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果 ,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 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 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从前, [P12] 成论大乘师说:般若是通教,不够深刻;唯识大乘师说;般若但为菩萨,不够普 遍。总之,照他们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 『般若甚深,诸多留难』!那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 正中!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
般若属于菩萨,为什么不属于佛?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终说,如来当然也有 般若。不过,佛说般若,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策导万行。般若「以行为宗」, 所以与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侧重果德而拟议圆融者不同。
三、波罗蜜: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到彼岸,是说修学而能 从此到彼,不是说已经到了。所以,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 菩提的,都可以称为波罗蜜。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 蜜,唯是般若,其它都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布施等即不成为波 罗蜜了。声闻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槃岸,为什么不名波罗蜜?因为,波罗蜜又 有「事究竟」的意义,所以要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 [P13] 为波罗蜜。声闻的三无漏学,不能究竟,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四、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把他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如线的贯华 不散一样,所以名为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 ,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 于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一、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 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 样。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 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 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着的金刚经论说:一、如 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 的。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细牢」的──『 [P14] 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无着并没有金刚 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至少,这不 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般若有二类:一、拙慧:这是偏于事相的分析,这是杂染的,这是清净的; 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妄染,才能证得真净。这如冶金的,要炼 去渣滓,方能得纯净的黄金。二、巧慧:这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 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 不失」。如有神通的,点石可以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 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 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法法即实相,从没有减什么增 什么。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般若为大乘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成 为波罗蜜。然而,般若也需要众行的庄严,如没有众行助成,般若也即等于二乘 [P15] 的偏真智,不成其为波罗蜜。所以,般若为菩萨行的宗主,而又离不了万行。龙 树因此说:说般若波罗蜜,即等于说六波罗蜜。
发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依菩萨修行 的次第方便,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究竟彼岸──无上菩提,所以名为金刚般 若波罗蜜。以文句安布,诠表这甚深法门,所以又称之为经。
二 示宗要
全经大义,再扼要的提示二点:金刚般若即无上遍正觉:本经以金刚般若为 名,而内容多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佛为须菩提说如此发心,直至究竟菩提 ,彻始彻终的归宗于离相无住。说无上遍正觉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于是 法中无实无虚』:都是从般若无住以开示无上遍正觉。般若无所住,无所住而生 其心;不取诸相,即生实相,即名为佛。须知般若无住的现觉,即离相菩提的分 证。依此观究竟,究竟也如是;依此观初心,初心也还如此。所以,处处说无上 [P16] 遍正觉,实在即是处处说金刚般若。不过,约修行趋果说,名之为般若无所住; 约望果行因说,名之为离相菩提心而已!
二道即五种菩提:本经初由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 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经佛解说后,须菩提又照样的再问一遍,佛答也大致相 同。所以,本经明显的分为两段。大般若经有两番嘱累,智论说:『先嘱累者, 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智者即曾依此义 ,判本经的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后答为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极好!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 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 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 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 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 [P17] ,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发心 菩提。二、伏心菩提:发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伏 烦恼,渐与性空相应,所以名为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折伏粗烦恼后,进而 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 种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圆 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 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 ,本来涅槃,名得真菩提心。四、出到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 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的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 到菩提。五、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 上正等菩提。如上所说: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 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须菩提与佛的二问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经 脉络了! [P18]
┌发心菩提─┐
│ ├──发心
般若道───┤伏心菩提─┼┐
│ ││
└明心菩提─┘├─修行
┌明心菩提─┐│
│ ││
方便道───┤出到菩提─┼┘
│ ├──证果
└究竟菩提─┘
三 叙传译
本经的译者,是姚秦时来华的鸠摩罗什三藏。我国朝代称秦的,不止一国一
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别,即有嬴秦、苻秦、姚秦、乞伏秦等。姚秦,为五胡十
六国之一。三藏,即经、律、论,能通达三藏自利利人,所以尊为三藏法师。鸠
摩罗什,译为童寿。父亲是印度人,后移居龟兹国;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母亲
生他不久,即出家做了比丘尼,什公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的迦湿弥罗,修学
声闻三藏。回龟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于是回小向大。
[P19]
到得龟兹,已是英俊饱学的法师了。苻秦王苻坚,派吕光攻略龟兹,迎什公来华
。吕光攻破龟兹,护送什公回国,在半路上,听说苻坚在淝水战败,吕光即宣告
独立,国号西凉,在今甘肃西部。等到姚秦兴起,国王姚兴,信奉佛法,特派大
兵攻西凉,这才迎什公到了长安。当时,佛教的优秀学者,都集中到长安,从什
公禀受大乘佛法。什公一面翻译,一面讲学。所翻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法
华、净名、弥陀等经,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又优美
雅驯,在翻译界可说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所以,什公的译典,千百年来,受
到国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
本经,什公第一次译出。除这,还有五种译本,就是: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
译,陈真谛的第三译,隋达摩笈多的第四译,唐玄奘的第五译,唐义净的第六译
。在六译中通常流通的,即是什公的初译。其后的五译,实是同一法相学系的诵
本;如菩提留支译,达摩笈多译等,都是依无着、世亲的释本而译出。唯有什公
所译,是中观家的诵本,所以彼此间,每有不同之处。要知道印度原本,即有多
[P20]
少出入;如玄奘译本也有与无着、世亲所依本不同处。这点,读者不可不知!
正释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