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自立論證”則是主張根據正確的理由,首先應當具備有叁個自立性條件的推論式,而後依據該確實的推論式再進行否定真實事物的存在。[39]易言之,“自立論證”之“特征”在于“透過不錯亂的認識,成立共許的立論的主詞,並透過正確的理由叁相來成立順己違他的命題全體”[40]。
(二)佛護“歸謬論證”的觀點
本文第叁節述及:龍樹最常使用的邏輯解析方法,當屬“兩難式 ”(dilemma)、“假言叁段論證”(Hypothetical Syllogism)與“四句否定”(Tetralemma 或稱catuskoti)。然而,兩難與四句否定,在傳統的印度論理學中,不僅不被認許爲推理,而且連表記的方法都沒有,于是想以印度論理學的形式來表記龍樹的“兩難”與“四句否定”有其一定的困難。爲突破這個瓶頸,佛護率先將龍樹的“兩難”與“四句否定”重組爲兩個乃至四個歸謬模式,以利作爲注釋; [41]因此佛護被公認爲“歸謬論證派”始祖。
茲舉例說明佛護如何以“歸謬法”來注釋《中論》的偈頌,如下:
例一、“若我是五陰,我即爲生滅; 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42]
佛護將偈頌中的兩個“選言支”[43]分別以歸謬法注釋,[44]藉以論證實我就是五陰的錯誤,同時實我離五陰也屬不可能; 易言之,就是要在即蘊、離蘊中逐一破除有實我。
例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45]
在這個偈頌中有四個選言支,針對第一個選言支佛護的解釋是:“種種的東西,不從自生。因爲第二次的生是沒有用的,同時這會導致無限續生之過失”[46],由此他再衍生出對其它叁個選言支的類似論證。
叁、清辨“自立論證”的诘問
針對佛護的例二,清辨質疑佛護將龍樹的四句否定分解爲兩個或四個獨立的歸謬式,這將曲解龍樹的本意; 例如,佛護否定事物從自己生起,亦即承認事物是由他生、或共生、或無因生,而這個並非是龍樹的真意。清辨認爲佛護的歸謬式並不是主流傳統印度論理學由正理學派所承認的論理方法,因此才將龍樹的兩難或四句否定方式,改寫爲兩個或四個定言推論式。[47]
據此,清辨以“自立論證”的方法針對第一個選言支作出注釋:“第一義中,諸內入等,無自起義。世所不行以有故。譬如思異部回轉。”[48],本段藏文本《般若燈論》將其譯爲:
在勝義上,諸內處不從自體生起。因爲,現已存在故。這與精神性的不由自生是同樣的。[49]
至于其它叁個選言支,清辨也是一樣采取自立論證的方式加以主張。日本學者江島惠教認爲爲了避免“歸謬論證”因爲不明確限定其論理範圍所導致的困惑,因此清辨采用積極的“自立論證”,用定言推論式以明確範定其論理的余地。[50]
四、月稱對“歸謬論證”的辯護
對于清辨于佛護的例二所提出的诘難:“不從自生”,就會變成“從他生”, 月稱不僅表示不予認同,同時主張:清辨所诘問的“不從自生”,其實是佛護用來作敘述“命題的否定”,因此清辨認爲會變成“從他生”之事,也會隨著第二命題“諸法亦不從他生”而自然被否定。[51]職是之故,不至于出現清辨诘難中的疑慮。
月稱認爲唯有使用歸謬論證指陳對論者的矛盾,方能對顯最高實相; 任何一個自立比量的言詞其實都屬世俗的托言假說,無法契入實相。易言之,勝義超越一切概念及語言,因爲後二者終究停駐在世俗的範疇中。
複次,月稱不能認同:清辨采用正理學派論理學和唯識宗陳那因明學的自立比量方式,用以論證龍樹思想。[52]因此,月稱批判清辨:“對中觀論者而言,行使依自意起的比量是不適當的,那是因爲中觀論者不承認他宗。”[53]。 在《明句論》 中,月稱也作了更進一步的闡述,他主張:清辨由于並未意識到中觀派與一般人的認識方法不盡相同,因此才采用自立比量的方法。事實上,在因明的叁支比量中,有一個基本的大前提就是“立”、“敵”之間必須有共同的認識,但是,中觀家與外道、小乘等對論者,始終並未有過共同的認識,因此如何能立基于自立比量?[54]
以上,研究者闡述“歸謬論證”與“自立論證”之诤,誰是誰非,實難論斷。不過,由于否定式的命題難免陷入語義的吊詭(Paradox)中,這個弱點致使“自立論證”無法自圓其說來論證空義。再者,世俗名言或一般的論理學,當觸及“實相”時,都有其局限性,相對的“歸謬論證”在這一點則占盡優勢。因此,狄雍(J.W. de Jong)說:中觀學者討論超出概念與推論的勝義谛時,常運用否定、矛盾與隱喻叁種方法。[55]其中前二種方法即屬“歸謬論證”。
五、結論
本文羅列出龍樹最主要擅用的叁種邏輯論證方法:兩難、假言叁段論證與四句否定。這些方法,無非一再指出論敵的謬誤,令其舍離一切執見,因此,我們亦可說這些方法都是趣向歸謬的。
