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實有名空, 故又與不空假名不同。『大乘玄論』說:「假空者,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然 空,空有無礙」。如此方可說爲中道,古叁論師取此爲正義。此與天臺家的即有 即空相近。「菩提道次第廣論」,西藏傳說龍樹學于勝義谛有二派:一、極無所 [P184] 住,二、現空如幻。『廣論』可以不承認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認西藏從印度所傳 ,確曾有此說。即現即空,即空即現的現空無礙,實爲淵源于龍樹學的。中土的 叁論宗,近于此宗。此種思想,乃循僧肇法師的『不真空論』而來:「欲言其有 ,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即不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 顯于茲矣!故放光雲:諸法假名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 也」。叁論宗傳此爲假名空,說一切法空故非不及;雖空而假有不壞,也不是太 過,所以能得現象與實性的中道。
二、藏傳的中觀叁家:『菩提道次第廣論』,抉擇中觀見,先破除太過與不 及的兩派,然後確立自宗正見。
「太過派」:主張一切法性空,空能破一切法,從色乃至涅槃、菩提,無不 能破,此爲宗喀巴所不許。破壞緣起法,即是抹煞現象,是不正確的。但所以執 空能破除一切法者,理由有四:一、一切法不外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 四生既不可得,即一切法不能生。二、一切法不出有無等四句,龍樹菩薩廣破四 [P185] 句都不可得,所以一切法畢竟不可得。這兩個理由,由于他不能如實了解一切法 空義,致有此種誤解。空、本是空卻自性的;破四生及四句等,是說假使諸法是 有自性的,那麼諸法不是自生,即是他生,不是有,即是無等。但龍樹論中破四 生,即顯假名緣生,緣生是無自性的,故非破自性生的四生所能破。叁、觀察法 空時,一切法是否能觀察得到?在一切法空觀之下,無一法可得,所以能破一切 法。四、如以爲有法不可破的,此不可破的一切法,是不是由量成立的?量,即 正確的認識。對于所認識的能怡到好處而得之,此所得的是由量成立,可說爲有 。但經中說:「眼耳等非量」。非量,即不是正確的認識,即六識所知的一切法 ,皆爲不能由量成立的。此二種理由,約認識論說。中國所傳的中觀者,向來發 明此義的不多。印度後期佛教,認識論特別發達,中觀者也重視起來。觀一切法 空時,不得一切法,即以爲能破一切法,這是太過派的誤解。一切法空,是因觀 自性不可得,即由自性不可得而說爲空,非一切假名法也不可得。要知觀察到觀 察不到與破不破不同。如以甲爲有,觀察甲而不得,此觀察不得即是破此有。如 [P186] 不觀甲而觀乙,觀乙時雖不見甲,但不能說甲是沒有,不能說可破甲是有。所以 ,觀自性不可得而說一切法空,不觀緣起假名爲有,不能因此說觀一切法空,即 能破緣起假名。又、觀空屬于勝義慧,建立緣起屬名言識。依勝義智說:眼等非 量。但世俗緣起假名的一切法,依世俗名言量而假立的,還是可以依有漏的心識 量而成立,不能因此而說一切不成立。以一切法空爲能破一切法,當然是誤解中 觀義的太過者。但如『廣論』的自宗,從自性與緣起,勝義與世俗的差別立論, 不得意者,或許會落于不空假名的窠臼!
「不及派」:廣論中曾引述此派的解說。此派以爲無自性空的自性,即所破 的自性,含義有叁差別:「一、非由因緣所生,二、時位無變,叁、不待他立」 。觀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是破除于一切法上含此叁種錯誤的自性見。依此觀 察,可悟證勝義空性,得到解脫。宗喀巴評此爲不及者,以爲他所說的「不由因 緣所生」爲不及,即沒有徹底破除微細的自性見。佛法中無論是小乘、大乘,無 不承認諸法是因緣所生。若觀一切法因緣生,即可破除自性,那末小乘各派也應 [P187] 該能破除自性!中觀者如何更對破小乘而明無自性?可知觀察因緣所生,實並不 能徹底的破除自性見,得到解脫。「不待他立」,即不待因緣生,這也是小乘各 派所同說的,故此義亦不夠。不待他,即獨立性;時位不變,即常住性。常住、 獨立,雖是自性的含義,然破除常住、獨立,並不即能通達諸法性空。如破除了 外道的常、我,小乘的無方極微等,不就能悟證法空。這分別妄執雖除,然生死 的根本──俱生的自性見,並未破除。這樣,宗喀巴以此爲不及。此宗自性的叁 義,與我上面所講的:實有、不變、獨存的自性叁義,大體相近。根本的自性見 ,即一般認識上所起的,不待推求而直感的實有感,含攝得不變性、獨存性。