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P4

  ..續本文上一頁錯,真的是迷信。信佛了、皈依了、也受戒了,佛是什麼?不曉得。菩薩是什麼?也沒搞清楚。這樣糊裏糊塗就學了,這不是迷信是什麼?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佛教是什麼,知道佛教裏學的是什麼。

  佛法所求的我們明白了,求智慧。諸位要記住,求智慧,在禅宗裏面講求「明心見性」,淨土裏面講求「一心不亂」。淨土宗很特別,不但求一心不亂,而且求生淨土,它的確是雙求。不像其他的宗派,其他宗派是單一的專求,淨土是雙求,求一心不亂,還要求往生淨土。這個目標在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得到,諸位如果把《無量壽經》念熟、念懂了,你就絲毫不懷疑。

  經本一開端把我們修學的目標就顯示出來了。「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我們所求的,這是修淨土人所求的。你看看經題上的「無量壽」,我們求的是無量壽;換句話說,健康長壽。「莊嚴」就是自在美滿,那才是莊嚴。用什麼方法求?有求的方法,經題後半段所講的「清淨、平等、覺」,那是方法。由此可知,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叁個是「一而叁,叁而一」,一個得到了,叁個同時都得到了。整個的佛法,都不外乎這一個原理原則。

  禅宗在叁個裏面單單求覺,像這個講堂可以從叁個門進來,它從「覺門」進來。禅宗從覺門,他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入門了。禅宗以外叫教下,教下是從解門裏面來入的,「大開圓解」,也就是「正門」,正知正見,從這個裏面進來的。我們淨土宗是修清淨心,從「淨門」入。心清淨了,當然平等,當然覺悟。覺悟了的心,當然清淨,當然平等。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方法、門徑不一樣,到最後的歸宿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見性。不過禅宗裏面說的這個名詞,其他宗派不是這個說法。我們淨土宗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家的「明心見性」,教下裏面講的「大開圓解」,密宗裏面講的「叁密相印」。諸位要曉得,雖然名詞不一樣,指同一樁事情、同一個境界。

  因此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不能批評,不能說它不好;說它不好,那就是謗佛謗法。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哪個路子都能成就,你怎麼能說它不好?只有在許許多多方法裏面,我們自己應當如何來選擇?選擇的條件,第一要適合我們的程度。如果它要求的程度太高了,我們沒有辦法修學,學起來很困難,不容易成功。要適合自己的程度,要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學起來才方便;還要適合現代的時代背景,因爲我們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群。所以必須衡量這些條件,我適不適合學這個法門。

  一般而言,像前面所講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種方法,都必須要破我見、破我執才能得力。否則的話,就是常講的功夫用不上力。我想這是許多同修都有的這個體驗,學了多少年,還是個這樣子,甚至愈學愈苦。不學佛的時候還好,學佛的時候愈學愈苦,這都是不得法。這個法門自己不適合,就正如你到學校念書的時候選擇科系一樣。你的根基、你的程度不適合這個科系,你選錯了科系,你學習困難,而且很難成就。選對了,那就容易了,成就也就快速。

  我們選擇法門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不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也可以試驗試驗,禅、教、密、律統統試驗試驗。我自己修學就是這個例子,許多大乘經讀了之後,想想自己不行,妄想、分別、執著去不掉。我也非常想去,就是去不掉,最後才想到念佛可以帶業往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去不掉也行,這個法門很適合我,我是這樣選擇的。別的我想想都不行,那些經我都會講,我講得都比別人好聽,我做不到。所以禅、教、密、律我都曾經涉獵過,想一想沒有法子,回過頭來死心蹋地念阿彌陀佛,專講淨土的經典。這是我這幾十年當中的體驗。

  可是最近又講些別的經典,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逼著沒有法子,無可奈何。因爲這些大乘經沒人講,現在講經的人愈來愈少,這是一個很悲哀的現象,所以抽出一點時間講這些經,做成錄音帶,幫助對這些典籍有興趣的人,留供給他們做參考,原因在此地。如果有人講,我絕對不會講,這是被逼著沒有法子。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我們這個講題有五天,明天見。

