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位说了,佛不能不承认他觉,觉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认他作正觉。为什么?正觉,他是真有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正觉,虽然聪明绝顶,在佛门里面讲,他没有智慧,他没有智慧的根本,当然他也就没有智慧的枝叶花果,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现的,我们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他是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本性里面的真实智慧,他不是的,他没有见性,差别在这个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经》里面说得好,如果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里。中国古大德把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所讲的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佛讲《华严经》。《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讲的,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说的。我们一般人看不见,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谁知道他在那里讲经。所以现在泰国的小乘、斯里兰卡的小乘,不承认大乘佛法,所谓「大乘非佛说」。他们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讲过大乘佛法,特别是《华严经》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讲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说的,二七是十四天。参加这个法会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去听经,别人没法子!你说那个人作梦,我们有没有能力进入他的梦中境界去?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参加不了他的法会。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参与华严法会。这是佛说的第一部大经,里面内容所讲的是佛所亲证的真实圆满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圆圆满满的全部说出来了,这是《华严经》。
《华严经》说完,释迦牟尼佛清楚世间人不能参与,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听也听不到。这才从定中起来,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讲《阿含》。《阿含》是小乘经,从基本的东西讲起,就像现在办学校,先办小学。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明了《华严》的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真实美妙的人生,他教我们了解这个。可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养,办小学,《阿含》十二年。然后再办《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学,《方等》八年。《方等》以后,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学,这个时间最长,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是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诸位想一想,《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当中一半的时间讲般若,这就明了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经》里面,这二十二年我们把它总结起来、总归纳起来,般若讲的是什么?「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大般若光明云」,无知!无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云」。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心要像镜子一样,心要像水一样。
你看我们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们家里有个佛堂,在现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烧香,房子很低,屋里面污染,别人闻到也很难过,可以不烧香,也可以不点灯,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么意思?「大般若光明云」,表这个意思。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样的平等,不起波浪。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萨喝的。你说我供一杯净水敬佛菩萨,那就错了,不是的;是给我们自己看的。我们看到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要像水一样平等,它代表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用这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他教学的艺术。不必用言语,不必用文字,让你看到这个能够会心,体会在心。关於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后面我们还会再给大家报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里求?先求无知。中国古时候跟佛法的教学,许许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谋而合,足见中国古圣先贤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他们教学的理论方法许多地方是相同的,这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虽然没见过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无知。不像现在的学校,现在这个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圣贤。古时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圣贤。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样。
诸位要是读《礼记》,你看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儿童七岁上学。上学就跟老师,不跟父母了。在那个时代,大概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现在我们用西洋的历法,星期天放假。中国古时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过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时学生要跟老师。老师教什么?教生活教育。教学生洒扫应对,教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样奉侍父母,怎么样跟兄弟姊妹相处,所以它是属於生活的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他懂孝悌。
在学术上面,教他什么?就是教他无知,教他读书。读书是只教他读诵,不讲解意思。像《四书》、《五经》这一类的书,老师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还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为什么背的遍数这么多?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是第一个意思。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没事叫他做,他也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麻烦、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没有了。所以老师用这种方法,叫你背书,背书就不打妄想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让他心得到清净,这个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无知。
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从七岁大概到十二岁,这是古时候的教育。所有要读的书,他统统都背过。什么意思,不懂!他没有妄想。古时候的教育,小学到大学,当中没有中学。十三岁就可以读太学了,从前叫太学,没有中学、大学的名词。太学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大学。到那个学校念书,就是求智慧,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你看前面这一段教育是教你无知,后面那个教育,无所不知!上太学,太学里面的老师讲解,你从前所念过的那些书,现在由老师给你讲解,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做这工作。所以古人读书乐,快乐!到太学念书的时候,不要拿书本。不像现在念书,书包里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怜,好沈重的负担。
古时候读太学不要书本,学生从小个个都背过的,讲起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清楚,他还要书本干什么!所以你说那种研究讨论多快乐,引经据典,随便提到哪里,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参考资料,找半天还找不到!那个时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说到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们中国人有科学的头脑。无论是抄写、无论是刻版来印书,中国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它是标准的。无论哪一家,你抄书也好,你印书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所以,第几页、第几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国统一都一样。不像现在印的书,一行多少字,一页多少行,没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个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么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从前是统一的。所以中国古书、线装书,行路是统一的,只要是线装书,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样,这是科学的头脑。
所以太学里面老师教书,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多半是游山玩水。一个老师,大概十几个学生,学生伺候老师,「有事弟子服其劳」,准备些酒菜,有小车,推著老师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去旅行;玩了三个月、四个月回来,这个课程上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那个旅游不一定是玩,里面有观光考察。讲到哪些地方,实地带你去看,真的是长学问、长智慧!我们在古书里头,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羡慕,确确实实这是现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乐!成就你的无所不知。
所以在太学里面读了几年,参加国家的考试,那个时候高等考试,最高的是国家的考试,考取了叫进士,进士是学位,这是国家的高考,及格的时候,这个学位称进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举人的学位,举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现在省教育厅主持的考试,考取的时候称为举人。国家主办的考试,考取了称为进士。那个时候叫功名,我们现在叫及格。考试及格了,政府就可以分发你到地方政府去做县市长,所以我们在古籍里面所看到的,有很多不满二十岁,他考取了,他也当个县市长,也办得有声有色。
现在未满二十岁是小孩。那个时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还管司法。在一个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审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与后得智,不要看他年轻,他确实有智慧、有能力。这是中国古时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现在没有了。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五年跟一个老师,专门接受一个老师的教导叫五年学戒。你五年跟一个老师,你走的是一个路、一个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诸位说了,清净心。
跟一个老师心容易清净,两个老师两个说法,听了之后你会怀疑,到底哪个讲得对。三个老师三个讲法,你的老师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烦了。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求学跟一个老师,决定不能同时跟两个老师,你走的是一个路子,老师对於学生要负绝对的责任,学生学不成功是老师教学的失败,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师对於学生要负完全责任。可是学生对老师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学生不听话,再好的老师,没有法子教。所以学生一定要听话,老师要负他一生成败的责任。
不像现在的老师,现在的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实在讲是负不了责任,你认真教的时候,学生要打老师,这还得了!你要惩罚学生,家长去按铃告状,这麻烦大了。所以现在作老师很苦,不能教学生。我也当了不少年的老师,深深了解这个环境,没有法子教导。如果我们把古今过去这些教学稍稍明了,我们对…
《认识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