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P15

  ..續本文上一頁性,在常住裏面不能成立暫時常,因此是永恒的常住,這樣就成了永遠是原來的形態,一切身體後後的階段都不可能現前。另一種觀點是承許刹那性,這是最合理的,因爲刹那滅也就是刹那變,想想看,一刹那變出一個新的相,下一刹那又變出一個新的相,每次變一點點,經過萬億個刹那的微變,累加起來就會出現顯著的變異。按這樣看,無論在身體上出現多少種的階段、出現多長或多短的階段,乃至生生世世的身體轉換,都可以解釋得通,因爲刹那滅就是更新不斷地更新,累加起小的變異,就會出現巨變。

  (以上講了由微變漸積到巨變的真理。)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還沒有抉擇到位。很多人認爲變異的累加就是把一點點變化加起來,就像在一個器物上不斷鑲上珠寶一樣,在原有的基礎上一點點加上去,加多了,就成了一個大東西。(這是一種常執,把原有的那個基礎看成不變)

  事實上,變異的累加是指變了一點又變一點,越變差距越大,不是加了又加,那就成了在常法上加東西,這種觀點我們上面已經破了。打個比方,這就像連續拍了很多張身體的照片,把照片排開來,每兩張都是全然不同的他體法。雖然相鄰兩張的相片差別很小,但是因爲每換一張都有微變,積累到第一萬張時,就和第一張有很大的差異。

  有人質疑:你說前後的刹那是全然不同的他體法,而全然不同就是毫無相同,是百分之百的變,既然是全變,怎麼會有變得小和變得大的差別呢?

  答:在百分之百的變當中仍有變得大、變得小的差別,比如電影膠片,隔得近的兩張是他體法全然不同,但很相似,這是變得小;隔得遠的兩張也是他體法,全然不同,但是相差遠,這是變得大。

  總之,身體是緣起生的刹那法,前後刹那的顯現完全是他體的,身體就像銀幕上顯現的一幕幕影像,決定是以這種方式成立的。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才知道爲什麼佛法把身體比喻爲夢幻泡影。

  旁述身心關系

  在抉擇身無常時,論中說:“隨著由宿業傳來的染淨之心同類地轉變”。這句話非常深細,不咬嚼一番,是難以深入透徹的。

  以下逐步觀察:

  第一、身體狀況有變異故,身體是刹那無常,即身體只是一個個他體的刹那,由此就知道是在前一刹那的身體徹底滅了之後,出現後一刹那全新的身體。

  第二、觀察後一刹那的身體相狀是如何顯現的?如果單單是由前一刹那的身體爲因而産生的,爲什麼後一刹那只顯現那種特定的相狀而不是其它?換句話說,身體的表現有無數種可能性,血壓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升高和降低還有很多量級,依此類推,心跳有加速和減速,呼吸有急促和緩慢,氣血有通暢和阻塞,肌肉有緊張和放松,皮膚有光滑和粗糙……諸如此類,可以劃分出林林總總、千差萬別的相狀。如果單單是由前刹那的身體産生後刹那的身體,那就無法解釋爲什麼它只變現特定的相狀而不是其它?比如,爲什麼下一刹那的脈搏跳動是一分鍾八十次,而不是一分鍾七十五次或九十次?

  所以,産生下刹那身體的因素,除了前刹那的身體之外,還有前刹那的心態。用因、緣、果來配,前刹那的身是因,心態是緣,後刹那的身是果,因決定了果的總體,緣決定了果的差別,就像種子和水、土、陽光等和合産生果實,種子爲因,決定果的總體,水、土、陽光等爲緣,決定果的差別,是這樣的關系。

  現在看到身體只是一刹那的顯現,由此才可能隨著心態而相應地轉變,如果身體是常住的法,則永遠不可變動,任憑我們起心動念,也不能對它構成任何影響,這和現量是相違的。相反,身體只是刹那法,和心態和合起來就可顯現下一刹那新的身體。上次我們舉例講了瓶和鐵錘和合生起碎片是因緣生果的現象,這裏,身心和合産生下一刹那的身體也是因緣生果的現象,而且應該認識到,在後刹那的身體生起時,前刹那的身體已經完全消失,出現的是全新的身體。

  全知說:“身體隨染淨之心同類地轉變”。染淨之心是緣,不清淨的染心和清淨心有很多差別,和這些心態配合,身體會産生同類轉變。“同類轉變”,就是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態,身體就會産生什麼樣的轉變,心態和身體的變異完全是一一對應的。所以“同類轉變”反映了緣起的精確性,沒有絲毫的紊亂和誤差。

  觀察心態和身體轉變的對應關系,應該是生命科學最重要的課題,這個“同類轉變”需要在極其清明的狀態下觀照,體會到不同的心態造成了人體氣血、髒腑哪些具體的變相,按照這條“同類轉變”的原則,分門別類地找出具體的對應關系,這是傳統醫學的精髓。比如中醫巨典《黃帝內經》中說:“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喜怒等是心態,氣上、氣緩等是人體內氣的變相。“怒則氣上,喜則氣緩”等是指身體內氣的運行隨著人的心態而發生同類的轉變,這是無欺緣起律的具體反映。又如《黃帝內經》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驚傷膽。”也是揭示心態如何造成髒腑的同類轉變。像這樣,把心對身體的作用現象准確觀察到位,擴而充之,應該是人類醫學研究最重要的課題。《黃帝內經》開宗明義就說“百病從心生”,這一句是醫學的心要。

