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六和敬。團體無論人數多少,佛教講團體最少是四個人,多是無限,大家在一起,人人都要遵守這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和合的基礎是建立在這一條,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在經論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偉大處也就在這一條。佛並沒有說,你們衆生都是迷惑顛倒,我是大徹大悟,你們的想法、看法錯了,要依我的,佛沒這個說法,你們查遍《大藏經》,佛沒有這個講法。佛怎麼說的?佛說所有一切念頭都是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把妄想統統放下了,見就同解了,這個高明。佛叫我們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大家在一起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見解相同。由此可知,佛不是叫人聽他的,佛不牽著人的鼻子走,高明在此地。我們讀佛經,聽佛這個言論,佩服到五體投地。佛教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裏面決定沒有妄想執著,和合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還有什麼話說?不能不服。
第二「戒和同修」,這一條就是今天講的守法。團體人多了,大家在一起生活總要訂幾條規矩,我們不能亂來,總得有秩序,人人要守法。規矩由自己訂,佛不會給我們訂的。像現在無論大小團體,寺院有常住公約,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公司行號也有個章程,上下都要遵守,這就是戒和同修,人人守法。然後「身同住,口無诤,意同悅」,每個人在一塊生活都是歡歡喜喜沒有爭論。最後一條「利和同均」,就是講物質生活的待遇是平等的,這個裏面沒有特權,沒有特別的,大家一律平等,人心哪有不服?真的是心服口服。這樣的團體就叫做僧團。僧就是和合的團體,和合的團體是世界所有一切團體裏面最值得尊敬的,所以稱之爲僧團。
僧團還有一樁事情必須要知道的,就是「同羯磨」。羯磨是梵語,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會議、開會。大家的事情一定要開會來議決,多數人贊成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法,少數服從多數,由此可知,這是民主。佛教僧團真正是民主,利和同均是共産,所以共産、民主不是現代人才提倡的,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就提倡了,我們就照做了,而且做得很有成績,爲社會一切團體的榜樣。
第叁,這都是修行裏面很重要的事情,「結夏安居」,這也是佛門裏面的術語,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進修教育。世尊當年在世,他的學生當中有成就的,就是學得很好的,無論在解門、行門,在德行、在學問都有相當成就的人,往往佛把他派到一方去代佛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但是每年一定要把這些學生召回來再做進修教育,你看非常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每一年有叁個月的進修教育,把你的學問、德行再往上提升,而不是叫你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是不斷的向上提升。同學們在一起可以交換教學的心得、經驗和教學的方法,所以這個僧團永遠是團結的,它的目的是「以求精進,日新又新」。另外,像我們淨宗,我們除了這叁個共同的原則之外,修淨宗的要特別著重在《觀經》的叁種淨業,這個我們在底下一講再細講。
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講,可以說之爲「圓滿」,要照字面上來翻,翻爲「彼岸到」。「彼岸到」現代人聽的時候叫莫名其妙,翻作「圓滿」大家好懂。「彼岸到」,我們中國人講「到家」。你某一樣東西有成就,做得最好,我們稱你功夫到家了。這個到家就是贊歎你做得好,太好了,不能再好了,就這個意思,古印度就稱爲波羅蜜,意思在此地。這十種圓滿是從六度裏面開出來的,六度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圓滿,將「般若」再展開爲「方便、願、力、智」,所以變成十個圓滿的原則。末後有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是淨宗同修必須要修學的。特別是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些綱領、原則,我們都必須要牢牢的記住,要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因爲限於時間的關系不能細說,但是我們有很詳細的介紹在另一套錄音裏面,我們還有一本小冊子,詳細爲諸位介紹佛教。
下面一段我們簡單介紹「佛法教學的藝術」。「當世講學傳道,一如中國的孔老夫子」,這是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周遊列國。中國的孔夫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是想從政,希望當時的諸侯能夠用他,讓他能夠施展政治上的抱負。但是當時諸侯見到孔老夫子,感覺得他的確有學問、有道德,學生徒衆有很多,不敢用他,所以他周遊列國沒人用他,他就回到老家去教學。而釋迦牟尼佛的動機跟夫子相反,釋迦牟尼佛是王子的身分,可以繼承王位,可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負,但他把它舍棄掉了,他周遊列國教化衆生,到處講經說法,他幹這個事情。
「後世教學,講求藝術的表法」,這裏面講講學、教學,教材、教法。在佛門裏面,諸位仔細去觀察,你能夠發現,佛法用音樂,所以大小乘經論裏面歌歎很多。不但偈頌可以配成譜來唱,經文都可以唱,經文都是歌詞,可以配著歌曲來演奏的。重視藝術的教學,這是佛非常聰明,高度智慧。教學用什麼方法最好?藝術表演最好,世尊在早年就用這些方法,美術、雕塑。佛菩薩的形像,這些形像都代表很深很廣的教育意義,所以佛像不是隨便可以雕的。現在一般人替他造像,憑著自己的想像,造出來的是藝術的佛像,跟佛法表法的佛像完全不一樣,他造出的是藝術的人像。而佛像所講求的,有一部經叫《造像量度經》,裏面說明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尺寸的比例,以及造形、手上所拿的道具,統統是表法。表法是教學的意思,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乃至於建築都含著有教育的意義,縱然這個建築變化,譬如印度佛教教學的道場跟中國道場建築的形式完全不一樣,雖然在容貌上不一樣,但是它的精神完全相同,這很了不起。變的裏面有不變,不變的是原則,形式上可以變,變跟不變也是不二。你細細去體會、觀察。
