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計 爲我所。這種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計執,在生死輪回中,實爲一切執著一切苦 痛的根本。我執和法執的對境,雖有不同,然計執爲不變性,自在──獨自存在 [P164] 性,實在性,是一樣的。于自身中所起實有自性執,名爲我執;在諸法上所起的 執著,名爲法執。此二執中,我執更爲重要。世間自私自利的,不免要受大家的 批評,其所以自私自利者,即因內計有我,求我之擴展,以一切爲我所,于是只 問目的不擇手段。佛法首先教人除卻我執,我執沒有了,即能契合于緣起的正理 ,符合于群衆的正義,行爲自然合理了。一己的私蔽雖去,而衆生的我執還在, 于是起憐愍心,願使一切衆生同離我執,共證無生。佛法把引生錯誤思想,不道 德行爲的我執,徹底揭發出來;使人能離自我見,建立一切合理的道德,而苦痛 的生死流轉,也就能從此解脫。
我執和法執,爲出生一切錯亂苦痛的根本,而我執尤爲根本。我們要斷除煩 惱,必先除掉這生起煩惱的根本──我執。佛世,弟子們根利慧深,佛爲他們說 無我,弟子們即能了達無我性空。後人不解佛意,于是聽說無我,轉執法有;爲 了對治他,所以大乘經特詳法空。羅什法師答慧遠法師書,曾談到此義。所以學 者應當了知空──即無常無我涅槃,是佛法中的最高真理,應遍觀一切法空。但 [P165] 博觀必須反約,要在妄執根本、生死根本的我執中,深觀而徹底通達無性。這根 本的我執破除了,其它的一切錯誤也就可以破除以及漸漸破除了。修學佛法,應 先從舍離我執──悟入即空的無我入手。
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波羅蜜多,是度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 要方法;此經就是顯示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心,可以有多種的解釋,然此處 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佛法有五乘的差別,五乘都是佛法,究竟那些是最主要的呢?佛爲一些根機 淺的,但教他受持叁歸,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禅、四無色等定,這是世間的 人、天乘法。又印度人一向著重山林的生活,偏于自了,佛爲適應這一類的根機 ,爲說聲聞、緣覺乘法,使從持戒修定發慧的過程,解脫一己的生死苦痛。這些 ,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懷的佛法。唯有菩薩行的大乘法,纔是佛 法中最究竟的心要。大乘法可以從叁個意義去了解: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長 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後圓滿的遍正覺,爲修學佛法的崇高目標,堅定信願 [P166] 以求其實現。二、大悲心,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對于人世間一切 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濟,使世間得到部分的與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有情── 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于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 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淨化。叁、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偉大的同情 ,還要有了達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圓滿的人生──成佛。以此叁種而行六波羅 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質。般若波羅蜜多,即大乘六波羅蜜多的別名,所以般若 波羅蜜多心經,可解說爲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門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門中,般若波羅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 主要了。因爲修學大乘的菩薩行,無論是利濟他人或是淨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 智慧來領導──不是說只要般若。布施乃至禅定,世間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 中的特法。般若經裏常說:般若爲導。若沒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爲盲目的,不 是落于凡外──人天,就是墮于小乘──聲聞、緣覺。從教典說:『一切經中般 若經最大』。因爲般若經是特別發揚般若的體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經在 [P167] 一切經中爲最大。在全體大乘法中,般若波羅蜜多及其經典最爲精要。所以般若 波羅蜜多心經,用六離合釋來說,是持業釋,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心。
更進一層說;此經是一切般若經的心要:般若經的部帙繁多,文義廣博,此 經以寥寥二百余字,攝之淨盡,可說是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要了。
上面所說的心義,一、整個佛法以大乘佛法爲主要爲中心;二、大乘法中以 般若波羅蜜多法爲主要爲中心;叁、般若波羅蜜經中,又以此經爲主要爲中心, 所以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梵語修多羅,譯爲線,線有貫攝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將佛所說的法 ,依文義次第,結集成章成部,如線貫物一樣。能曆久不失,所以名爲修多羅。 中文的經字,本也是線,如織布有經線緯線。後人以古代有價值的典籍爲經,漸 漸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貴意思,所以佛典也譯之爲經了。
二 釋譯題