  以上所講的身心關系用比喻來說明,身體像一輛車,心是駕駛這輛車的司機,車在運行時,隨著司機把方向盤轉向哪邊,車就相應地轉向哪邊,心就是這樣操縱身體的司機,精確地控製著下一刹那身體的演變。

  第二步觀察:我們當下的染淨心是有一定相狀的,比如染心有貪嗔癡慢,淨心有慈悲喜舍,總歸是無量染淨心態中的一種。這樣的心態從何而來呢?是無因生嗎?如果是無因産生的,應該恒時都生起這種心態,爲什麼沒見到心態固定爲一種相呢?由此可決定當下的心態是緣起生的現象。

  進一步尋找,會發現這是由以往的造作勢力所傳來的,所以論中說“由宿業傳來的染淨之心”。這是說當下的心態,追溯它的起因,都是由前面造作的勢力帶來的。也就是,我們以前內心是按那種方式造作的,這個造作一生起就具有等流的作用,決定了後來遇到同類境界時,會出現同樣的造作方式,按現代語言來說,叫做條件反射。

  舉例說,我們讀小學時,其他同學的學習成績更優秀,在他們被評爲叁好學生上臺領獎時,心裏會難以忍受,這是緣別人的圓滿生起嫉妒心。當時心識是以這種嫉妒的狀態來運作的,而這種造作一出現,就有它的影響力,會造成後後同類的心態。即使在我們成年之後,看到別人的名譽、地位、財富、家庭很圓滿,以過去造作的等流,仍然會心裏難以忍受生起嫉妒心態。

  舉一反叁,我們仔細地反省自己,會發現自己的種種心態都受著過去造作勢力的影響,緣起力絲毫不空耗,造作了、串習了就有勢力,會導致後來同類的心理狀態。我們處處可以看到,我們的心識總在以同類的方式重複過去的反應模式,這在佛法裏,叫做造作等流的作用。

  比如,我們有表現欲,這是受不良觀念影響,由雜染緣起造成的心態。外界告訴我們要顯示自我、張揚個性,自己內心是一團無明,加上媒體的宣揚鼓噪,人就會形成這樣的心態,一到大衆場合,就開始在自己的形象、語言、知識等方面,有意識地顯露自己的長處。心識只要有一次按這樣運轉,以後就會接二連叁地以同類方式現行,一到人群聚會的場合,就想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有想顯示的心態和行爲。

  又比如,聽到一種言論說:不能吃虧,吃虧是傻瓜。如果內心認同了這種觀點,就會對吃虧産生排斥心理。比如讓他多幹,他就不樂意,因爲多幹意味著付出,而這種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報酬,他是堅決不幹的。以這種造作方式的等流作用,每遇到別人要求他多盡一點義務時,他就不願意,如果勉強讓他做,他會産生抵觸情緒,滿心的不情願。這樣逐漸形成了心理定式,遇到類似的情況,都是生起這樣的心態。

  總之,要認識“身”、“心”、“業”叁者的關系,身是隨心而産生同類的轉變,心是由過去的造作傳來的,也就是當下面對境界時生起貪嗔的心、不滿的心、抵抗心、逃避心等等,都是由過去造作的慣性帶來的。

  以上講了“身體隨染淨之心同類地轉變”,“染淨心又是由宿業傳來的”,下面結合具體事例作一些分析。

  身隨心轉

  書上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天,一位女士對醫生說:“我是從山西來北京看眼病,今天特別難受,頭又暈又脹,我得高血壓一年多了,想請您給看看。”經過檢查,血壓爲180/140 mmHg。

  醫生問她:“一年多前,有件什麼事,你認爲不應該那樣做而較勁,心理不平。”

  她回憶說:“因爲單位一刀切,幹部50歲都退下來。當時我認爲不應該讓我退,我剛剛50歲,是財務科長,又是業務尖子、骨幹。開大會時局長多次表揚我工作敬業、業績好,我總認爲我和其它幹部不一樣,我滿打滿算這次領導一定會把我留下來。結果公布時,我和大家一樣都在一刀切的行列裏,對我來說真是一次意外的打擊。我想不通,認爲領導不應該把我當作一般幹部,讓我也退下來。”

  她又請問:“我的血壓這麼高,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醫生說:“一般收縮壓增高是你爲別人不應該做的事而較勁的心情,導致氣血定向運轉,使收縮壓增高,你的這種不平的心情,我們叫做信號,它可以導致你得病。你要把剛說的這件事仔細想開,這件事都過去一年多了,你還想不通,認爲領導不應該讓你退下來,這就是你得高血壓的直接原因。退下來是一刀切,這是改革的需要、形勢的需要,你爲什麼要特殊,你有什麼特殊的條件,你把對這件事的理念轉換過來,再心平氣和的想想。”

  她的觀念一轉變,當時就感覺頭輕松多了。

  醫生進一步對她講了舒張壓高的規律,醫生說:“是對你認爲自己不應該做的事較勁,這個心情使氣血産生定向的生理效應,導致你低壓高。”

  她…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