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本經略分序、正、流通叁分。敘述一期法會的因由,名序分。正式開顯當 經的宗要,名正宗分。贊歎或囑累流通到未來,名流通分。序分又分證信及發 起二序,今先講證信序。

  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 轉傳聞。結集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現在就我所聽來的又如此誦出,真 實不虛,一一契合于佛說。依智論說:如是,表信:信得過的就說如是,信不 過的就說不如是。佛法甚深,「信爲能入」,如沒有真誠善意的信心,即不能 [P21] 虛心領會。如是又表智慧:有智者能如佛所說,不違真義,即可止息戲論與诤 競。修學佛法,以信智爲根本:無信如無手,不能探取佛法寶藏;無智如無目 ,不能明達佛法深義。經文首舉如是,即表示唯有信智具足,才能深入佛法, 得大利益。

  一時,泛指某一時候,即那一次說法時。因各地的時間不一,曆法不同, 不能定說,所以泛稱爲一時。

  佛,譯義爲覺者,是無上正遍覺者。佛陀創覺了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的 中道。又從自證中,大悲等流,爲衆生開示宣說,以覺悟在迷的衆生。所以, 佛是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圓滿者。

  舍衛,本是城名,應稱爲憍薩羅國舍衛城。但古代城邦國家的遺習,每以 城名爲國名,憍薩羅國的首都在舍衛,所以也稱爲舍衛國。舍衛,是聞物的意 思,以此城的政治、文化、物産等都很發達,爲全印度所聞名的,所以立名爲 舍衛。 [P22]

  祇樹給孤獨園,是城外如來居住與說法的地方。如來常住說法,除摩伽陀 王舍城外的竹園而外,要算在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最久了。園是給孤獨長者─ ─須達多發心修蓋供養的;樹是波斯匿王王子祇陀奉施的。祇陀的樹林,給孤 獨長者的園,所以總名爲祇樹給孤獨園。僧衆的住處,名爲僧伽藍,即僧園。 園,不但是林園,僧衆的智德並茂,大德輩出,好象園林的花木繁茂,馥郁芬 芳一樣。所以,僧伽的住處稱爲僧園。

  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是聽法的常隨衆。佛在鹿苑,初度憍陳如等五比 丘,接著又有耶舍等五十多人,隨佛出家;叁迦葉率領他的徒衆,從佛出家, 就有一千多衆了;王舍城的舍利弗、目犍連,又帶了二百五十弟子來出家;于 是佛的初期出家弟子,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了。這千二百五十人,不一定在佛前 ,像舍利佛等大弟子,常時分化一方。經中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不過約最初從 佛出家者而說。其實,未必全都來會,而新進的比丘極多,又何止千二百五十 人?佛的出家弟子,本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五衆。但 [P23] 因佛現比丘身,所以住持佛法,以比丘爲主。本經的聽衆,除比丘而外,也應 該還有比丘尼等,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以及護法的天龍等,如流通分所說 可知。不過在這證信序中,沒有一一序列出來罷了。比丘,譯爲乞士,就是「 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此千二百五十比丘,都是大阿羅漢,所 以說大比丘衆。衆,即僧伽的義譯。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團,同住祇園,所以叫 俱。嚴格的說:和合僧──衆的形成,論事要具備六和合,論理要同得一解脫 ,這才稱爲俱。

  佛是化主,祇樹給孤獨園是化處,大比丘等是化衆。具備這種種因緣,本 經是佛所說的,可以確信無疑了,所以這稱爲證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指將啓金剛法會那一天。世尊,是佛的通號之一,即梵語薄伽梵。 [P24] 佛的功德智慧,究竟無上,不但爲世間的人天所尊重,也是出世的叁乘聖者所 尊敬的,所以名爲世尊。食時,約爲上午九或十點鍾。佛及比丘們,過著乞食 的生活,又受過午不食戒。所以,進城去乞食,總在那個時候。佛見乞食的時 候到了,所以著衣持缽進城去。佛製:衣有五衣、七衣、大衣叁種。五衣名安 荼會,不論睡覺做事,就是大小便,也不離身,這是內衣。七衣名郁多羅僧, 即入衆的常禮服,在大衆中所穿。大衣名僧伽黎,即複衣,在乞食、說法等時 所穿的,是佛教大禮服。此處著衣,即大衣。但不定是穿了走,或擔在肩頭, 或由侍者拿著,到城村附近,才穿起來。缽是盛飯的器具,譯義爲應量,即隨 人的食量而有大小不同。佛用的缽,傳說是石缽。成道後,有商人奉!C褂供佛, 但沒有食器。四天王各獻一石缽,佛就合四爲一缽。所以佛缽的缽沿,有四層 疊痕。給孤獨園在城外,所以說入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是敘述乞食的 經過。佛教的乞食製度,是平等行化;除不信叁寶不願施食者而外,不得越次 而乞,以免世俗的譏毀。乞食以後,即回祇園吃飯。飯吃好了,這又把進城所 [P25] 著的大衣,盛放飯食的缽,一一的整潔收起。入城乞食是赤足的,路上來回, 不免沾染塵埃;佛陀行同人事,所以需要洗足。敷座而坐,並非閑坐,是說隨 即敷設座位,端身正坐,修習止觀。如上所說的,乞食屬于戒,坐屬于定,正 觀法相屬于慧。又、來往于祇園及舍衛城中,是身業;入定攝心正觀,是意業 ;下面出定說法,即語業。叁業精進,叁學相資,爲宣說金剛般若經的緣起。

