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忏悔之淺談(釋華藏)

  佛教忏悔之淺談

  編輯:釋華藏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摘要:忏悔是佛法修證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是佛陀智慧與慈悲的集中體現。佛在大小乘經典中爲我們宣說了種種的忏悔法門,曆代祖師大德也都大力提倡闡揚忏悔法門,可見此法門對行者的修學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立足于大乘般若空觀正見,以《普賢行願品》、《慈悲叁昧水忏》及《菩提道次第略論》等諸部經論所言的忏悔法門爲依據,糅合多家說法,從忏悔的含義、心態及方法等幾個方面來探究忏悔法門的殊勝利益,力求闡明有關忏悔法門的一些常識性問題,指出行者在修此法門時應避免的誤區,樹立正確的忏悔理念。

  關鍵詞:七心四力對首忏取相忏無生忏

  作者簡介:釋華藏,閩南佛學院2007屆本科畢業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身爲薄地凡夫,爲人處世及起心動念難免會有錯誤和缺陷,正如《地藏經》雲:“南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1〕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有錯還極力掩飾過非,覆藏罪惡,致使惡業不斷滋蔓,而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流轉不息,這就是六道輪回的症結所在。要想遠離如此過非,就需以修習忏悔法門來對治。

  “忏悔”並不是佛教的專用名詞,其他宗教也提倡忏悔,並對其作出不同的理論诠釋。佛教的忏悔,是佛法中一個重要的修行法門,不僅有詳細的理論闡釋,更有一套完整的實踐方法。主張在身口二業痛改前非的基礎上,更要深入于對意業的至誠忏悔,用般若真智來覺照日常之行,以達到叁業清淨、六根無染。從而彰顯了佛教的智慧與慈悲,亦體現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大乘佛教思想精髓。本文基于此理念,綜合前人成果,對忏悔進行探討性的融合和總結,期望能正確的理解和闡釋,以力求澄清一些常識性的觀念。

  一、 忏悔之名義及其內涵

  忏悔又名“忏摩”,是梵語Ksama之音譯,義爲“忍”或“寬恕”。《南海寄歸傳》卷一雲:“忏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雲忏悔,意是請恕,願勿瞋責。”〔2〕即是至誠懇求他人忍受原諒自己的過錯,是做錯事後的一種後悔心理,因此忏悔又可譯爲“悔往”。《金光明經》雲:“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忏摩,華言悔過。”〔3〕《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亦言:“雲忏悔者,忏是西音(梵語),悔是東語。”〔4〕可見,“忏悔”是在保留西音“忏”的基礎上加入中文“悔”字而成,乃華梵並舉之詞,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彙合。

  佛教傳至中土,在中國曆代祖師大德的诠釋及弘揚下,使其意義變得更爲深刻。《天臺摩诃止觀》卷七雲:“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5〕《六祖壇經·忏悔品》亦雲:

  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爲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爲悔,故稱忏悔。〔6〕

  可見,祖師大德在原來的“悔往”之義上,又賦予一層“修來”的深刻含義。總之,忏悔就是行者發願從今直至無上菩提之間誓不更犯過錯。

  龍樹菩薩言,一切的痛苦,都是由于以前的惡因所造成的。諸如我們現世的衣食不足,疾病短壽,常生憂患,多遭災難,無一不是我們無始至今的造業所招感的果報。行者若想減輕痛苦,截斷生死之流就應至誠發露、精勤忏悔。就近而言,忏悔是一種良知上的反省,它能使我們的靈魂得以複蘇和升華,亦可使我們的人格趨于淨化與完善,從而營造和樂安祥的生活環境;約遠而論,兩千五百多年前,悲智具足的世尊就爲迷茫的衆生指明了這條成佛的大道,讓衆生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從而達到究竟的解脫和自在。因此,忏悔是學佛成佛的根本,是成就完美人格的開端,是自信的再度確立,是一種積極進取,敢于承認錯誤,不甘墮落的勇猛向上精神。這就是忏悔的真正內涵和精神實質。

  二、忏悔之原理

  衆生輪回六道是由于業果的積聚,業果的積聚則來源于無明與叁毒煩惱的熾盛。正如《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忏悔發願偈雲:“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行者若想熄滅貪瞋癡叁毒之火,必須得依賴于忏悔的力量。

  站在大乘空觀角度而論,行者在忏悔之時,不應執著罪相的實在性,而應觀罪相的空寂性。因爲罪業本身就是緣起法,並無實在的自性可得,是俗谛上的方便言語施設,只是一種妄有,故沒有實在的罪生與罪滅,也沒有真實的體相可得。如《普賢行願品》中雲:“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7〕智者大師在《次第禅門》中亦雲:

  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況複罪業

  但衆生不善思維,妄執爲有,而起無明及與愛恚。從此叁毒,廣作無量無邊一切重罪,皆從一念不了心生。若欲除滅,但當反觀如此心者從何處起——如是觀之,不見相貌,不在方所,當知此心畢竟空寂。既不見心,不見非心,尚無所觀,況有能觀

