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3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缘生无自性,无 不皆空。常人于见色闻声等作用,以为因我们内身有此见等的实体──我。这 是不对的,如必有此见等实体,不从因缘,那应该常能见色等,不必因缘了。 在不见境的时候,此见在内,应见自己,而实则不是这样的。见色闻声等作用 ,必要在能取的根与所取境和合而后起,可见执见闻觉知为我,极为错误,而 [P191] 应知眼等空无我了。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此十二处空。经文也应说 :眼等不异空,空不异眼等;眼等即是空,空即是眼等……是故空中无眼耳等 ,这是简略可知了。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明十八界空。「乃至」是超越词,当中包括耳界、鼻界、舌界、身界、 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 识界、身识界,合经文所出的「眼界」「意识界」,总成十八界。十八界中的 前十二界,即前十二处,由六根对六尘而生起的认识作用──从意根中现起, 即六识界。为什么六根、六尘、六识都叫做界呢?今取种类义。这十八类,虽 是互相关系的,然在各各的作用分齐上,又是各各差别的,不相混淆的。如眼 根能见此桌的黑色,身根能触此桌的硬度。意根生意识,即是综合的认识。十 二处,从精神活动生起的依止处说,明见闻觉知的缘生无我。此十八界是从完 成认识作用不同说:从认识的径路说,有六;从构成认识的主要条件说,有三 [P192] ──根、境、识。这样,共有能取的六根,所取六尘,及根尘和合所发六识, 总成为十八界。也即因此而明无我──界分别观。这种认识作用的分类,和唯 物论者不同。唯物论者说:我们的认识活动,是外境于神经系作用摹写,即但 有根与境而没有识的独特地位。依佛法,依根缘尘起识,虽相依不离而成认识 活动,但在幻现的假相上,有他不同的特性,依各别不同的特性,不能并归于 根或并归于境,故佛法在根境外建立六识界。根、境、识并立,所以也不是唯 心的。有情的活动,是有物理──色等,生理──眼等,心理──眼识等的三 种现象的。以此十八界明无我,而十八界各各是众缘所成的,求其实性不可得 ,故也是毕竟空寂。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观十二缘起性空。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 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 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简单说:缘起就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经上说:『 [P193]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缘起的法则,说明诸法是互相依待而有的。有 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世间一切因 果法的存在,都是这样的。如推求为什么而有老死?结果知道老死是由于有生 。凡是有生的,就必然地要有老死,虽寿命长短不一,死的情形各殊,然死的 结果一样。我们现见事物的存在,不过因某些条件在保持均衡状态罢了,条件 若是变迁了,事物即不能存在。有生必有死,所以基督教所说的永生,道教的 长生,都是反真理而永不兑现的诳话。生又是从何而有的呢?佛说:有缘生。 有,即是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如黄豆有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功能,近于常人 所说的潜能,有生起的潜能,即有果生,无即不生,故推求所以有生的结论, 是有缘生。如此一层层的推求观察,达到无始以来的无明。无明即没有智慧, 即障碍智慧通达真理的愚痴,执一切法有自性。这种晦昧的心识,是一切错误 的根本,爱取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内。但这不是说推至无明,我们的生命就到 尽头。有生死身,所以有无明的活动,所以无始来的无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 [P194] 而又起无明,如环的无端。此是流转生死的十二过程,生死流转,即是如此的 。佛菩萨等解脱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缘起的法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彼生』。把握其流转的原因,于是控制他、转变他。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 本空,无实体性,故此经说:「无无明……无老死」。无明至老死,是可以消 除的,于是佛又说缘起的还灭门,无明尽……老死尽。尽即灭的意思,此还灭 的十二缘起,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 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等灭。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缘,事物的消灭也是由于因缘, 生起与消灭都是因果现象的,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是缘起的。佛说此还灭 缘起,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既灭与无是缘起于生的否定,是不离 缘起的,缘起性空,此无明灭到老死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了。所以本经说: 「无无明尽……无老死尽」。此十二缘起与蕴、处、界法不同,蕴、处、界是 一切法的分类,是具体的事实。此缘起法也可说是事实,如老死、生、有等都 [P195] 可是事实的现象,然缘起法重在说明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后程序性,即重于 因果的理性。这种理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则,如生缘老死,生与老死之间, 有一种不变不移的必然关系,佛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它彼此与前后的必然法则 ,于是对流转的杂染法与还灭的清净法,能正确的悟解它,进而改善它。缘起 的意义很深,所以佛对多闻第一的阿难说:『缘起甚深』。缘起是生死流转, 涅槃还灭法的道理,依缘而起的一切,不含有一点的实在性,所以菩萨修般若 时见十二缘起毕竟空,没有生起相,也没有十二缘起的灭尽相。如大般若经说 :『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

