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P5

  ..續本文上一頁自性的教育,恢複本能的教育。《地藏經》上就是給我們宣說這個法門,告訴我們自己的心性裏面具足大圓滿。我相信許多同修念過《地藏經》,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你念《地藏經》好像念神話小說一樣。

  佛的經典,從表面上看可以分爲兩大類,一種講事的,《地藏經》講事、《阿彌陀經》也講事,所以你看起來像看小說一樣,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但是這一種經最難講,事裏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這些事情誰相信?反而這一種經典難講。另外一種講理的,像《金剛經》講理、《心經》講理,講理的我們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裏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實說出來,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變成空理。這是我們研究、講解佛法的經論,不能不知道的。講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講理的地方,你要曉得這個理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地藏經》一開端,還沒有講到經文的時候,他先有放光現瑞,放「大光明雲」,這個就是表示全經教義的一種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這個智慧在哪裏?在我們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經典裏面,佛常常用一個「雲」作比喻,比喻這一個事實真相。雲,你說它有,還是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看到天空雲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它有!現在我們坐上飛機,飛到那上面有沒有?沒有了。所以,佛用「雲」這個字代表這一樁事情,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非有非無,這才是事實真相。你說它一定有,錯了,你看錯了。你說它一定沒有,你也看錯了。都叫迷!

  我們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有,這叫坐實,我們看錯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非有非無,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說它這個是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說沒有,這個形相明明存在。你說它有,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一句話很不好懂。現代西方科學家懂,他們在現在非常進步的物理學裏發現,所有的物質,就像佛法裏面講的是因緣湊合的一個現象。緣湊合了,這個形相存在了。緣離開了,這個形相沒有了。科學家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佛給我們講「非有非無」這個說法,我們就能夠體會、就能夠懂得。

  譬如這個毛巾,我們看到這個有,一面是有。佛給我們講它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爲什麼?它是緣湊合的。我們抓住這個線頭,一拉開的時候,拉遠了,它是一條線,線組合在這裏成一個毛巾。所以你把它拆開成一條線,巾的相沒有了。其實不拆的時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條線,哪來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現在物理學分得很細,把一切物質分爲分子、分爲原子、分爲電子、分爲粒子,他從那裏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從整個大的形相上看,一切法非無。佛爲了要把這個相說清楚、說明白,用「雲」來作比喻,代表一切萬法非有非無,才是事實真相。

  因此佛教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在《金剛經》上講了一個大原則、總原則叫「無住生心」。「無住」是什麼?你不要認真、不要執著,都是假的。你認真執著,你錯了!所以教你「無住」,你這個心多自在!「無住」,簡單的講,我們心要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挂、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多快樂!你的心多清淨。這是「無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個心,幫助一切衆生。我們生活在世間,不要爲自己,爲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活在世間爲誰?爲一切衆生。你說爲我的家庭、爲我的宗族、爲我的鄉裏、爲我的國家,那個範圍都太小了。你一個國家好,鄰近的國家不好,你也過不了好日子。我的國家好,希望每一個國家都好,天下才能太平,大家才能夠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遠,佛教我們生這個心。

  「生心」是從現相上說,相有好醜、有善惡,在佛法裏面講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下面則有六道。六道的相從哪裏來的?你的心裏面變現出來的。誰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的,這是佛在大乘經常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心想關系太大。

  佛在《華嚴經》上講宇宙人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決定是有,相決定不會消滅,這個要知道。相不會消滅的,但是相會變。不會滅是真的,但它是會變。爲什麼會變?因爲你有念頭就會變,想什麼變什麼,你想佛就變佛,想菩薩就變菩薩。

  今天世界變成這種動亂,原因在哪裏?因爲大家想的是貪瞋癡,都想貪、都想瞋恨、都想愚癡,這個世界就動亂了,不堪設想了。一切法從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我們不要生輪回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麼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將來就成阿彌陀佛。成別的佛不好嗎?別的佛比不上阿彌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爲什麼阿彌陀佛比較特殊?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第一」,經上稱贊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作阿彌陀佛,不作別的佛。作別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將來要是見到釋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彌陀佛,你會怨他,「釋迦牟尼佛,你爲什麼不教我念阿彌陀佛?你教我念別的佛,你不夠意思,你對不起我」,確實是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裏面看到的。《阿彌陀經》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是佛當中的究竟、是佛當中的大圓滿,你看這個多有意思。

  我知道一切法裏第一殊勝的,我不告訴你,告訴你第二第叁的,我對不起你。雖然現在你不曉得,總有一天你會明了的,總有一天會見面的,那個見面就難爲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門告訴你,你不接受,到後來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沒有話說。「唉!當初沒有聽你的,走了這麼多冤枉路,我很慚愧」。不是我對不起你,是你自己猶豫懷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錯了。

  佛菩薩對於一切衆生大慈大悲。「慈悲」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諸佛菩薩對於一切衆生的關懷、愛護超過父母,超過親人。他給我們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給你第二等的,再給你第叁等的。諸佛菩薩接引衆生、教化衆生,他的態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地藏經》上只用了十句話來表示,也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爲十大類,便於教學。每一類裏面實在講都是無量無邊,像你們現在所讀的《無量壽經》,經題一開端,「佛說大乘無量壽」,那個「壽」是無量裏面的一種,作爲代表。你不要看到無量壽,以爲只有壽命無量,其他都沒有了,不是的,樣樣都無量。樣樣無量說不清楚,用一個壽命來作代表很有意義,在所有一切無量裏面,壽命是第一。譬如,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技術、無量的能力、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房地産,你沒有壽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無量裏要以壽命爲第一。你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壽命在一切無量裏面叫第一,排順序排在第一。經上用無量壽來作代表,絕對不是這一種,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這個就是十大類,樣樣都是無量。

  第一個是大圓滿總說,後面九種是別說。在第一句是「大圓滿」,大圓滿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就像禅宗,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明他的心得。他只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想到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裏一切具足,一樣都不欠缺!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大圓滿的意思。另外九條是別說,都是屬於綱領。

  其次是慈悲。這個十句都叫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裏本來具足的,這個不是學來的,是天生的。中國古代孟子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一個小孩遇到危險地方,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一定會伸手把他拉過來。爲什麼?恻隱之心是天性,本性裏本來具足的。

  我們今天對於一切衆生,這種慈悲心爲什麼沒有了?因爲起了個妄想,裏面産生了利害得失。一個念頭起來,於自己有沒有利?有利才幹,沒有利就不幹。他起了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們斷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恢複自性。我們本來對於一切衆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護,一樣的關懷。諸位冷靜想一想,你說這種人生多美!我們理想當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給我們確實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們的性德,我們本來具足的;現在這叁個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雲」,我們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我們的智跟能都失掉了。這個失,剛才講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雖有,你不會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開悟之後,作用就現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雲」,智慧跟般若,有時候是一個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兩個都提出來,那就不是一個意思。般若講的是根本智,智慧講的是後得智。根本智跟後得智這是佛學的名詞,用現在的話說,一個是智慧之體(本體),一個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體我們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們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兩個名詞合起來說,就是有體有用的意思。般若之體是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一棵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體,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葉花果。

  現代人極端的聰明,昨天跟…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科學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