙的,眼、耳、腠理等空,還是粗顯的呢!小到電子 [P129] ,也還是充滿空隙,物質是微乎其微。反之,如我們所見的虛空,其實盡多有微 細的有相物。所以,有相有礙與無相無礙,相依相成而不離,相隱相顯而不即。 在我們不同的認識能力(如常眼與天眼)前,幻現爲物相,幻現爲虛空(這不是 空性寂滅)。

  這樣,不能離開有相有礙的色法,而有無相無礙的虛空──色法的容受者, 但空相不即是色相。因色法的有相有分,而擬想虛空爲器皿那樣的有量,可以區 分空間爲這裏那裏的,固然不可通。即以虛空爲無限的或不可析的整體,也還是 自性見作祟,未能體會緣起的幻相。從前,外道計「我與世間有邊,我與世間無 邊,我與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我與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即將宇宙人生從空間 的觀念中去推論它的有限與無限,即落戲論而爲佛所不答。于此,從空界含容色 法而色法占有空間去看,色法是立體的,有叁度的。凡是現有體積的,就都有縱 的、橫的、豎的叁度,依佛法說即有六方。此與時間不同,時間現爲前後的延續 相,空間現爲六方的擴展相。由于認識的片面性,每想象爲平面的分布。凡有叁 [P130] 度或六方相的,即有邊的,此色法的邊際,依空相而顯,而此空即是無相,即是 邊際不可得。有相有礙的色法是有邊,色法的邊即是無相的邊際不可得。如執無 相無礙的空界是無邊的,即成戲論,無相有什麼邊與無邊!經說虛空無邊,如無 始一樣,否則有邊無邊都是邪見。常人以色相去擬議空相,看成實有自體,于是 乎說:筆在桌上,桌在地上,地在空上。把空界實體化,那應請問他們:虛空在 何處?故凡有相的存在,即現爲無相的虛空;離有相的有邊限的事物,則無虛空 ,故空是存在法的又一特相。不但空是如此,即如色法,每一個體,現爲有相有 邊的,如望于他聚,即從此──假定以此爲中心而擴展到彼,有邊還成無邊。如 認識界的漸次擴大,空間中的存在──向十方也不斷擴大。從前的一切──如古 人所說的天下,現在僅是一小部份,極渺小的部份了。緣起色法的幻現六方相, 是虛诳似現而不可據爲真實的;如以爲真實而想推求究竟,那末有限與無限都不 可得。因爲,範成定型的限相──如國與國界限,必是待他的;其大無外,不過 是神的別名。所以,如以爲此是極限,此限即不成其爲限。反之,如以爲世界無 [P131] 盡,而從色法的形成個體去說,色法是不能無限的。有限與無限,世界在诳惑我 們!

  空間中的存在者,現爲六方相,可以分析的,但最後如以爲真實的,希望分 析質素而找出有相有礙而不可再分析的究竟原質,即成大錯!故極微論者,至此 難通!以不可再分析的鄰虛塵,若仍可分,即非極微;若不可分,即失去方分相 而不成其爲物質。存在者如幻如化,現爲空間的無相,似乎空界擁抱一切而一切 占空間而存在。但從外延而擴展去看,世間非有邊與無邊的;從內含而分析去看 ,有分與無分是不可能的。因衆生的有見深厚,總是從自性見的妄見擬議,不是 以爲有小一的原質,即以爲有大一的總體。否則,擴而複擴之爲無邊,析而又析 之爲有分,永久陷于一與異的倒見中!

  

  第四節 行──變勤‧運勤

  佛法講到運動,都以「行」做代表。「行」是諸法的流行、運動或變動的。 [P132] 現在約來去說,就是運動的一種形相。但說有來有去,常…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