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P16

  ..續本文上一頁說:“是這樣,我認爲退下來後不應該當家庭婦女,做家務、帶孫女,認爲這樣做沒有人生價值,過去我就看不起家庭婦女。”

  醫生說:“你當家庭婦女也是間接的爲國家做貢獻,兒子、兒媳沒有後顧之憂,能安心工作。”

  經醫生引導,她觀念發生了變化,大約半小時之後,再量血壓,血壓爲130/90 mmHg,恢複了正常。

  她覺得用這個方法治病很神奇,既可以治好病,又使自己對某些事想得開,不但頭輕松了,心裏也舒暢了。以上事例說明了心情和疾病是有密切聯系的。(心平健康學)

  對以上的案例我們首先觀察心態和身體轉變的對應關系。這位女士有兩種心態,一種是認爲領導不應該讓她退下來,她對領導的這種做法心懷不滿。她的心理傾向,我們體會一下,就是她認爲心外有個領導,她對這位領導的做法內心反抗,由“同類轉變”的原則,這股內心反抗的力量必定導致在血管收縮時收縮壓變大。後來她心裏改變了觀點,她認爲這樣安排是應該的,這是形勢的需要,自己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她的觀念一轉變,她的反抗的心態去掉了,變成心裏順從,對這件事一順從,內心的壓力就解除了,所以,頭馬上輕松了,收縮壓也降下來了。

  第二種心態是她認爲自己不應該做家庭婦女,在家帶孩子。這是她對自己的做法心裏不願意。因此在家帶孩子時,她內心並沒有完全放開,如果她完全放得下,做起來內心就是完全輕松、完全自在的狀態,不會出現舒張壓增高的病相。比如,我們在大街上掃地,如果內心完全放下,心裏就不會有壓力,如果認爲自己不應該做,那內心就是收縮的狀態,會造成血壓增高。

  她在醫生的引導下,覺得當家庭婦女很合理、很有意義,這個觀念一得到轉變,她對自己的做法心裏願意了,內心頓時就開放了,所以“舒張壓”也很快減下來了。

  其次觀察“由微變發展到巨變”的道理。比如,當她退下來時,最初生起“領導的安排不合理”的想法時,這是一種反抗的心態,導致收縮的壓力變大。這是一刹那緣起生的現象,就是由前一刹那的血壓爲因,反抗心態爲緣,産生後一刹那更高的血壓。在這之後的一年多中,她一直沒想通,也就一直處在反抗的緊張狀態中,持續下來就形成穩定的病變。

  再看,爲什麼她會産生這樣的心態?這跟她的心識造作方式有關系。她對自己看法高,每當別人對自己評價不夠的時候,她就表現一種不服氣的態度,這是她心識運轉的方式。到這次領導讓她退下來時,她也是以這樣的心態面對,所以這是由過去的造作方式傳來的。

  這是一個例子,從這裏也體會到全知麥彭仁波切金剛句的涵義非常深廣,其實金剛句講的是一條大定理,無數的事實都是這條定理的具體表現。按照這條定理,細心觀察推理,會體會到身隨心變的無欺緣起規律,由此也知道“百病由心生”是一條真理。你是怎樣想的,你是什麼樣的不良心態,就會造成什麼樣的病相。而且,反過來,就懂得怎麼調整觀點,才能調整心態;怎麼調整心態,才能調整身體。當然,這要有很深細的智慧去體會到,真正把自己心態上的錯誤找出來。這個智慧來自對佛法的深入思維。

  再舉例子,比如由內心消化不良造成生理上的消化不良。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心裏對某些事情、別人對自己的某種做法消化不了的時候,吃飯的食欲會減弱,腸胃的消化力會減弱,這就是以心態造成生理同類的轉變。

  照這樣,如果心裏經常對人、對事想不通,久而久之,腸胃長時間處在這種消化功能低下的狀態,重複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固定下來,在腸胃上出現器質性病變。

  這裏關鍵要認識“由微變到巨變”的規律,前一次講過,所謂變化的累加,就是一次變一點,是變了又變,不是加了又加。但是變得久了,串習力強,它的強度、幅度會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就固定成形了。所以器質性病變並不是一下子突然産生的。我們學了細無常,知道沒有“一段不變,突然變化”的情況。所以器質性的病變是由最初第一刹那微小的病變發展來的。

  什麼是微小的病變?注意!這個病變是從心態來的。貪嗔癡一起,就引起身體的變化,這就是微小的病變。貪嗔癡有強弱,程度弱,病變小;程度強,病變大。心生起煩惱,身體就有病變,身體在病態中積累多了、久了,就形成大的病變。所以說,“百病由心生”。

  又比如,有人養成一種偏激的個性,他習慣用自己的主觀價值標准去衡量別人的行爲。常常覺得別人的做法不對,常常會感到失望和生氣。這個心態一直造成他的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心理偏激,身體也出現偏激的狀態,尤其大腦會處在病態當中,久而久之,就成了大病。

  我們看他,在家裏,覺得父母對他照顧不夠,不能滿足他的願望;在學校,認爲學校的製度不合理,老師沒水平;在單位,對同事看不慣,對領導挑毛病;在社會生活中,看很多社會現象,認爲不公平。

  總之,看一切都不順眼、都不合理,不順他的意思,經常怨天尤人,他也經常因此而遭受挫折,常常處在煩惱、頭部緊張、身體緊張的狀態當中。到最後,這個人會頭疼得厲害,有些嚴重的半張臉麻木,甚至全身麻木。