龍樹的論證邏輯既然屬“歸謬論證”,則《中論》的“有”與“無”可謂一切法的存在和非存在,但所有的存在皆爲一時之假有,隨著因緣而有所生滅,不存在著固定不變的我、自性等實有。[56]因此,龍樹展現出“唯破不立”的思想,亦即采用“以破爲破”以及“以立爲破”的論證方式,雖說“立破無礙”,然其作用皆不離于“破”;或說“空”之立破無礙,但“空”之本身最終仍須徹底“空”除。[57]因此《中論》藉由邏輯論證展現出多元的摧破方式,使臻于善滅諸戲論,以達空義。
綜而觀之,《中論》的空義,猶如利刃之兩面,一切皆空不可說,因此廣用邏輯論證遮破一切; 但正因爲空義,“一切法得成”,而安立了一切。一切法在《中論》空義的觀照之下,將由方便權說藉助邏輯的論證與解析,走向空義實相的終極轉化。
(責任校對:源正)
--------------------------------------------------------------------------------
[1] 瓜生津隆真<中觀派的空>,許洋主譯,藍吉富主編《中觀與空義》,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第31-32頁。
[2] 理查德魯賓遜(Richard H. Robinson)《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郭忠生譯,臺灣南投:正觀出版社,1996年,第102-106頁。
[3] 穆谛(T.R.V. Murti)《中觀哲學》,郭忠生譯,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第138-139頁。
[4] 釋印順《成佛之道》,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第339頁。
[5] 釋印順《空之探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第2頁、137頁。
[6] 釋宗平《<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華嚴蓮社編著,臺北:華嚴蓮社,2003年,第346頁。
[7] 梶山雄一<空之哲學>,吳汝鈞譯,《世學名著譯叢》第六十二冊《中觀與空義》,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第303頁。
[8] 遊芬芳《中觀學派“空性與絕對”的意義》,《妙林》卷12,2000年,第47頁。
[9] 梶山雄一《中觀思想的曆史與文獻》,李世傑譯,《中觀思想》,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第6頁。
[10] 理查德魯賓遜(Richard H. Robinson)《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郭忠生譯,第22頁。
[11] 同上注,第85頁。
[12] 林建德《龍樹語言策鉻之哲诠解》,《法鼓佛學學報》第2期,臺北:法鼓佛教研修學院,2008年,第72頁。
[13] Frederick J. Streng, Emptiness- astudy in religious meaning, Nashville:Abingdon Press, 1967, p171。
[14] 梶山雄一《印度中觀哲學》,吳汝鈞譯,收錄于《般若文庫》第36冊,臺北:圓明出版社,1993年,第164頁。
[15]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74頁。
[16] 《中論·觀因果品第二十》,《大正藏》第30冊,第27頁中。
[17] 《中論·觀因果品第二十》,《大正藏》第30冊,第27頁上。
[18] 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第366頁。
[19] 《中論·觀叁相品第叁》,《大正藏》第30冊,第11頁下。
[20] 《中論·觀染染品第六》,《大正藏》第30冊,第8頁中。
[21] 《中論·觀作作者品第八》,《大正藏》第30冊,第12頁中。
[22] 《中論·觀有無品第十五》,《大正藏》第30冊,第20頁中。
[23] 《中論·觀法品第十八》,《大正藏》第30冊,第23頁下。
[24] 《中論·觀成壞品第二十一》,《大正藏》第30冊,第28頁上。
[25] 《中論·觀邪見品第二十七》,《大正藏》第30冊,第38頁下。
[26]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46頁。
[27] 《中論·觀本住品第九》,《大正藏》第30冊,第14頁上。
