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字,即等于下文所 要讲的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等。空性,是要在具体的事实上去悟 解,依有明空,空依有显,若离开了具体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么是空了。所 以佛经明空,总是带着具体的事实的,如说五蕴空,十二处空等。蕴,是积聚 的意思,即是一类一类的总聚。佛把世间法总分为五类:色、受、想、行、识 。一切物质的现象,总摄为色,精神的现象,开为受、想、行、识四种,总名 之曰五蕴。色蕴的色,不是青黄等色,也不是男女之色。此色有二义:一、质 碍义,二、变坏义。质碍义者:凡是有体积,占有空间位置的,如扇子有扇子 的体积和扇子所占据的方位,钟有钟的体积和钟所占据的方位;扇子与钟都是 有质碍的,两者相遇即相障碍而不能并容。变坏义是,有体积而存在的,受到 [P174] 另一质碍物的冲击,可能而且是终久要归于变坏的。有此二义,即名为色,即 等于近人所说的物质。旧科学家所说物质最终的单元,依佛法也还是要变坏的 。常人见到现存事物的表面,不了解事物内在的矛盾,于是设想物体最后固定 的实体。其实,一切色法──物,自始至终即在不断的冲击、障碍,向着变坏 的道路前进。
关于心里活动,佛把它分为受、想、行、识。心理现象不如物质现象的容 易了知,最亲切的,要自己从反省的工夫中去理解。佛观察心理的主要活动为 三类:一、受蕴:在我们与外境接触时,内心上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如接触 到可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适悦的情绪,这名为乐受;接触到不适意的境界 时,内心起一种不适悦的情绪,即是苦受。另有一种中容的境界,使人起不苦 不乐的感觉,此名舍受。二、想蕴,想是在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起的认识作 用,举凡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对于外境的了解、联想、分析、综合都是想的作用 。三、行蕴,此行是造作的意思,与外境接触时,内心生起如何适应、改造等 [P175] 的心理活动,依之动身发语而成为行为。行是意志的,以此执行对于境界的安 排与处理。其它的心理活动,凡是受、想所不摄的,都可以包括在这行蕴里。 四、识蕴,此也是心里活动,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的。就是把上面主观 上的受、想、行等客观化了,于此等客观化了的受、想、行,生起了别认识的 作用,即是识蕴。识,一方面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观力,一方面即受、想等综 合而成为统一性的。
这五蕴,是佛法对于物质、精神两种现象的分类。佛不是专门的心理学家 或物理学家,佛所以要这样说的,是使人由此了知五蕴无我。一般人总直觉的 有一个自我存在,佛为指出自我是没有的,有的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现象所起的 协调作用而已。若离此五蕴,想找一实体的自我,是找不到的。身体是色,情 绪上的苦乐感觉是受,认识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 别统摄一切心理活动的是识,除此各种活动以外,还有什么是实体的自我呢? 佛为破众生实我计执,故说五蕴。有些小乘学者以为佛说五蕴无我,我确是无 [P176] 的,而五蕴法是有情组织的原素,是实有的。这是不知佛意,我执虽稍稍除去 ,法执又转深,故说:五蕴皆空。五蕴中的自我固不可得,五蕴法的自身也不 可得。因为五蕴法也是由因缘条件而存在的,由此所起的作用和形态,都不过 是关系的假现。如五蕴的某一点是真实的,那末,这就是我了。真实的自我不 可得,故五蕴皆空。但这种假现的作用与形态,虽空而还是有的。如氢氧合成 的水,有解渴、灌田、涤物等作用,有体积流动的形态,从此等形态作用上看 ,一般即认为是实有的。然若以甚深智慧来观察,则知任何作用与形态,都是 依关系条件而假立的,关系条件起了变化,形态也就变化了,作用也就不存在 了。事物若是有实体性,则事物应永远保持他固有的状态,不应有变化,应不 受关系条件的变动。事实上,一切法都不是这样,如剥芭蕉一样,剥到最后, 也得不到一点实在的。诸法的存在,是如幻不实的,需要在诸法的当体了知其 本性是空,这才不会执为是实有了。
一分学者,以为我无而法有,这是因于智慧浅薄的缘故。在同一因缘法上 [P177] ,智慧深刻者,即能知其法空,所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有的译本,译照见五蕴皆空为照见五蕴等自性皆空,自性就是含摄得不变、独 存的实体性,此实体性不可得,故曰皆空,而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空从具体的 有上显出,有在无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冲突。这和常人的看法很不 相同,常人以为有的不是没有,空是没有的不是有,把空和有的中间划着一条 不可沟通的界限。依般若法门说:空和有是极相成的,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统一 的。佛法是要人在存在的现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时在毕竟空的实相中去了解 现象界的缘起法。能这样的观察、体验,即得度一切苦。彻底的度苦,必须体 验空性,了知一切法空,生死间的苦痛系缚,才能彻底解除。所以在说了照见 五蕴皆空后,接着说「度一切苦厄」。苦是苦痛,厄是困难。众生的苦痛困难 ,不外内外两种:属于内自身心的,如生老病死等;属于外起的,如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等。