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智论说:把金刚放在龟壳上,用羊 角去捶击,即可以破碎。惟有菩萨庄严的金刚宝,才真的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 坏。

  二、般若:般若,华言慧。从前,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 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今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

  1.何者般若:佛说的般若,到底是什么?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 一、实相般若:智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如经 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即指实相而言。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观 察的智慧,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 波罗蜜』。三、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 ,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A、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他,也 [P4] 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象他,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 心缘相,而无可取着的。智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古德说:「 说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凡夫的所知所见,无 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是错误的。这种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 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从毕竟寂灭中,彻见 一切法的体、用、因、果,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 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 ,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与缘起相,无不是 如实的。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那就非「 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于如实空性、无性。要见性相 、空有无碍的如实相,请先透此「都无所得」一关──迷悟的关键所在。

  实相──约理性边说,是空还是有?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实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语言可表达,这如何可 [P5] 以说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论?然而,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所以不应离文 字而说实相。同时,不假藉言说,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所以「不坏假名 而说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论说:『一切实非实,亦实 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末句,或译「诸法之实相」。众生的不能 彻悟实相,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见色闻声时,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 的,确实是这样的,自己是这样的。由于这一根本的执见,即为生死根本。所以 ,经中所说的实相,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本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尊为「不二解脱之 门」。即是说:实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离执」的教意说,实相是顺于「空」 的;但不要忘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有人说:实相是客观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证的。有人说:实 相为超越能所的──绝对的主观真心,即心自性。依智论说:『观是一边,缘是 一边,离此二边说中道』。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纔能与实相相应。实 [P6] 相,在论理的说明上,是般若所证的,所以每被想象为「所」边。同时,在定慧 的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 什么「所证」与「真心」可说!

  B、观照般若:再作三节解说:凡、外、小智之料简:一、世间凡夫也各有 智慧,如文学的创作,艺术的优美,哲学与科学的昌明,以及政治、经济等一切 ,都是智慧的结晶;没有智慧,就不会有这些建树。但这是世间的,利害参半的 。如飞机的发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来作战,就有害了。常 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于事相的,含有杂染的,不能说是般若。二、外道也 有他们的智慧,像印度的婆罗门,西欧的基督教等。他们的智慧,以人间为丑恶 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个美妙的、安乐的天国。于是乎行慈善,持戒,祷告, 念诵,修定等。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没有解 脱的可能,不能说是般若。三、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 若;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 [P7] 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 大慧,才是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转化:智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如大乘行 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所以名为空观或空慧。不过,这时的空慧还没有 成就;如真能彻悟诸法空相,就转名般若;所以智论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 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说:『因名般若,果名萨婆 若』──一切种智。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若。约始终浅深说,有此三名,实 际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读书即名学生,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 。因此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般若、方便之同异: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论比喻说:般若如金, 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空 性,即能引发无方的巧用,名为方便。经上说:『以无所得为方便』。假使离了 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于 [P8] 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智论这样 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C、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常人以书籍为文字,其实,文 字不尽是书本的。书籍,是依色尘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佛 怎么说,弟子即怎么听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声假立 的。或者偏爱不立文字,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 字。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 的,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那一样不是文字!文字虽不即是实义, 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此处说的文字,指大般若经 中的第九分。

  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 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 ,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 [P9] 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 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2.何名般若:为什么称为般若?在这一问题中,即抉示出般若究竟指什么? 应该说: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如观慧,因依 之深入而能现觉实相──般若,所以也称为般若。观慧是因,实相是──非果之 果,即是因得果名。又,实相不是所观的,但观慧却缘相而间接的观察他;为境 而引生观慧,所以也可假说为从境──实相般若而名为般若。至于文字,约他的 能诠实相,及藉此能诠教而起观,得证实相──般若,所以也就从所诠而名为般 若。

  般若,本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指智慧而言。但佛陀所要开示的,即正觉现证 的──能所不二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但又不能不安立名 言以化导众生。从由观慧为方便而可能到达如实证知的意义说,还是采用「般若 」一名。不过,虽称之为般若,而到底不很完备的,所以智论说:『般若定实相 [P10] ,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3.般若何用: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 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这是迷悟的根源──众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 外,圣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 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一、证真实以脱生死:一切众生 ,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 无我慧为方便。这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毗钵舍那,或 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 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二、导万行 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一般 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声 闻行者解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 [P11] 解脱;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 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这二种 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 妙用。

  4.般若属谁: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于三乘圣者。约观慧 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于三乘。所以经中说:『欲学声闻地,当应 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 罗蜜』。但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菩萨。如本经说:『为发 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 』。不过,佛说般若…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今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