  還有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年輕人,在做小孩子的時候,受家長的溺愛,他想什麼,家長就要滿足他什麼。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心態,就是什麼事都要滿足他才行,不滿足他就生嗔心。到了長大之後,他這種任性的心態,讓他的身體常常發生病態反應。

  比如,在單位裏,領導、同事並不可能處處滿足他的願望,在家裏是以他爲中心,事事要聽他的。但是單位是以領導爲中心,怎麼可能圍著他轉呢?他以習慣性一碰到別人不聽他的就心裏生氣,又不敢對領導發泄,時間長了,就會得氣喘病,就是那股氣發不出來造成氣喘,所以心態准確地造成身體的病相。

  像上面這樣的病,從根本上只有從心上治療,心病還需由心治。我們稍作觀察就會明白,這種病不轉變自己的觀點,不轉變自己的心態,只靠藥物、飲食是治不好的,因爲他時常以這樣的心態反應,所以同類的身體病態就會一直那樣變現,碰到境緣強、反應強時,還會進一步惡化。這個病是由心態製造出來的,心態是由特定的造作方式形成的,造作方式又是由內心的觀點來的,如果病人能在觀點上轉變,不看別人的過失,只看自己的過失,偏激的個性一消除,頭疼的病就會減下來。或者我們認識到“事事以自己爲中心”是一種錯誤的心態,換成“事事以別人爲主”,這樣氣就很順,不會得氣喘病了。

  以上舉例解釋了“隨著由宿業傳來的染淨之心同類地轉變”。上面是從身體的病態上講的,下面從身體的相貌上講。

  相隨心轉

  我們觀察人的相貌是如何隨心態而變化的:比如,人害羞時,臉一下紅了,而且不由自主地低下頭來;受驚嚇時,臉立即變得煞白,眼睛瞪得圓圓的,嘴巴張得大大的;歡喜時,眼睛是有神的,臉上是放光的,全身輕松、散發著活力;憤怒時,滿臉猙獰,眼睛裏透著凶光,身體的皮膚、肌肉繃得緊緊的;突然受挫折陷入絕望時,兩眼失神,面色蒼白,渾身無力,癱軟在地;內心陷入極度憂慮時,一夜之間滿頭都成了白發,顯得極爲蒼老;書上講,有些新兵上前線,聽到槍響,就要拉肚子。就是因爲槍一響,他的心就緊張,一緊張就刺激膽汁大量分泌;膽汁分泌之後,增加了腸蠕動;腸一蠕動就拉肚子。

  爲什麼身體的相貌會隨著心轉變呢?就是因爲身體是刹那滅的法,在心態的作用下,立即就發生轉變。如果身體是常住法,再怎麼起心動念也不可能使它改變。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當下生起了憤怒的心,它和身體一和合,立即顯現新的身體。而且緣起不錯亂,憤怒並不是輕松的、和善的,以它造成的皮膚是緊張的皮膚,造成的眼光是凶惡的眼光,造成的臉色是發暗的臉色。(其它都可依此類推。)

  有人說:這些都是由很大的情緒起伏造成的,我隨便動一個念頭,想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應該對身體沒什麼影響吧!

  其實,科學上早已做過實驗,讓一個人平躺下來,不動念頭,用儀器監測他體內的血氧水平,當他起念頭時,耗氧量立即升高,而且念頭越多越強烈,耗氧量也越高。由此可見身心是緊密聯系的,並不是別別獨立、相互無關的他體。起一念而動全身,而且是立即反應,絲毫不拖延。

  懂了道理之後,就要善巧地用心改變自己的相貌。我們的相貌其實是內心的反應,認識了這一點,就知道改變相貌只在一念間。比如,過去心態冷漠沒有慈心,相貌看起來冷若冰霜;現在心裏對有情生起慈愛,立刻就變得和藹可親,表情慈祥,眼睛裏有喜神。又比如,心態傲慢時,把自己看得過高,身體上的表現是眼睛往上看,眉頭繃著,看人時眼睛是往下或者根本不看人。意識到這種相不好,心態要調整過來,怎麼調呢?就是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低,看自己是凡夫,看別人都是佛菩薩,這個善念生起來時,整個心就低下去了,相貌也隨著改變了,身體的筋骨、皮膚、肌肉會變得柔軟,呼吸會變得平和,眼光會變得柔和。(關鍵要體會到身體的相貌只是緣起生的刹那顯現,它沒有常住的體性,因此以心態爲緣決定會改變。只要我們努力發善心,相貌就會變好。)

  在《了凡四訓》中講到有個叫張畏岩的書生,很有文才,參加省級考試,榜上無名。他大罵主考官沒長眼睛。旁邊有個道人說:“你的文章肯定不好,因爲作文貴在心平氣和,你的心氣這樣不平,怎麼能寫出好文章?”他聽到後,心裏屈服,姿態馬上低下來,向道人謙虛地請教。所以心一變,相貌就隨著變了,這就是相隨心轉的道理。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人人都能體會。比如,伸出手來,手掌向下,然後把手掌翻過來,要知道這是因爲心念動了才把手翻過來的,心不動,手掌自己不會翻過來的。開車的司機是你的心,手掌就像是車,是心動了,手的相狀才變了(由覆…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