一 般所認識的,由于根識的局限,直觀事物的實在時,不能知時間前後的似續性─ ─過去與未來,空間彼此的離合性,因此引生常住、獨存等錯覺。雖經意識推比 而有相當的了解,但每由事物生起的實在感而推論爲獨存、不變性(分別執)。 所以雖破此分別執的獨存與不變,未必即能破盡自性見。但若欲了達緣起無自性 ,在意識的觀察中,仍需從叁方面去觀察。如觀察到自性的根源──俱生自性見 [P188] ,叁者實是不相離的。這裏有需要考慮的,即有自性者不是因緣生,因緣生者即 無自性,龍樹論中處處在說明,以緣起爲破除自性見的唯一理由。今此派說自性 爲非因緣生,宗喀巴以爲不及,這顯然是不對的!如未能圓滿通達因緣生義,那 只能說他所通達的不圓滿,不能正見緣起的真義──如有部等雖也會說因緣生, 而于內容不能徹底了解,故仍執諸法有自性。決不能說觀察緣起不能破除自性, 「非因緣生」,不足以攝盡自性的全體。佛陀說法,不但有名,也還有義。小乘 各部學者,不能把握因緣生法的深義,故雖標緣起之名,但仍執有自性,不能適 如其量的破除自性。這僅能說對于緣起的理解還不夠,不能說緣起不能破除自性 的一切。破除自性,惟有如實了解因緣所生;非因緣所生者,即是實在的、獨存 的、不變的。俱生的、分別的、法執的、我執的,可以有種種,而非因緣生是同 一的。如以此爲不及,那末一般學者說性空,如不能盡得性空的真義,性空也難 道不能破執見嗎?如某些學者,自以爲應成派而不能盡見月稱義,那末應成派也 就該不究竟了!佛說因緣生義,爲通達無自性的唯一因。此宗叁義,宗喀巴何以 [P189] 判之爲不及?依我看,若說不及,自續派倒可以充數。如清辨論師以勝義谛中一 切法空,而世俗谛中許有自相,即略近中土的不空假名宗。承認因緣所生法有自 相,即于空無自性義不甚圓滿,需要更進一步去了解。
『廣論』中于破太過與不及後,提出自宗的正見,即是月稱論師的思想,稱 爲應成派。應成派以爲:緣起法即是空的,空是不破壞緣起的。承認一切法空, 即假有法也不承認有自相,與自續派的不及不同;雖承認一切法空而不許破緣起 ,故又與太過派不同。
叁、印傳之大乘叁家:遮太過與不及而顯中道,可作多種說明,現在再略說 印度的大乘叁家。太虛大師分大乘學爲叁:一、法相唯識學,二、法性空慧學, 叁、法界圓覺學。我在『印度之佛教』裏,稱之爲虛妄唯識系,性空唯名系,真 常唯心系。此大乘叁系,可從有空的關系上去分別。
「性空者」所主張的:一切法畢竟空,于畢竟空中能成立緣起有,這是中觀 宗的特色。這即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其它各派,以爲若一切皆空了 [P190] ,豈不破壞緣起?故另立不空之有。而不知諸法之所以是畢竟空,就因爲他是緣 起有;因爲諸法是緣起有,所以諸法是畢竟空。若真的了達緣起有,必能通達畢 竟空;通達畢竟空,也必能知緣起有。太過派執空,對緣起的應有者不能善巧的 知其有;不及派執有,對于應空者又不能如實的知其空。進一步說:對于有而不 能善巧的知爲有,則對于空也即不能善達其空。反之,對于空不能善巧的知其空 ,對于有也即不能善達其爲有。失空的即失有,失有的即失空。中觀者空有善巧 ,一切空而不礙有,一切有而不礙空,這才是善取空者,也即是能善知有者!
「唯識者」,可說是不空假名論師。『瑜伽論』等反對一切法性空,以爲如 一切法空,即不能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主張依實立假,以一切法空爲不了義 。以爲一切緣起法是依他而有,是自相安立的,故因緣所生法不空。依他起法不 空,有自相,世間出世間法才可依此而得建立,此是不空假名者的根本見解。
「真常者」,自以爲是「空過來的」。對于緣起的畢竟空,他們是承認的。 但空了以後,卻轉出一個不空的,這即我所說的真常論者。他們以爲:空是與小 [P191] 乘所共同的,有些人止于觀空,以空爲究竟,這是不圓滿的。頓根利智的大乘學 者。從空透出去,能見不空──妙有。『楞伽』、『勝鬘』、『起信』等經論, 都是承認妄法無自性,但皆別立妙有的不空,以此爲中道。他們所講的不空,是 在真如法性上講的,是形而上的本體論,神秘的實在論。唯識家所說的有,側重 于經驗的現象的,所以與中觀者诤依他不空。這從空而悟證的不空──妙有,與 中觀所說的緣起有不同。中觀的安立假名有,是依緣起法而施設的;不空妙有者 ,本質是破壞緣起法的,他們在形而上的本體上建立一切法。迷真起妄,不變隨 緣,破相顯性,都是此宗的妙論。所以要走此路者,以既承認緣起法空,即不能 如唯識者立不空的緣起。以爲空是破一切的,也不能如中觀者于即空的緣起成立 如幻有。但事實上不能不建立,故不能不在自以爲「空過來」後,于妙有的真如 法性中成立一切法。此派對于空,也還是了解得不夠。因爲空而不得其中,太過 了,以致無法成立一切;這才轉過身來,從妙有上安身立命,依舊是真實自性不 空。 [P192]
大乘的叁家,法…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