在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供像,供養佛像表法略舉,一般習慣上供養佛像都是一尊佛兩尊菩薩,這好像是一組。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有體有用。體是一個,不能用兩尊佛表,只有用一尊佛。用,無量無邊,要造成許多菩薩像也麻煩,所以把無量無邊的作用歸納爲兩大類,一類是「智」,一類是「行」,這兩類就統統都包括了,所以用兩位菩薩來做代表。你看,一位菩薩表德用,這裏面是智,另外一位菩薩的德用是表行。譬如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供的是西方叁聖,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世音菩薩代表行,慈悲是行,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有智有行。像天臺家供養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代表體,旁邊一般是供文殊、普賢,普賢代表行,文殊代表智,這是常常供養的。也有不供文殊、普賢,供迦葉跟阿難,諸位也能看到這樣供養的。供迦葉跟阿難,阿難代表智,阿難是傳道的,迦葉尊者代表行,所以總是一個代表智,一個代表行,供養佛像是這個意思。所以佛菩薩形像不是神明,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不是神明。我們見到這個形像就曉得有體有用,體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行就是自己的智慧福德。這是一般供養佛像一定要懂得。如果你把佛像當作神明去看待,那你就錯了。
底下我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天王殿」。這是我們進入正規的佛教建築,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天王殿,裏面供養的四天王,當中供養彌勒菩薩,它代表什麼意思?這是你進入這個佛道場的第一個建築物,換句話說,這是第一堂課。第一堂課教給你,你一進門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造的像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時代,跟嶽飛同時代。現在彌勒菩薩的像大家很熟悉,肚皮很大,笑眯眯的。你第一個看到他,這就是教給你,你要想入佛門,你要想學佛,學佛第一個條件是笑面迎人,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你見到人板著面孔,佛不歡迎你入門。入門要有條件的,做佛的學生要有基本的條件,一定要笑面迎人,一定要肚量廣大,要能包容。如果你的心量很小,你不能學佛,沒有辦法學佛,佛再慈悲也沒有辦法幫助你。爲什麼?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那個小心量怎麼能學佛?這就告訴你,你想學佛先要把心量展開,笑臉迎人,歡迎你入門來。入門來你就看到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怎樣能把你的國家保持?保國就保家,家跟國是一不是二。負責盡分,也就是教你,你在這個社會上,你有你的身分,你有你應盡的義務,必須要做到,這是中國儒家講的五倫十義。你做父親,父親要慈;你做兒女,兒女一定要孝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要把你自己的責任盡到。你在社會上有你的職務,在你的職務上要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好,所以第一個是教你這樁事情,東方持國天王。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也是表法的,你看這個樂器,弦松了就不響了,緊了就斷掉了,一定要調得適中,這就是告訴你,對人對事對物要行中道。佛家講中道,儒家講中庸,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到,一切事情教你做到恰好,這就好了,教你做到適中,東方天王教我們這樣的。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這麼做法,要有這樣的心態。南方是增長天王,他代表日新又新。佛法講精進,天天要求進步,不是說我的工作做好了,到此就爲止了,不行。要有進步,要求進步,日新又新。
西方天王是「廣目」,北方天王叫「多聞」,這兩位天王,你看他的名字就能曉得,我們怎樣達到前面兩個目標,一定要懂得廣學多聞,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是吸取古人的經驗、學問,行萬裏路是吸收現代人的智慧、技能。行萬裏路就是現代人講的觀光考察。我們能舍人之短,取人之長,自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天王殿裏面這五尊塑雕是教我們這個東西。你一看,懂得這個意思,馬上就明了,你的疑惑就解決了,知道怎麼對人,怎麼做事,你就全都曉得了。所以佛法懂得的,不要說一句話,從這些藝術品裏你聽聽看看就明白了,佛法至高至廣的道理都在其中,所以它的教學方法美到了極處,的確是現在人所講,充滿了真善美慧。可惜現代人不知道這個意思,把它看作迷信,把它看作神明,這是希望我們同修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把它發揚光大。
底下一段講「果德殊勝」。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當然有成就,成就是果。第一個講「德用」,你所得到的是大慈大悲,決定會生起大慈悲心。大慈,你一定主動的去利樂有情;大悲心,你決定肯教化衆生,這是一個自自然然推動的力量,不是爲名利,是慈悲心在推動。顯著的,我們從事相上來說,顯密諸宗,顯教、密教,各宗各派,成果殊勝。過去我們在典藉裏面看到,淨宗往生代不乏人,特別是淨土宗,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距離我們很近的地方,有站著往生,有坐著往生,有預知時至。甚至於還有人預知他什麼時辰走,不是講哪一月、哪一天佛來接我,是講佛幾點鍾來接我,到時候果然沒錯,佛來接他去了,果報非常殊勝。至於現前的果報,如果真正如法修行的人,確實如經所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有接觸佛這麼多的經典,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說「這個太難得了」。他又告訴我,「如果你求,求不到,你有求不應,那什麼回事情?你有業障。你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了」。業障是什麼?妄想執著,說得更粗俗一點,貪瞋癡慢疑。你能夠把貪瞋癡慢疑斷掉了,決定是有求必應,一點都不假,真是事事稱心如意。
末後,「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利物濟生,一切妄情迷執,非達佛旨者也」。這幾句話是歐陽竟無早年在他一篇講演當中所說的,我們讀了之後,有這麼多年的修學,肯定他這個話說得正確,一點錯誤都沒有。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認識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