  無能無所,顛倒想斷,既顛倒斷,則無無明及與愛恚,無此叁毒,罪從何生

  複次,一切萬法,悉屬于心,心性尚空,何況萬法

  若無萬法,誰是罪業

  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觀罪性空,破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本性空,常清淨故。〔8〕

  行者在忏悔過程中所見到的一些瑞相,這只是世尊慈悲的示現,是令衆生生信歡喜的方便教化。因此行者行忏悔時應基于叁輪體空爲出發點,不執著一切事相,力求達到罪滅心亡的至極之境。因此“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這句偈頌充分體現了真正的忏悔滅罪原理。

  由上可知,罪業如霜露,本無自性,虛幻不實,它只是衆生心上一時的沾染滯縛而已。若以般若之智去觀照破除,罪業就如日消冰般的消融無存,反之則爲虛妄沈迷、徒勞無功。

  叁、忏悔之前方便

  上述已從理論上介紹了忏悔的原理,可讓行者豎立正確的知見,今從實踐方面來淺談行者行忏悔時應具足的心態與力量,讓行者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忏悔利益。

  (一)應具七種心

  《佛名經》雲:

  欲滅此煩惱障,業障,果報障罪者,當與七種心以爲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爲七:一者慚愧心;二者恐怖心;叁者厭離生死心;四者菩提悲智心;五者怨親平等心;六者念報佛恩心;七者觀罪性本空心。〔9〕

  這七種心,是每個行者修忏悔法門時不可逾越的七個修行次第,此七心雖是次第相生,但卻是相輔相成。如慚愧心是由于恐怖墮落而發,而恐怖心是由于慚愧自己往昔造惡而生,兩者乃是一體兩面,厭離生死心是由于對恐怖心的深刻認知而有,菩提悲智心是由解脫生死牢獄心而堅定,怨親平等心是由求佛悲智心力行而顯發,報答佛恩心是由實踐四無量心,親證平等法性而表露,罪性本空心則由前六種心堅固顯相而現前。因這七心在修行層次上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故而這七心是前前生于後後,後後勝于前前。

  行者若如實具此七心忏悔,則是往生淨土之資糧,誠如經中所言:行忏悔時,行者若以這七種心向阿彌陀佛擎拳合掌,身心至誠懇切,慚愧發露罪業,並發願誓不再犯,這樣忏悔,何罪不滅?何障不消呢?

  (二)應依四種力

  行者若想勤求忏悔,不但要有正確的發心,而且還要靠四力的加持,方能使所行忏悔不受外界及魔境的幹擾,使重業減輕,輕業轉無,正如經言:

  如是于諸惡行,亟應努力無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煩惱熾盛等緣而生罪業,亦不可任意置,當須勵力于佛大悲所出罷方便。又彼墮罪還淨之儀軌者,如叁種戒中別別所說。罪還淨者,當依四力。〔10〕

  何謂四力呢?即依止力、破惡力、對治力和還淨力。以下針對這四力,一一加以略述。

  1.依止力:即行者仰仗依靠虔誠的皈依力及菩提心力,懇請諸佛施以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使自己的罪業得以消除,如人誤服毒藥後,須醫治療一樣。依止力分內依止力和外依止力兩種,內依止力指皈依叁寶發菩提心,而外依止力則是如理觀想諸佛菩薩的相好莊嚴及殊勝功德。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此二者中又以內依止力爲根本,外依止力爲輔助,方可使依止力圓滿強盛。末法時代衆生雖根機愚鈍、煩惱深重,但只要皈依叁寶,不舍菩提心,時常憶念叁寶功德,誠心祈禱叁寶與菩提心力的加持,就可消融罪業,正如《入菩薩行論》中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故行者在忏悔時,當爲一切衆生成就正等覺位而發起無僞廣大之菩提心,觀法界一切沈淪苦海的有情都能得大利益。

  2.破惡力:即行者通過對自己往昔所造惡業的深刻反省追悔,從而破除一切罪惡勢力,能使心趨向于明淨安詳。此爲四力中最關鍵的一力,若想生起此力,行者須多思維觀察業果的道理,對己所造之惡業生怖畏之心,清楚明白自己錯在哪裏,錯誤的根源是什麼?然後勇敢地向善知識及佛菩薩至誠發露,並發願誓不更犯。若發露慚愧心越殷重,那麼罪業就越容易忏除清淨,若不以殷重慚愧心追悔者,則雖忏無益。正如《增一阿含經》雲:“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永以拔。”〔11〕這譬如誤服毒藥者極想將毒藥吐出一樣。

  3.對治力:亦名“對治現行力”,即行者通過廣修各種善法來對治以往所造的惡業,如誤服毒藥者,爲了療毒而需服藥治療。所修善法在經論中,大體可分爲六種:(1)依止甚深經典: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及持誦真言密咒等;(2)依勝解空性:趣入無我空性,安住本來清淨的空性見中,依空性見來滅除種種罪障;(3)依念誦:依金剛薩埵念誦百字名咒,或種種殊勝咒語;(4)依形象:指對佛菩薩像而生起堅固信心,以虔誠恭敬心來造佛形象;(5)依供養:指對佛像、菩薩像、佛…

《佛教忏悔之淺談(釋華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