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不能用来探求究竟真理,也如此。不能依于即空的缘起法的论理法,不能用 以论究真理,不能破邪显正,『中论』「观五阴品」即早已说过:「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 [P52] 问,俱同于彼疑」。离了法性本空,即不能理解无性的缘起,这在答复他宗和难 破他宗时,即不能成为正确的答复和真正的破除。怎样成立自己,他人也照样的 可以成立他;用某种方法去破斥他人,他人也可以使用此同一理由来反问自己, 也就无法成立了。同一的认识以及大致共同的方法,是会遭遇同一命运的。如佛 弟子用无常去破斥外道的常,外道也可以用常来破斥你的无常。你若以理由来成 立无常,外道也可以理由来成立他的常,究竟谁是真理?因明中的「相违决定」 ,康德的二律背反,完全暴露了此一论理的缺点。所以,唯有能了达诸法是即空 的缘起,本着诸法本性空寂的见地,展开缘起的论法,这纔能彻底难破,彻底的 答复别人;纔能真正破除他人的错误,真正的显示真理。所以说:「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所以在方法论的立场,通达中道实相,非依于即空的缘起法不 可。
第三节 闻量‧比量‧现量
[P53]
上来说,中道是诸法的如实相,是无作无为本来空寂的,离文字相,离心缘 相的。这离一切能所相待,唯证方知的中道实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论证,以观慧 去观察呢?因明的方法论,不能探究深理,中观的方法论,又焉能观得到真理? 依语言文字及观慧去观察离言的实相,这是极重要的问题。现在,就以现量、比 量、至教量──也名声量或闻量的三量去说明。
修学佛法以及中观,初步应从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下手。所听闻的。虽不是 诸法的实相,但这名言章句,是佛、菩萨体证实相,为应众生可能了解的机宜而 建立的;我们依此方便,可以渐次升进,以到达与佛同样的证悟。佛所说的正法 ,称为「法界等流」,这并非与中道实相──法界无关,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 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却确有标指明月的作用。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须具有纯正 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圣先贤的指示。要知道:不单是对于寻求正理,需要听 闻(此听闻,实不仅是用耳闻的。如说:「般若从三处闻:从佛闻,弟子闻,及 经典闻」。所以这是包含听受师友的教授,以及自己从经典中去参研),就是世 [P54] 俗的学识、技能,也没有不需要听闻的。小孩以父母的是非为是非,学生以师长 的指示为正鹄。即成年后自己得来的知识、技能,虽不从父母师长处得来,一部 分为自己经验的发见,因而修正父母、师长的意见;然而主要的,还是由于社会 共同思想的熏陶得来。所有的知识,十九从听闻得来;听闻得来的正确知识,即 是闻量。在佛法,即主要的要从流行于社会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转传 来的教导。我们于佛法以及中观的认识,就必须从听闻正法入手。这在三种般若 中,称为文字般若。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于教典的多闻熏习,即不能于甚深的 佛法有所了解。离此至教量而专谈现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世间的正 确知识,虽无不合于现量及比量,然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决非一一经过现量与 比量的证明。如对于古代传来以及现代的社会思想,概不轻信而一一要经过自己 的现比证成而后信仰,这是怎样违反世间的现实?所以闻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 缺点,但永远是修学佛法的始基。
由听闻正法,进而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即从闻而思,以便从思而到达修证 [P55] ;即以思慧为主而兼摄闻慧、修慧──实际观察的阶段,名为比量。中道的正见 ,即由比量而来。三种般若中,此即观照般若。观慧的寻思、抉择、审察阶段, 如为世俗事相的观察,不净观、慈悲观等,即因明式的论理方式,也是可用的; 但在探究究极真理的抉择、观照,那非使用中观的方法不可。中观法,不是从形 式的差别去考察,而是从内容的彼此关涉中去考察;是从缘起法──内在相依相 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观察的。由缘起法以观察无自性的因果事相, 即从缘起到缘生,这是随顺世俗的中观法。依缘起法以观察法法无自性的本性, 洗净众生的一切错谬成见,即从缘起到寂灭,这是随顺胜义的中观法。随顺世俗 的中观法,是基于缘起的相依相待,相凌相夺以观察一切,也不会与因明的方法 全同。特别是:依缘起相依相待,相凌相夺的观法,随顺胜义的中道而倾向于胜 义──「一切法趣空」的观慧。观慧虽也观察不到离言的中道胜义,而依此缘起 观,却能深入本性空寂,成为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门。中道离一切相,但即为成立 缘起的特性,中道即缘起的中道;缘起的因果生灭,当下显示这空寂的真理。譬 [P56] 如江水在峡谷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时他即反归于平静,而且直趋于大海。 