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位說了,佛不能不承認他覺,覺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認他作正覺。爲什麼?正覺,他是真有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正覺,雖然聰明絕頂,在佛門裏面講,他沒有智慧,他沒有智慧的根本,當然他也就沒有智慧的枝葉花果,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現的,我們佛法裏面講「世智辯聰」。他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本性裏面的真實智慧,他不是的,他沒有見性,差別在這個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經》裏面說得好,如果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裏。中國古大德把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所講的分爲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佛在定中講的,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定中說的。我們一般人看不見,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在那裏講經。所以現在泰國的小乘、斯裏蘭卡的小乘,不承認大乘佛法,所謂「大乘非佛說」。他們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講過大乘佛法,特別是《華嚴經》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講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說的,二七是十四天。參加這個法會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去聽經,別人沒法子!你說那個人作夢,我們有沒有能力進入他的夢中境界去?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參加不了他的法會。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參與華嚴法會。這是佛說的第一部大經,裏面內容所講的是佛所親證的真實圓滿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圓圓滿滿的全部說出來了,這是《華嚴經》。
《華嚴經》說完,釋迦牟尼佛清楚世間人不能參與,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聽也聽不到。這才從定中起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講《阿含》。《阿含》是小乘經,從基本的東西講起,就像現在辦學校,先辦小學。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明了《華嚴》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真實美妙的人生,他教我們了解這個。可是我們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養,辦小學,《阿含》十二年。然後再辦《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學,《方等》八年。《方等》以後,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學,這個時間最長,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是八年,總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諸位想一想,《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當中一半的時間講般若,這就明了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經》裏面,這二十二年我們把它總結起來、總歸納起來,般若講的是什麼?「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大般若光明雲」,無知!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雲」。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心要像鏡子一樣,心要像水一樣。
你看我們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們家裏有個佛堂,在現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燒香,房子很低,屋裏面汙染,別人聞到也很難過,可以不燒香,也可以不點燈,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麼意思?「大般若光明雲」,表這個意思。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幹淨。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樣的平等,不起波浪。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薩喝的。你說我供一杯淨水敬佛菩薩,那就錯了,不是的;是給我們自己看的。我們看到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幹淨、要像水一樣平等,它代表這個意思。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他教學的藝術。不必用言語,不必用文字,讓你看到這個能夠會心,體會在心。關於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後面我們還會再給大家報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裏求?先求無知。中國古時候跟佛法的教學,許許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謀而合,足見中國古聖先賢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他們教學的理論方法許多地方是相同的,這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雖然沒見過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不像現在的學校,現在這個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聖賢。古時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聖賢。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樣。
諸位要是讀《禮記》,你看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上學就跟老師,不跟父母了。在那個時代,大概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現在我們用西洋的曆法,星期天放假。中國古時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過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時學生要跟老師。老師教什麼?教生活教育。教學生灑掃應對,教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樣奉侍父母,怎麼樣跟兄弟姊妹相處,所以它是屬於生活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他,他懂孝悌。
在學術上面,教他什麼?就是教他無知,教他讀書。讀書是只教他讀誦,不講解意思。像《四書》、《五經》這一類的書,老師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還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爲什麼背的遍數這麼多?你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是第一個意思。這裏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沒事叫他做,他也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麻煩、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沒有了。所以老師用這種方法,叫你背書,背書就不打妄想了。用這個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讓他心得到清淨,這個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無知。
用這種方法來培養他,從七歲大概到十二歲,這是古時候的教育。所有要讀的書,他統統都背過。什麼意思,不懂!他沒有妄想。古時候的教育,小學到大學,當中沒有中學。十叁歲就可以讀太學了,從前叫太學,沒有中學、大學的名詞。太學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大學。到那個學校念書,就是求智慧,求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你看前面這一段教育是教你無知,後面那個教育,無所不知!上太學,太學裏面的老師講解,你從前所念過的那些書,現在由老師給你講解,同學們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做這工作。所以古人讀書樂,快樂!到太學念書的時候,不要拿書本。不像現在念書,書包裏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憐,好沈重的負擔。
古時候讀太學不要書本,學生從小個個都背過的,講起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每一個人都知道、都清楚,他還要書本幹什麼!所以你說那種研究討論多快樂,引經據典,隨便提到哪裏,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參考資料,找半天還找不到!那個時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說到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們中國人有科學的頭腦。無論是抄寫、無論是刻版來印書,中國的書籍沒有標點符號,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它是標准的。無論哪一家,你抄書也好,你印書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所以,第幾頁、第幾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國統一都一樣。不像現在印的書,一行多少字,一頁多少行,沒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個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麼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從前是統一的。所以中國古書、線裝書,行路是統一的,只要是線裝書,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樣,這是科學的頭腦。
所以太學裏面老師教書,不一定是在教室裏,多半是遊山玩水。一個老師,大概十幾個學生,學生伺候老師,「有事弟子服其勞」,准備些酒菜,有小車,推著老師遊山玩水,走到哪裏講到哪裏,去旅行;玩了叁個月、四個月回來,這個課程上完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它那個旅遊不一定是玩,裏面有觀光考察。講到哪些地方,實地帶你去看,真的是長學問、長智慧!我們在古書裏頭,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羨慕,確確實實這是現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樂!成就你的無所不知。
所以在太學裏面讀了幾年,參加國家的考試,那個時候高等考試,最高的是國家的考試,考取了叫進士,進士是學位,這是國家的高考,及格的時候,這個學位稱進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舉人的學位,舉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現在省教育廳主持的考試,考取的時候稱爲舉人。國家主辦的考試,考取了稱爲進士。那個時候叫功名,我們現在叫及格。考試及格了,政府就可以分發你到地方政府去做縣市長,所以我們在古籍裏面所看到的,有很多不滿二十歲,他考取了,他也當個縣市長,也辦得有聲有色。
現在未滿二十歲是小孩。那個時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還管司法。在一個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審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與後得智,不要看他年輕,他確實有智慧、有能力。這是中國古時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無論在家出家學佛,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五年跟一個老師,專門接受一個老師的教導叫五年學戒。你五年跟一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一個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諸位說了,清淨心。
跟一個老師心容易清淨,兩個老師兩個說法,聽了之後你會懷疑,到底哪個講得對。叁個老師叁個講法,你的老師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煩了。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求學跟一個老師,決定不能同時跟兩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子,老師對於學生要負絕對的責任,學生學不成功是老師教學的失敗,這是決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師對於學生要負完全責任。可是學生對老師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學生不聽話,再好的老師,沒有法子教。所以學生一定要聽話,老師要負他一生成敗的責任。
不像現在的老師,現在的老師對學生不負責任的。實在講是負不了責任,你認真教的時候,學生要打老師,這還得了!你要懲罰學生,家長去按鈴告狀,這麻煩大了。所以現在作老師很苦,不能教學生。我也當了不少年的老師,深深了解這個環境,沒有法子教導。如果我們把古今過去這些教學稍稍明了,我們對…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