  

  

  

  

  (第二集)

  1996/1/7 澳洲布裏斯本 檔名:17-13-02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介紹過佛教是佛陀對一切衆生的教育,這是我們學佛必須首先要認識清楚的。明了佛法教學的目標之後,我們對於佛教的經典,看法就不一樣了。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在這個世間分量最大的叢書,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學說,包括宗教在內,典籍之豐富,沒有超過佛教的。

  佛教這麼多的經典,它裏面到底說的是些什麼?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很多,讀經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講經的人也很多。我曾經遇到一位講經的在家居士,講得也很有名氣,經常在許多大學學府裏面講解佛經。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問他,我說:「你現在所講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經論,整個《大藏經》究竟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他聽了之後,也想了很久,答不出來。他反過來問我,我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只說了一個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裏面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說:「這個答案,你能不能滿意?」如果不知道佛經講的是什麼?我們對於佛的經典就無法理解,展開經本你會胡思亂想,愈想愈遠,愈想與我們的生活都不相關了,把它想成玄學去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無論經典的大小、淺深,字字句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然後才曉得歐陽竟無先生爲我們說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這個話我們就會同意了,就能夠肯定他講得正確。所以經典字字句句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由此可知,佛法決定不迷信。

  我們學佛從哪裏入門?這個很重要!從哪裏學起?昨天略略的爲諸位同修說了一點,諸佛菩薩名號表法的意思,這個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學方法的圓滿,在我們佛門講的善巧方便,用現代的話就是高度的藝術境界。幾千年佛教教學,就已經走向藝術化。所有諸佛的名號、塑像,我們的造的諸佛像,都是代表我們的性德,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的。凡是菩薩名號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使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出來,而在生活裏面得到受用。這樣看來,佛教育確確實實超過世間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們自己都有親身的這個經曆、感受,我們曾經念過小學、中學、大學,學了許許多多的科目,畢業出來之後,有幾樣東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學的這些東西用不上,諸位想想,我們浪費多少時間,糟蹋多少精力,所學非所用!這種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決定不浪費我們一分鍾的時間、一秒鍾的時間,讓我們所學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這才是好教育,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法就能達到這個標准。

  在中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法,我們以四大菩薩作代表,代表我們修學的次第,代表我們修學的境界。這四位菩薩雖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裏有圓融,這樣才真正叫圓滿。次第裏沒有圓融,圓融裏面沒有次第,這也不是最完備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裏有圓融,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次第裏又有次第,像我們上這個高樓一樣,高樓有樓梯,樓梯是次第,除樓梯之外有電梯,電梯就沒有次第,同時具足,這個才圓滿,我們才安心!這個用來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這個樣子。

  從次第上說,第一個是地藏菩薩,我們從哪裏下手?從地藏菩薩下手。此地的淨宗學會,最近買了一個會所,有了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土地、沒有場所,你什麼也辦不成。自己一個人,也要有個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塊地方能夠落腳,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薩他所代表的這個「地」是心地,「藏」是寶藏。我們知道,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大地,我們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地的物産,所以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教我們修學,首先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真心本性裏面有無盡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裏面所含藏的,這是自己心性裏本來具足的。

  雖然自性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我們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喪失掉了,變成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而佛給我們說,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個能力喪失了。雖然喪失,佛給我們說並不是真的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覺悟了,這個智慧德能就又現前、又恢複了。迷了,迷的樣子是什麼?我們先不要探討迷的理論,爲什麼迷的?那個講起來就很深了。迷的樣子是什麼?妄想是迷、分別是迷、執著是迷。我們現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的樣子。

  覺的樣子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就是覺的樣子。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離念。我們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裏面沒有妄念。有妄念的這個心叫妄心。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裏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離念的。我們學佛沒有別的,恢複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學第一個目標,是把我們心地的寶藏開發出來。

  佛法不是向外求,這個大家千萬要記住,佛法向自性當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學稱爲「內明」。印度在古時候,把這個學科也分類,不像現在分得這麼細,它分得簡單,分爲五大科。而佛學、哲學這一類分爲內明,這是向內心裏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啓發…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科學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