[28] 《中論·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大正藏》第30冊,第30頁中。
[29] 陳學仁《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臺灣中坜: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第340頁。
[30] 《中論·觀去來品第二》,《大正藏》第30冊,第4頁上。
[31] 《中論·觀苦品第十二》,《大正藏》第30冊,第16頁中。
[32] 《中論·觀涅槃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30冊,第35頁下。
[33] 《中論·觀涅槃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30冊,第36頁上。
[34]《中論·觀邪見品第二十七品》,《大正藏》第30冊,第38頁下。
[35] 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論證》,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第84頁。
[36]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第91頁。
[37] 理查德·魯賓遜(Richard H. Robinson)《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郭忠生譯,第107-111頁。
[38]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學概念。意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有相互矛盾的現象。
[39] 梶山雄一《中觀思想的曆史與文獻》,李世傑譯,《中觀思想》,第40頁。
[40] 曹志成《清辨二谛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41] 梶山雄一《佛教中觀哲學》,吳汝鈞譯,高雄:佛光出版社,1978年,第111-112頁。
[42] 《中論·觀法品第十八》,《大正藏》第30冊,第23頁下。
[43] 選言支:在“選言推理”中,當涉及多個可能情況的推理時,這些不同情況就被分別稱作“選言支”。
[44] 相關注釋詳見梶山雄一《佛教中觀哲學》,吳汝鈞譯,第113頁。
[45]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大正藏》第30冊,第2頁中。
[46] 立川武藏《歸謬論證派——佛護與月稱》,李世傑譯,《中觀思想》,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第171頁。
[47] 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論證》,第88頁。
[48] 《般若燈論釋·觀緣品第一之一》,《大正藏》第30冊,第52頁下。
[49] 江島惠教《自立論講派——清辨之空思想表現》,李世傑譯,《中觀思想》,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第212頁。
[50] 如前注,第212-213頁。
[51] 立川武藏《歸謬論證派─佛護與月稱》,李世傑譯,《中觀思想》,第183-184頁。
[52] 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論證》,第91頁。
[53] 野澤靜證《中觀兩學派的對立及其真理觀》,宏音譯,《中觀與空義》,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第148-149頁。
[54] 同前注,第50-51頁。
[55] 狄雍(J.W.de Jong) 《中觀學派的絕對觀念》,盧瑞珊譯,收輯于霍韬晦譯《歐美佛學研究小史》附錄叁,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83年,第121頁。
[56] 林建德《<中論>有無觀之哲學诠釋》,《玄奘佛學研究》第十期,2008年11月, 第79頁。
[57] 林建德《從漢譯<中論>的對反詞組析探其思維理路》,《臺大佛學研究》第十五期,2008年6月,第80頁。
《《中論》“空”義的主要邏輯解析(聖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