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因法的自性 实有,即应法法本来如是,不应再藉因缘而后生起;若必仗因缘而能生起,那 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果法体性即不 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说一切法毕竟空。反之,果法从因缘有,果法的作 用形态又不即是因缘,可从因缘条件有,虽有而非实有,故佛说一切法缘起有 。可知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于此不了 解,以为空是没有,不能现起一切有。不知诸法若是不空,不空应自性有,即 一切法不能生。这样,有应永远是有,无应永远是无。但诸法并不如此,有可 以变而为无,无的也可由因缘而现为有,一切法的生灭与有无,都由于无自性 毕竟空而得成立。性空──无不变性、无独立性、无实在性,所以一切可现为 有,故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本经所说:色即是空,空 [P183] 即是色,即说明此空色不相碍而相成的道理。经中接着说:「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这是说:不但从色的现象说: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若从受的现 象上说:也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的。想与行识,都应 作如是说。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不如此, 即无不是缘起无自性的。能在一法达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达了。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 行识。』

  上面讲菩萨依般若通达五蕴──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空,现象与空寂,是 相即不相离的。这从有空的相对性而观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谛无碍的正见, 也即是依缘起观空,观空不坏缘起的加行观,为证入诸法空相的前方便。由此 引发实相般若,即能达到『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中道实证。上来说 :一分学者不能得如实中正的体验,于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相碍,成为厌 [P184] 离世间的沉空滞寂者。解除此项错误,必须了达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烦 恼即菩提,成为入世度生的悲智双运。但如滞留于此,不能亲证空性,戏论于 『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偏于内在的,即每每会落入泛神、理神的窠臼, 甚至圆融成执,弄到善恶不分,是非不辨。不知华严经说:『有相无相无差别 ,至于究竟终无相』;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 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无不从有 空相即的相待,而到达毕竟空寂的绝待的。所以本经在说不异、即是以后,接 着说「是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与相,佛典里没有严格的分别,如实 相、实性,译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 是以无自性为自性,自性即是无自性的。色、受、想、行、识,本为世俗常识 的境界,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使从空有相即的相对观中,超脱空有相 待而亲证无色、受、想、行、识的空性。此空性,本经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P185] ,不增不减来表示他。中道实证的空性,不但不是与有相对差别的,也还不是 相即一体的。是从相待假名的空有相即,冥契毕竟寂灭的绝待空性。这用世间 任何名字来显示,都是不恰当的,在毕竟清净纤尘不立的意义上,空,还近似 些,所以佛典里都用空──无、非、不等字来显示。然空性是意指即一切法而 又超一切法的,用世间的名言来显示,总不免被人误解!语言和思想,都不过 是世间事物的符号。世间的事物,语言思想都不能表现出他的自身,何况即一 切法而超一切法的空性呢?空性亦不过假名而已。空性,不是言语思想所能及 的,但不是不可知论者,倘能依性空缘起的正论来破除认识上的错误──我执 法执,般若慧现前,即能亲切体证,故佛法是以理论为形式而以实证为实质的 。真能证得空性,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所以本经结论说:是故空中无色,无 受想行识。此空中无色等,从相即不离而证入,所以与一分学者的把生死涅槃 打成两橛者不同。佛法的中道实证,可说是内在的超越──证真,这当然即是 超越的内在──达俗。中国的部分学者,不能体贴经义,落入圆融的情见,以 [P186] 为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观。本经即 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了义。假定真是如此,那经文应结论说:是故即空即色 ,即色即空纔是。但经文反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他们为了维持 自己,于是割裂经文,以为前四句明圆教,而空中无色等,是结归通教。当然 ,经义是可能多少异解的,但经义尤其是简短的本经,应有一贯性,不是随意 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应该明白:菩萨修学般若时,观察诸法从缘起,所以自 性空,诸法自性空,所以从缘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实没有诸法自性可得; 入地才能如实证见一切法毕竟空性──即根本智证真如,幻相不现。所以本经 首标五蕴皆空,次说五蕴皆空的理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由此为观察方法而后能得实证的结果:是诸法空相………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这是佛门中道实证的坦途,切莫照着自己的情见而妄说!

  不生不灭等三句,是描写空相的,空性既不是言思所能思议,这只有用离 言思的方法去体证。如我们未能证得,不解佛说的意趣,那就是佛再说得多些 [P187] ,明白些,也只有增加我们的误会。这如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生盲,有人告诉 他说:如白鹤那样白,盲人用手扪摸白鹤,即以为白是动的。有人告诉他说: 不是动的,白如白雪那样白,有人又以为白是冷的。结果都不能得到白的本相 ,我们对于真理──空性,也是这样。所以佛不能为我们直说,不能用表显的 方法,而用遮显的,这如绘昼的烘云托月法,从侧面的否定去反显他。本经所 说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 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这里所应注意 的: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 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 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一切法没 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佛把 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龙树说:『破二不 着一』,所以这些相对的──二法否定了,我们不应执为一体,如还有所执, [P188] 还是不对的。用否定来显示法空性,不是把现象都推翻了,是使我们在即一切 法上了知超越相对的空性;这超越相对的空性,是内在的超越,不单是内在的 ,或超越的。所以,即超越的内在,能成立那不碍空性的生灭、染净、增减等 等缘起法。至于本经只举此六不三对来显示空性,不多不少,这可以说有理由 ,也没有理由。依世间所知的方面讲,以六不三对来显示,有他恰当的意义。 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不存在上说的: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是 无。垢净,是就性质上说的:垢即是杂染,净是清净。增减,是就数量上说的 :增即数量增多,减即减少。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外是体性的有无,性质的好 坏,数量的多少。如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与否,这是生灭方面的;团体健全 、堕落,前进或反动,是垢净方面的;团体的发展或缩小,是数量方面的。任 何一法,都不出此体、质、量三者,所以本经特举此三对。如专约菩萨的证入 空相说,即通达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后无,或本无今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 ;空性离烦恼而显,然在缠不染,离缠也并非新净;空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 [P189] 证而失去,所以也就没有增减。此究竟真理──毕竟空,只是法尔如此。悟入 毕竟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下说处界缘起等空;先明十二处空。十二处,也是一切法的分类,但与 五蕴不同。十二处是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总分为能取所取:能取是六根,即 眼、耳、鼻、舌、身、意;所取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认 识论的分类法。我们所以有种种认识,是因为内有能取的六根为所依,外有所 取的六尘为对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见的眼、耳、鼻、舌、身,这不过扶护 五根的,名为扶根尘。眼、耳等根,是一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类如生理学家所 说的视神经等,佛法名此为净色根,有质碍而不可见。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 质的,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 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 [P190] ;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实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不同一 般唯物论者,说精神是物质派生的。此六根是能取方面的,眼根所取的是色境 ,即青、黄、赤、白──显色,长、短、高、下、方、圆──形色等;耳根所 取的是声音;鼻根所取的是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即酸、甜、苦、辣等;身 根所取的是触,即冷、暖、细、滑、粗、涩、软、硬等;意根所取的是法境, 法即内心的对象,如在不见不闻时,内心所缘的种种境界,如受、想、行,叫 做法尘。我们的认识活动,不离此能取所取,这两大类总有十二种。十二种都 名为处,处是生长义,即是说:这是一切精神活动所依而得生起的。佛说此十 二处,主要的显示空无自性。从根境和合而起识,根与境…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今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