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佛教▪P18

  ..续本文上一页则:六和敬。团体无论人数多少,佛教讲团体最少是四个人,多是无限,大家在一起,人人都要遵守这六条。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和合的基础是建立在这一条,这一条非常重要,我们在经论上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处也就在这一条。佛并没有说,你们众生都是迷惑颠倒,我是大彻大悟,你们的想法、看法错了,要依我的,佛没这个说法,你们查遍《大藏经》,佛没有这个讲法。佛怎么说的?佛说所有一切念头都是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把妄想统统放下了,见就同解了,这个高明。佛叫我们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大家在一起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见解相同。由此可知,佛不是叫人听他的,佛不牵著人的鼻子走,高明在此地。我们读佛经,听佛这个言论,佩服到五体投地。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妄想执著,和合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那还有什么话说?不能不服。

  第二「戒和同修」,这一条就是今天讲的守法。团体人多了,大家在一起生活总要订几条规矩,我们不能乱来,总得有秩序,人人要守法。规矩由自己订,佛不会给我们订的。像现在无论大小团体,寺院有常住公约,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公司行号也有个章程,上下都要遵守,这就是戒和同修,人人守法。然后「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每个人在一块生活都是欢欢喜喜没有争论。最后一条「利和同均」,就是讲物质生活的待遇是平等的,这个里面没有特权,没有特别的,大家一律平等,人心哪有不服?真的是心服口服。这样的团体就叫做僧团。僧就是和合的团体,和合的团体是世界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所以称之为僧团。

  僧团还有一桩事情必须要知道的,就是「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会议、开会。大家的事情一定要开会来议决,多数人赞成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法,少数服从多数,由此可知,这是民主。佛教僧团真正是民主,利和同均是共产,所以共产、民主不是现代人才提倡的,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倡了,我们就照做了,而且做得很有成绩,为社会一切团体的榜样。

  第三,这都是修行里面很重要的事情,「结夏安居」,这也是佛门里面的术语,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进修教育。世尊当年在世,他的学生当中有成就的,就是学得很好的,无论在解门、行门,在德行、在学问都有相当成就的人,往往佛把他派到一方去代佛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但是每年一定要把这些学生召回来再做进修教育,你看非常符合现代人的思想。每一年有三个月的进修教育,把你的学问、德行再往上提升,而不是叫你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是不断的向上提升。同学们在一起可以交换教学的心得、经验和教学的方法,所以这个僧团永远是团结的,它的目的是「以求精进,日新又新」。另外,像我们净宗,我们除了这三个共同的原则之外,修净宗的要特别著重在《观经》的三种净业,这个我们在底下一讲再细讲。

  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讲,可以说之为「圆满」,要照字面上来翻,翻为「彼岸到」。「彼岸到」现代人听的时候叫莫名其妙,翻作「圆满」大家好懂。「彼岸到」,我们中国人讲「到家」。你某一样东西有成就,做得最好,我们称你功夫到家了。这个到家就是赞叹你做得好,太好了,不能再好了,就这个意思,古印度就称为波罗蜜,意思在此地。这十种圆满是从六度里面开出来的,六度六波罗蜜就是六种圆满,将「般若」再展开为「方便、愿、力、智」,所以变成十个圆满的原则。末后有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净宗同修必须要修学的。特别是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些纲领、原则,我们都必须要牢牢的记住,要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因为限於时间的关系不能细说,但是我们有很详细的介绍在另一套录音里面,我们还有一本小册子,详细为诸位介绍佛教。

  下面一段我们简单介绍「佛法教学的艺术」。「当世讲学传道,一如中国的孔老夫子」,这是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是周游列国。中国的孔夫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想从政,希望当时的诸侯能够用他,让他能够施展政治上的抱负。但是当时诸侯见到孔老夫子,感觉得他的确有学问、有道德,学生徒众有很多,不敢用他,所以他周游列国没人用他,他就回到老家去教学。而释迦牟尼佛的动机跟夫子相反,释迦牟尼佛是王子的身分,可以继承王位,可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但他把它舍弃掉了,他周游列国教化众生,到处讲经说法,他干这个事情。

  「后世教学,讲求艺术的表法」,这里面讲讲学、教学,教材、教法。在佛门里面,诸位仔细去观察,你能够发现,佛法用音乐,所以大小乘经论里面歌叹很多。不但偈颂可以配成谱来唱,经文都可以唱,经文都是歌词,可以配著歌曲来演奏的。重视艺术的教学,这是佛非常聪明,高度智慧。教学用什么方法最好?艺术表演最好,世尊在早年就用这些方法,美术、雕塑。佛菩萨的形像,这些形像都代表很深很广的教育意义,所以佛像不是随便可以雕的。现在一般人替他造像,凭著自己的想像,造出来的是艺术的佛像,跟佛法表法的佛像完全不一样,他造出的是艺术的人像。而佛像所讲求的,有一部经叫《造像量度经》,里面说明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尺寸的比例,以及造形、手上所拿的道具,统统是表法。表法是教学的意思,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乃至於建筑都含著有教育的意义,纵然这个建筑变化,譬如印度佛教教学的道场跟中国道场建筑的形式完全不一样,虽然在容貌上不一样,但是它的精神完全相同,这很了不起。变的里面有不变,不变的是原则,形式上可以变,变跟不变也是不二。你细细去体会、观察。