这一切的苦难,根源都在众生把自己看成有实体性而起, 大至一国,小至一家,互相斗争,苦痛丛生,即都是由于不了我之本无,于是 [P178] 重自薄他,不惜牺牲他人以满足自己。我这样想这样做,你也这样想这样做, 于是彼此冲突,相持不下,无边苦痛就都跟着来了。若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 在,由是了知人与人间是相助相成的,大家是在一切人的关系条件下而生活而 存在,则彼此相需彼此相助,苦痛也自不生了。物我、自他间如此,身心流转 的苦迫也如此。总之,若处处以自我为前提,则苦痛因之而起;若达法性性─ ─无我,则苦痛自息。菩萨的大悲心,也是从此而生,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关 系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牺牲自己,利济他人 。个人能达法空,则个人的行动合理;大家能达法空,则大家行动合理。正见 正行,自能得到苦痛的解放而自在。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甲二 显义
乙一 正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说般若体 [P179]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广观蕴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观──加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
这是解释总标中五蕴皆空的。五蕴为什么是空的?欲说明此义,佛唤「舍 利子」而告诉他。舍利子是华梵合璧的名词,梵语应云舍利弗多。弗多即子义 ,舍利是母名。印度有鸟,眼最明利,呼为舍利;其母眼似舍利,因名为舍利 。舍利所生子,即曰舍利子,从母得名。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经 是发挥智慧的,故佛唤舍利子以便应对。
佛明五蕴皆空,首拈色蕴为例。色与空的关系,本经用不异、即是四字来 说明。不异即不离义,无差别义。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空亦不显 。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人听了,以为空是 [P180] 没有,色是有,今虽说二不相离而实是各别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为除此 种计执,所以佛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离,而 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说,有其特殊意义。印度的一分学者,以为涅槃与生死,烦恼 与菩提,是不相同的两回事,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离了烦恼才能获得菩提 。生死和烦恼是世间杂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净法,染净不同,何得相即 ?这种见地,是从他们的宗教体验而得来。宗教体验,世间的一般宗教,如耶 、回、印度教等,也都有他们的体验,如上帝、真宰、梵我等。若说他们都是 骗人的,决不尽然,他们确是从某种体验,适应环境文化而表现出来的。不过 体验的境地,有浅深、有真伪。佛法的目的,在使人净除内心上的错误──烦 恼,体验真理,得到解脱──涅槃。一分学者依佛所说去持戒修定净除烦恼, 体验得「超越」现象的,以此为涅槃。于是,以为世间和涅槃,是不同性质的 。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法,也总是远离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 [P181] 生的事业。这种偏于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为沉空滞寂者。真 正的涅槃空寂,是要在宇宙万有中,不离宇宙万有而即是宇宙万有的。因此, 修行也不同,即于世间利生事业中去体验真理,净化自己。古德说:『佛法在 世间,不离世间觉』。觉悟即在世间法而了达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 悲智双运。有所得的小乘,体验到偏于「超越」的,于是必然地走入厌离世间 的道路。龙树菩萨在智论里,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时,即以中论生死涅槃无别去解说。大乘的体验,不妨说是「内在」的。 论到宗教的体验,有人以为这是一种神秘经验,既称为神秘的,此中境界就不 是常人所能了解。因之,经验的是否正确,也无从确论。现见世间一般宗教, 他们依所经验到而建立的神、本体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 我,所见不同,将何以定是非?依佛法,这是可判别的,一方面要能洗尽一切 情见,不混入日常的计执;一方面要能贯彻现象而无所碍,真俗二谛无碍的中 道,即保证了佛法的究竟无上。佛法是贯彻现象与本体,也是贯通宗教与哲学 [P182] ,甚至通得过科学的,所以有人说佛法是科学而哲学的宗教。
从理论上说,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于因缘条件而有的, 就必归于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实自性的,即不成其为因果了…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