  

  『无苦集灭道。』

  此观四谛空。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虽有 时少有所乐,然不究竟,终必是苦。人生是苦,谛实不虚,名苦谛。苦的原因 ,为无明、爱、见等烦恼,由此为因而引起苦果,名为集谛。从因生果,非不 可灭,苦灭即得解脱,是灭谛。欲得苦灭,须依灭苦之道,道即道路方法,由 [P196] 此可以脱苦,如八正道、六波罗蜜多,是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义,四谛即是 四种真理,亦名四种真实。此也不但是苦等事实,在此等事实中,所含正见所 见的苦等真理,也称四圣谛,因为这惟有圣者能真实通达。此四圣谛与十二缘 起同是诸法的理性,有不可变易的意义,如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 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苦集二谛明有漏的世间因果,灭与道谛明清净的 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都有因有果,所以分为四谛。染净因果法,一切从众缘 起,缘起无自性,故菩萨修般若时,观此四谛毕竟空,即不碍四谛的一实谛。 参看中论的观四谛品。

  

  『无智亦无得。』

  此观能证智与所证理空。奘法师在般若学观品,译智为现观,此处随顺罗 什三藏的旧译。现观,即是直觉的现前观察,洞见真理。有能证的现观,即有 所证的真理。「智」是能观,「得」为所观;智为能得,得是所得。所证所得 ,约空有说,即空性;约生死涅槃说,即涅槃;约有为无为说,即无为。总之 [P197] ,对智为理,对行为果。此智与得,本经皆说为「无」者,此是菩萨般若的最 高体验。在用语言文字说来,好象有了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别;真正体证 到的境界,是没有能所差别的。说为般若证真理,不过是名言安立以表示它, 而实理智是一如的,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真理以外的智慧──切勿想 像为一体。能所不可得,所以能证智与所证理,也毕竟空寂。前说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空,此是就事象的分类说,属于事;十二缘起、四谛,是从事象以 显理说,属于理。又十二缘起、四谛是观理,智得是证果。此事象与理性,观 行与智证,在菩萨般若的真实体证时,一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的,一切是毕竟空寂,不可拟议的。

  

  戊三 结显空义 『以无所得故。』

  这是对于照见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一切法所以无不皆空。有以为空是 外境空,内心的精神不空,这是境空心有论者。有以为空是除去内心的错误, [P198] 外境不空,这是心空境有论者。这都是偏于一边,不得法的实相。真空,要在 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四谛、智、得,求自 性本不可得,因为法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空。如蕴等是有自性的,今观其 不可得,反而是错误了。因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过众生未能彻悟而已;不 可得的,还他个不可得,直显一切法的本来,所以说:「以无所得故」。一切 法本性不可得,众生以无明而执为实有。如童孩见鬼神塑像,不由地害怕起来 ,这因为不知假名无实,执有实鬼。闻名执实,这是众生不得解脱的唯一根源 ,即是无明,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今菩萨般若以无所得慧照见五蕴等一切法 空,由此离我法执而得解脱。从理论上说,以一切法本不可得,说明蕴等所以 是空;从修证上说,即以无所得慧所以能达到一切法空性。这一句,总结以上 五蕴等皆空的理由,可以遍五蕴等一切法说,即如:无色、无受、想、行、识 ,以无所得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以 无所得故等。 [P199]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观空,不是知识的论辨,而是藉此以解脱众苦的,所以接着明般若果。此 明菩萨得涅槃果,即三乘共果。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观一切法性空不 可得,由此能「心无罣碍」,如游刃入于无间,所以论说:『以无所得,得无 所碍』。无智凡夫,不了法空…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今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