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错,真的是迷信。信佛了、皈依了、也受戒了,佛是什么?不晓得。菩萨是什么?也没搞清楚。这样糊里糊涂就学了,这不是迷信是什么?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佛教是什么,知道佛教里学的是什么。
佛法所求的我们明白了,求智慧。诸位要记住,求智慧,在禅宗里面讲求「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求「一心不乱」。净土宗很特别,不但求一心不乱,而且求生净土,它的确是双求。不像其他的宗派,其他宗派是单一的专求,净土是双求,求一心不乱,还要求往生净土。这个目标在我们一生当中决定得到,诸位如果把《无量寿经》念熟、念懂了,你就丝毫不怀疑。
经本一开端把我们修学的目标就显示出来了。「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我们所求的,这是修净土人所求的。你看看经题上的「无量寿」,我们求的是无量寿;换句话说,健康长寿。「庄严」就是自在美满,那才是庄严。用什么方法求?有求的方法,经题后半段所讲的「清净、平等、觉」,那是方法。由此可知,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这三个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了,三个同时都得到了。整个的佛法,都不外乎这一个原理原则。
禅宗在三个里面单单求觉,像这个讲堂可以从三个门进来,它从「觉门」进来。禅宗从觉门,他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入门了。禅宗以外叫教下,教下是从解门里面来入的,「大开圆解」,也就是「正门」,正知正见,从这个里面进来的。我们净土宗是修清净心,从「净门」入。心清净了,当然平等,当然觉悟。觉悟了的心,当然清净,当然平等。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方法、门径不一样,到最后的归宿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见性。不过禅宗里面说的这个名词,其他宗派不是这个说法。我们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的「大开圆解」,密宗里面讲的「三密相印」。诸位要晓得,虽然名词不一样,指同一桩事情、同一个境界。
因此任何一个法门,我们不能批评,不能说它不好;说它不好,那就是谤佛谤法。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哪个路子都能成就,你怎么能说它不好?只有在许许多多方法里面,我们自己应当如何来选择?选择的条件,第一要适合我们的程度。如果它要求的程度太高了,我们没有办法修学,学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成功。要适合自己的程度,要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学起来才方便;还要适合现代的时代背景,因为我们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群。所以必须衡量这些条件,我适不适合学这个法门。
一般而言,像前面所讲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要破我见、破我执才能得力。否则的话,就是常讲的功夫用不上力。我想这是许多同修都有的这个体验,学了多少年,还是个这样子,甚至愈学愈苦。不学佛的时候还好,学佛的时候愈学愈苦,这都是不得法。这个法门自己不适合,就正如你到学校念书的时候选择科系一样。你的根基、你的程度不适合这个科系,你选错了科系,你学习困难,而且很难成就。选对了,那就容易了,成就也就快速。
我们选择法门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不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根器,也可以试验试验,禅、教、密、律统统试验试验。我自己修学就是这个例子,许多大乘经读了之后,想想自己不行,妄想、分别、执著去不掉。我也非常想去,就是去不掉,最后才想到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去不掉也行,这个法门很适合我,我是这样选择的。别的我想想都不行,那些经我都会讲,我讲得都比别人好听,我做不到。所以禅、教、密、律我都曾经涉猎过,想一想没有法子,回过头来死心蹋地念阿弥陀佛,专讲净土的经典。这是我这几十年当中的体验。
可是最近又讲些别的经典,这是什么原因?这是逼著没有法子,无可奈何。因为这些大乘经没人讲,现在讲经的人愈来愈少,这是一个很悲哀的现象,所以抽出一点时间讲这些经,做成录音带,帮助对这些典籍有兴趣的人,留供给他们做参考,原因在此地。如果有人讲,我绝对不会讲,这是被逼著没有法子。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我们这个讲题有五天,明天见。
(第二集)
1996/1/7 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17-13-02
诸位同修:昨天我们介绍过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教育,这是我们学佛必须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明了佛法教学的目标之后,我们对於佛教的经典,看法就不一样了。佛教的经典,可以说是在这个世间分量最大的丛书,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学说,包括宗教在内,典籍之丰富,没有超过佛教的。
佛教这么多的经典,它里面到底说的是些什么?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很多,读经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讲经的人也很多。我曾经遇到一位讲经的在家居士,讲得也很有名气,经常在许多大学学府里面讲解佛经。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问他,我说:「你现在所讲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经论,整个《大藏经》究竟讲的是什么?你用一句话回答我。」他听了之后,也想了很久,答不出来。他反过来问我,我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说了一个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说:「这个答案,你能不能满意?」如果不知道佛经讲的是什么?我们对於佛的经典就无法理解,展开经本你会胡思乱想,愈想愈远,愈想与我们的生活都不相关了,把它想成玄学去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无论经典的大小、浅深,字字句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然后才晓得欧阳竟无先生为我们说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这个话我们就会同意了,就能够肯定他讲得正确。所以经典字字句句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由此可知,佛法决定不迷信。
我们学佛从哪里入门?这个很重要!从哪里学起?昨天略略的为诸位同修说了一点,诸佛菩萨名号表法的意思,这个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学方法的圆满,在我们佛门讲的善巧方便,用现代的话就是高度的艺术境界。几千年佛教教学,就已经走向艺术化。所有诸佛的名号、塑像,我们的造的诸佛像,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凡是菩萨名号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怎样的修学,才能够使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出来,而在生活里面得到受用。这样看来,佛教育确确实实超过世间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们自己都有亲身的这个经历、感受,我们曾经念过小学、中学、大学,学了许许多多的科目,毕业出来之后,有几样东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学的这些东西用不上,诸位想想,我们浪费多少时间,糟蹋多少精力,所学非所用!这种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决定不浪费我们一分钟的时间、一秒钟的时间,让我们所学在生活上马上就用得上,这才是好教育,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法就能达到这个标准。
在中国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法,我们以四大菩萨作代表,代表我们修学的次第,代表我们修学的境界。这四位菩萨虽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里有圆融,这样才真正叫圆满。次第里没有圆融,圆融里面没有次第,这也不是最完备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里有圆融,圆融就是没有次第,没有次第里又有次第,像我们上这个高楼一样,高楼有楼梯,楼梯是次第,除楼梯之外有电梯,电梯就没有次第,同时具足,这个才圆满,我们才安心!这个用来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这个样子。
从次第上说,第一个是地藏菩萨,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地藏菩萨下手。此地的净宗学会,最近买了一个会所,有了地。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没有土地、没有场所,你什么也办不成。自己一个人,也要有个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块地方能够落脚,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萨他所代表的这个「地」是心地,「藏」是宝藏。我们知道,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大地,我们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地的物产,所以大地含藏无尽的宝藏,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教我们修学,首先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有无尽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里面所含藏的,这是自己心性里本来具足的。
虽然自性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丧失掉了,变成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而佛给我们说,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个能力丧失了。虽然丧失,佛给我们说并不是真的失掉了,怎么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觉悟了,这个智慧德能就又现前、又恢复了。迷了,迷的样子是什么?我们先不要探讨迷的理论,为什么迷的?那个讲起来就很深了。迷的样子是什么?妄想是迷、分别是迷、执著是迷。我们现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打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的样子。
觉的样子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就是觉的样子。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我们人人都有个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有妄念的这个心叫妄心。那个心是真心,真心里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离念的。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恢复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学第一个目标,是把我们心地的宝藏开发出来。
佛法不是向外求,这个大家千万要记住,佛法向自性当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学称为「内明」。印度在古时候,把这个学科也分类,不像现在分得这么细,它分得简单,分为五大科。而佛学、哲学这一类分为内明,这是向内心里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启发…
《认识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