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计 为我所。这种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计执,在生死轮回中,实为一切执着一切苦 痛的根本。我执和法执的对境,虽有不同,然计执为不变性,自在──独自存在 [P164] 性,实在性,是一样的。于自身中所起实有自性执,名为我执;在诸法上所起的 执着,名为法执。此二执中,我执更为重要。世间自私自利的,不免要受大家的 批评,其所以自私自利者,即因内计有我,求我之扩展,以一切为我所,于是只 问目的不择手段。佛法首先教人除却我执,我执没有了,即能契合于缘起的正理 ,符合于群众的正义,行为自然合理了。一己的私蔽虽去,而众生的我执还在, 于是起怜愍心,愿使一切众生同离我执,共证无生。佛法把引生错误思想,不道 德行为的我执,彻底揭发出来;使人能离自我见,建立一切合理的道德,而苦痛 的生死流转,也就能从此解脱。

  我执和法执,为出生一切错乱苦痛的根本,而我执尤为根本。我们要断除烦 恼,必先除掉这生起烦恼的根本──我执。佛世,弟子们根利慧深,佛为他们说 无我,弟子们即能了达无我性空。后人不解佛意,于是听说无我,转执法有;为 了对治他,所以大乘经特详法空。罗什法师答慧远法师书,曾谈到此义。所以学 者应当了知空──即无常无我涅槃,是佛法中的最高真理,应遍观一切法空。但 [P165] 博观必须反约,要在妄执根本、生死根本的我执中,深观而彻底通达无性。这根 本的我执破除了,其它的一切错误也就可以破除以及渐渐破除了。修学佛法,应 先从舍离我执──悟入即空的无我入手。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多,是度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 要方法;此经就是显示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心,可以有多种的解释,然此处 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都是佛法,究竟那些是最主要的呢?佛为一些根机 浅的,但教他受持三归,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禅、四无色等定,这是世间的 人、天乘法。又印度人一向着重山林的生活,偏于自了,佛为适应这一类的根机 ,为说声闻、缘觉乘法,使从持戒修定发慧的过程,解脱一己的生死苦痛。这些 ,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怀的佛法。唯有菩萨行的大乘法,纔是佛 法中最究竟的心要。大乘法可以从三个意义去了解: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长 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后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坚定信愿 [P166] 以求其实现。二、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于人世间一切 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有情── 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脱离苦痛,即等于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 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三、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同情 ,还要有了达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圆满的人生──成佛。以此三种而行六波罗 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质。般若波罗蜜多,即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别名,所以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可解说为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门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门中,般若波罗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 主要了。因为修学大乘的菩萨行,无论是利济他人或是净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 智慧来领导──不是说只要般若。布施乃至禅定,世间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 中的特法。般若经里常说:般若为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的,不 是落于凡外──人天,就是堕于小乘──声闻、缘觉。从教典说:『一切经中般 若经最大』。因为般若经是特别发扬般若的体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经在 [P167] 一切经中为最大。在全体大乘法中,般若波罗蜜多及其经典最为精要。所以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用六离合释来说,是持业释,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心。

  更进一层说;此经是一切般若经的心要:般若经的部帙繁多,文义广博,此 经以寥寥二百余字,摄之净尽,可说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心要了。

  上面所说的心义,一、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要为中心;二、大乘法中以 般若波罗蜜多法为主要为中心;三、般若波罗蜜经中,又以此经为主要为中心, 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线,线有贯摄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 ,依文义次第,结集成章成部,如线贯物一样。能历久不失,所以名为修多罗。 中文的经字,本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后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 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了。

  

  二 释译题

  [P168]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此经是从梵文译过来的,译者是我国初唐时最享盛名的 玄奘法师。心经的译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种。最早的是罗什法师译的;奘译是七 译中的第二译,在中国最为盛行。师俗姓陈,河南人。出家后遍学三藏,于经论 深义,有疑莫决,于是即萌到印度求法的志愿。于贞观元年,潜出国境,冒险犯 难西行,终于在印广学教法,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学成归唐,朝野崇敬备至 ,于是立寺翻经,为我国译经史上的权威者。若欲详知奘师历史,请读「大唐慈 恩三藏法师传」。 [P169]

  正释

  经文都有初中后三分:初即序分,叙说法时处因缘听众等。中为正宗分,正 说当经义理。后为流通分,即经末信受奉行、作礼而去等。今此心经,无首无尾 ,辟头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但赵宋施护的译本,三 分具足。有人说:奘师译的是略本,所以不具三分。然从另一观点看,奘师所译 的心经,才是心经原型。此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般若经 里,有学观品,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观自在菩萨说的, 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的。此经应该是大般若经里的精要部分,古德为了易于受 持,特地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本经没有首尾, 不是更合理吗?后人以为经有三分,见此经首「观自在菩萨」一句,于是即将此 经添足三分,而作为观自在菩萨所说的了。 [P170]

  

  甲一 标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是总标,以下即是解释此三句的。此三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观自 在菩萨,是能修般若法门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所修 观法。修般若波罗蜜多,通达五蕴皆空,即是因;由此体达空性而能度一切苦 厄,即是果。

  「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指补怛落迦的观世 音菩萨。菩萨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他为某某。华严经每有若 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即由于此。所以,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称为观自 在。观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下文照见,即是般 若观慧的作用。自在即是自由,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即得身心的自由 自在。用经文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观,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由此,观 自在菩萨可作两说:一、特别指补怛落迦的观自在菩萨。二、凡是能观察真理 [P171] 获得痛苦解脱者,都名观自在菩萨──本经指后者。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为菩萨的观自在者。然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 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就是胜解行者,能于毕竟空观修习相应, 也可以随分得名观自在了。

  「菩萨」,梵语应云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悟,对事理能如实明白,了知 人生的真意义,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这不是世间知识所知,唯有般若 慧纔能究竟洞见的。佛是具有最高觉悟者,菩萨即以佛的大觉为理想的追求者 。萨埵译为有情,情是坚强意欲向前冲进的力量。人和一般动物,都有这种紧 张冲动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有的譬喻为金刚心,就是说明这种坚忍的毅力 。合起来,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觉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动物,就是 混过一世的人,也配不上这个名称。必须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为着 这个而努力前进的,所以菩萨为一类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说:菩提萨 埵是追求觉悟的有情。有情虽同有紧张冲动的活力,可惜都把他们用在食、色 [P172] 、名位上。菩萨是把这种强毅的力量,致力于人生究竟的获得,起大勇猛,利 济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难,也在所不计。所以经里常常称赞菩萨不 惜牺牲,难行能行。以坚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觉悟真理,利济人群 ,净化自己,这才不愧称为菩萨。又,觉是菩萨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萨所要 救济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这觉有情的目的和理想。由此看来,菩萨 并不意味什么神与鬼,是类似世间的圣贤而更高尚的。凡有求证真理利济有情 的行者,都可名菩萨。修到能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即是观自在菩萨 。此明能观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此说观自在菩萨所修的法门。智慧,是甚深的 。深浅本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此处所说的深,专指体验第一义空的 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为深。般若经里,弟子问佛:深奥是何 义?佛答以:『空是其义,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是其义』。这空无相无愿─ ─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达的,所以极为深奥。十二门论也说:『大分深 [P173] 义,所谓空也』。

  能「照见五蕴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般若的悟见真理,如火光的照 显暗室,眼睛的能见众色一样。五蕴,是物质精神的一切,能于此五类法洞见 其空,即是见到一切法空。有的译本,在五蕴下加个「等…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今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