在这怒浪狂跃时,虽未能想见海水的一味,但能顺此水势而流,即必有会归大海 的可能。从缘起法以观察中道,也即是如此。文字(即总摄一切名相分别)性空 即解脱相,趣入离言是不能离弃名言的。所以说:「言不是义,而因言显第一义 」。有些人以为真理离言,甚么也不是,任何观察也观不到中道。于是无闻无慧 ,要离一切的论法、观法而直入中道。那里知道这是不能到达中道自证的,这只 能陷于无想的定境而已!惟有中观的观法,是随顺缘起性空的中道观,是缘起而 性空的方法论,也是随顺胜义的方法论。莲华戒在『中观光明论』里也说:「何 等名为了义?谓有正量,依于胜义增上而说」。「言胜义无生等,其义通许一切 闻思修所成慧,皆名胜义,无倒心故」。『中观庄严论释难』说:「何谓无自性 性?谓于真实。言真实者,谓随事势转比量所证真实义性」。中观的教法,即我 们的闻思修慧,虽不是离言的,而能顺流趣入离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观,精勤修习,将根本颠倒的自性彻底掀翻,直证真实,此 [P57] 即无漏现量的自证,也即是中道的现观。三种般若中,此为实相般若。此实相般 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达到此实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 为般若,为中观。要到此田地,须依中观的方法论。所以我们应以信顺中观教为 本,进而运用中观的方法以观察真理,以趋入中观的现证。闻量、比量、现量三 者,在正观真理的过程上,是有着连贯性的,必然的关系性的。忽略此点,纵以 为理事圆融,而实际上必然落于两边! [P59]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一节 缘起
『中论』说:「因缘(即缘起)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 是寂灭性」。『十二门论』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所以是无 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灭的。「缘起自性空」,实为中观 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的法则。缘起、自性、空,到底是什么意义呢?
佛法以有情的生死相续及还灭为中心,所以经中说到缘起,总是这样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阿含经』说缘起, 虽多从有情的流转还灭说,实则器世间也还是缘起的。阿毗达磨论中说四种缘起 [P60] ,即通于有情及器世间。『十二门论』也说内缘起与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缘 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工等而成瓶。可知缘起法,是通于 有情无情的。依『智论』说:不但内外的有为法是缘起的,因待有为而施设无为 ,无为也是缘起的。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 起,一切无从安立。
缘起为佛法最主要的术语。从经义的通贯生灭及不生灭,依学派间的种种异 说,今总括为三点来说明:
一、相关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缘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s!ya的。约从 缘所生起的果法说,即缘生;约从果起所因待的因缘说,即缘起。萨婆多部等以 缘起为因,也有他的见地。但他们关于缘起的解说,专作事相的辨析,考察无明 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 ,不免有所偏失!克实的说: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缘起的主要定义;无明缘行等 ,是缘起的必然序列,也是举例以说明其内容。惟有在缘能起果中,把握缘起相 [P61] 关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寂。所以,缘起约因缘的生 果作用说,但更重在为一切存在的因待性。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 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 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触 ──感觉,即知依于六入──引发心理作用的生理机构而有的;六入对于触,有 着此有彼可有,此无彼必无的必然关系,即成因果。但缘起的含义极广,不单是 从缘而生起,也还是从缘而灭无,这又可以分为两点说:一、如由惑造业,由业 感果,这是相顺相生的。如推究如何才能灭苦?这必须断除苦果的因缘──惑, 即须修戒定慧的对治道。此对治道能为断惑的因缘,即相违相灭的。如『杂阿含 ﹄(五三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集,是由惑感苦 ,相顺相生;世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这相生相灭,都是依于缘起的 。二、一切法所以能有生,有法的可以无,生法的可以灭,不仅由于外在的违顺 因缘,而更由于内在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此可有可无、可生可灭的可能性, [P62] 即由于缘起。存在─…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