[P168]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此經是從梵文譯過來的,譯者是我國初唐時最享盛名的 玄奘法師。心經的譯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種。最早的是羅什法師譯的;奘譯是七 譯中的第二譯,在中國最爲盛行。師俗姓陳,河南人。出家後遍學叁藏,于經論 深義,有疑莫決,于是即萌到印度求法的志願。于貞觀元年,潛出國境,冒險犯 難西行,終于在印廣學教法,經十七年,于貞觀十九年學成歸唐,朝野崇敬備至 ,于是立寺翻經,爲我國譯經史上的權威者。若欲詳知奘師曆史,請讀「大唐慈 恩叁藏法師傳」。 [P169]
正釋
經文都有初中後叁分:初即序分,敘說法時處因緣聽衆等。中爲正宗分,正 說當經義理。後爲流通分,即經末信受奉行、作禮而去等。今此心經,無首無尾 ,辟頭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但趙宋施護的譯本,叁 分具足。有人說:奘師譯的是略本,所以不具叁分。然從另一觀點看,奘師所譯 的心經,才是心經原型。此經本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般若經 裏,有學觀品,此品有與本經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觀自在菩薩說的, 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說的。此經應該是大般若經裏的精要部分,古德爲了易于受 持,特地摘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樣,本經沒有首尾, 不是更合理嗎?後人以爲經有叁分,見此經首「觀自在菩薩」一句,于是即將此 經添足叁分,而作爲觀自在菩薩所說的了。 [P170]
甲一 標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是總標,以下即是解釋此叁句的。此叁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觀自 在菩薩,是能修般若法門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是所修 觀法。修般若波羅蜜多,通達五蘊皆空,即是因;由此體達空性而能度一切苦 厄,即是果。
「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指補怛落迦的觀世 音菩薩。菩薩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他爲某某。華嚴經每有若 幹同名同號的菩薩,即由于此。所以,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稱爲觀自 在。觀是對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下文照見,即是般 若觀慧的作用。自在即是自由,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系縛,即得身心的自由 自在。用經文來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由此,觀 自在菩薩可作兩說:一、特別指補怛落迦的觀自在菩薩。二、凡是能觀察真理 [P171] 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名觀自在菩薩──本經指後者。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爲菩薩的觀自在者。然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 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就是勝解行者,能于畢竟空觀修習相應, 也可以隨分得名觀自在了。
「菩薩」,梵語應雲菩提薩埵。菩提譯爲覺悟,對事理能如實明白,了知 人生的真意義,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這不是世間知識所知,唯有般若 慧纔能究竟洞見的。佛是具有最高覺悟者,菩薩即以佛的大覺爲理想的追求者 。薩埵譯爲有情,情是堅強意欲向前沖進的力量。人和一般動物,都有這種緊 張沖動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有的譬喻爲金剛心,就是說明這種堅忍的毅力 。合起來,菩提薩埵譯爲覺有情,有覺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動物,就是 混過一世的人,也配不上這個名稱。必須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爲著 這個而努力前進的,所以菩薩爲一類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說:菩提薩 埵是追求覺悟的有情。有情雖同有緊張沖動的活力,可惜都把他們用在食、色 [P172] 、名位上。菩薩是把這種強毅的力量,致力于人生究竟的獲得,起大勇猛,利 濟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難,也在所不計。所以經裏常常稱贊菩薩不 惜犧牲,難行能行。以堅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覺悟真理,利濟人群 ,淨化自己,這才不愧稱爲菩薩。又,覺是菩薩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薩所要 救濟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這覺有情的目的和理想。由此看來,菩薩 並不意味什麼神與鬼,是類似世間的聖賢而更高尚的。凡有求證真理利濟有情 的行者,都可名菩薩。修到能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即是觀自在菩薩 。此明能觀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此說觀自在菩薩所修的法門。智慧,是甚深的 。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准,但此處所說的深,專指體驗第一義空的 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爲深。般若經裏,弟子問佛:深奧是何 義?佛答以:『空是其義,無相、無願、不生不滅是其義』。這空無相無願─ ─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達的,所以極爲深奧。十二門論也說:『大分深 [P173] 義,所謂空也』。
能「照見五蘊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般若的悟見真理,如火光的照 顯暗室,眼睛的能見衆色一樣。五蘊,是物質精神的一切,能于此五類法洞見 其空,即是見到一切法空。有的譯本,在五蘊下加個「等…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