  在这个地方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我们供像,供养佛像表法略举,一般习惯上供养佛像都是一尊佛两尊菩萨,这好像是一组。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有体有用。体是一个,不能用两尊佛表,只有用一尊佛。用,无量无边,要造成许多菩萨像也麻烦,所以把无量无边的作用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智」,一类是「行」,这两类就统统都包括了,所以用两位菩萨来做代表。你看,一位菩萨表德用,这里面是智,另外一位菩萨的德用是表行。譬如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供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本体,观世音菩萨代表行,慈悲是行,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有智有行。像天台家供养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代表体,旁边一般是供文殊、普贤,普贤代表行,文殊代表智,这是常常供养的。也有不供文殊、普贤,供迦叶跟阿难,诸位也能看到这样供养的。供迦叶跟阿难,阿难代表智,阿难是传道的,迦叶尊者代表行,所以总是一个代表智,一个代表行,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所以佛菩萨形像不是神明,这一点诸位要记住,不是神明。我们见到这个形像就晓得有体有用,体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行就是自己的智慧福德。这是一般供养佛像一定要懂得。如果你把佛像当作神明去看待,那你就错了。

  底下我们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天王殿」。这是我们进入正规的佛教建筑,第一个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的四天王,当中供养弥勒菩萨,它代表什么意思?这是你进入这个佛道场的第一个建筑物,换句话说,这是第一堂课。第一堂课教给你,你一进门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造的像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时代,跟岳飞同时代。现在弥勒菩萨的像大家很熟悉,肚皮很大,笑眯眯的。你第一个看到他,这就是教给你,你要想入佛门,你要想学佛,学佛第一个条件是笑面迎人,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你见到人板著面孔,佛不欢迎你入门。入门要有条件的,做佛的学生要有基本的条件,一定要笑面迎人,一定要肚量广大,要能包容。如果你的心量很小,你不能学佛,没有办法学佛,佛再慈悲也没有办法帮助你。为什么?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那个小心量怎么能学佛?这就告诉你,你想学佛先要把心量展开,笑脸迎人,欢迎你入门来。入门来你就看到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怎样能把你的国家保持?保国就保家,家跟国是一不是二。负责尽分,也就是教你,你在这个社会上,你有你的身分,你有你应尽的义务,必须要做到,这是中国儒家讲的五伦十义。你做父亲,父亲要慈;你做儿女,儿女一定要孝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要把你自己的责任尽到。你在社会上有你的职务,在你的职务上要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所以第一个是教你这桩事情,东方持国天王。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也是表法的,你看这个乐器,弦松了就不响了,紧了就断掉了,一定要调得适中,这就是告诉你,对人对事对物要行中道。佛家讲中道,儒家讲中庸,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到,一切事情教你做到恰好,这就好了,教你做到适中,东方天王教我们这样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这么做法,要有这样的心态。南方是增长天王,他代表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天天要求进步,不是说我的工作做好了,到此就为止了,不行。要有进步,要求进步,日新又新。

  西方天王是「广目」,北方天王叫「多闻」,这两位天王,你看他的名字就能晓得,我们怎样达到前面两个目标,一定要懂得广学多闻,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吸取古人的经验、学问,行万里路是吸收现代人的智慧、技能。行万里路就是现代人讲的观光考察。我们能舍人之短,取人之长,自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天王殿里面这五尊塑雕是教我们这个东西。你一看,懂得这个意思,马上就明了,你的疑惑就解决了,知道怎么对人,怎么做事,你就全都晓得了。所以佛法懂得的,不要说一句话,从这些艺术品里你听听看看就明白了,佛法至高至广的道理都在其中,所以它的教学方法美到了极处,的确是现在人所讲,充满了真善美慧。可惜现代人不知道这个意思,把它看作迷信,把它看作神明,这是希望我们同修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把它发扬光大。

  底下一段讲「果德殊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当然有成就,成就是果。第一个讲「德用」,你所得到的是大慈大悲,决定会生起大慈悲心。大慈,你一定主动的去利乐有情;大悲心,你决定肯教化众生,这是一个自自然然推动的力量,不是为名利,是慈悲心在推动。显著的,我们从事相上来说,显密诸宗,显教、密教,各宗各派,成果殊胜。过去我们在典藉里面看到,净宗往生代不乏人,特别是净土宗,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距离我们很近的地方,有站著往生,有坐著往生,有预知时至。甚至於还有人预知他什么时辰走,不是讲哪一月、哪一天佛来接我,是讲佛几点钟来接我,到时候果然没错,佛来接他去了,果报非常殊胜。至於现前的果报,如果真正如法修行的人,确实如经所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是我初学佛的时候,还没有接触佛这么多的经典,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说「这个太难得了」。他又告诉我,「如果你求,求不到,你有求不应,那什么回事情?你有业障。你要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了」。业障是什么?妄想执著,说得更粗俗一点,贪瞋痴慢疑。你能够把贪瞋痴慢疑断掉了,决定是有求必应,一点都不假,真是事事称心如意。

  末后,「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经权互用,利物济生,一切妄情迷执,非达佛旨者也」。这几句话是欧阳竟无早年在他一篇讲演当中所说的,我们读了之后,有这么多年的修学,肯定他这个话说得正确,一点错误都没有。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认识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净宗科学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