  大乘經每以佛陀放光、動地等爲發起,而本經卻以入城乞食爲開端。般若 經的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無自性空,離種種妄執。但不得性空的實義者,信 戒無基,妄想取一空,以爲一切都可不必要了。不知佛說性空,重在離執悟入 ,即離不了叁學;假使忽略戒行,定慧而說空,決是「惡取空者」。從體悟說 :性空離相,不是離開了緣起法,要能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所以,穿衣、吃 飯、來往、安坐,無不是正觀性空的道場!佛將開示般若的真空,所以特先在 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出性空即緣起,緣起即性空的中道。

  甲二 正宗分 [P26]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說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本經以須菩握爲當機者。在般若法會中,須菩提是聲聞行者,不是菩薩, 那他怎能與佛問答大乘呢?這因爲般若雖但爲大乘,而密化二乘。又因爲他與 般若法門相契:第一、他是解空第一者,是證得無诤叁昧者,于性空深義能隨 分徹了。其次、他有慈悲心,哀愍衆生的苦迫,所以不願與人诤競。得大智慧 ,能從慈悲心中發爲無诤的德行,有菩薩氣概,所以般若經多半由他爲法會的 當機者。

  長老,是尊稱。凡年高的;或德高的,如淨持律儀、悟解深法、現證道果 [P27] ,都稱長老。須菩提,是梵語,譯作空生或善現。傳說:他誕生時,家內的庫 藏財物忽然不見;不久,財物又自然現出,所以立名須菩提。佛弟子請佛說法 ,是有應行禮儀的。所以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而起,偏袒了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問佛。袒,是袒露肉體。比丘們在平時,不論穿七衣或大衣,身體都 是不袒露的。要在行敬禮時,這才把右肩袒露出來。跪有長跪、胡跪,右膝著 地是胡跪法。袒右跪右,以表順于正道;合掌當胸以表皈向中道。如論事,這 都是印度的俗禮。

  須菩提隨順世俗,先贊歎釋尊說:太希有了!世尊!如來善于護念諸菩薩 ,又能善巧的付囑諸菩薩!這太希有了!如來,即佛號多陀阿伽陀的義譯。梵 語本有叁種意思:即從如實道中來的,如法相而解的,如法相而說的;通常但 譯爲如來。什麼叫護念,什麼叫付囑?護念即攝受,對于久學而已入正定聚的 菩薩,佛能善巧的攝受他,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如來護念的究竟利益。經 說菩薩入地,有佛光流灌或諸佛親爲摩頂等,即是心同佛心而得佛慧攝受的明 [P28] 證。付囑,即叮咛教誡,對于初學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薩,佛能善巧教導,使他 不舍大乘行,能勇猛的進修。又可以說:佛能護念菩薩,使他自身于佛法中得 大利益;佛能付囑菩薩,使他能追蹤佛陀的高行,住持佛法而轉化他人。總之 ,佛能護念菩薩,付囑菩薩,所以大乘佛法能流化無盡。教化菩薩的善巧,早 爲須菩提所熟知,所以先就此推尊贊揚如來,以爲啓問大乘深義的引言。有解 說爲:須菩提「目擊道存」,「言前薦取」,所以殷勤贊歎,這可說是別解中 極有意義的。

  接著,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善男女們,應怎樣的安住 其心?怎樣的降伏其心?此二問,是爲發大菩提心者問的,所以什麼是發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先有明確的了解。阿耨多羅,譯爲無上;叁藐叁,譯遍 正;菩提,譯覺:合爲無上遍正覺。這是指佛果的一切,以佛的大覺爲中心, 統攝佛位一切功德果利。單說叁菩提──正覺,即通于聲聞、緣覺,離顛倒戲 論的正智。遍是普遍,遍正覺即于一切法的如實性相,無不通達。但這是菩薩 [P29] 所能分證的,唯佛能究竟圓滿,所以又說無上。衆生以情愛爲本;佛離一切情 執而究竟正覺,所以以大覺爲本。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是發成佛的心 。發心、即動機,立志,通于善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是第一等的 發心。以崇高、偉大、無上、究竟的佛果爲目標,發起宏大深遠的誓願,確立 不拔的信心,這名爲發無上遍正覺心。但是,爲什麼要成佛?要知道:大菩提 心是從大悲心生的;所以發心成佛,與救度衆生有必然的關系。經上說:『菩 薩但從大悲心生,不從余善生』;『爲利衆生而成佛』,都是此意。由…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今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