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忏悔之淺談(釋華藏)▪P2

  ..續本文上一頁塔及善知識等作香花燈種種虔誠供養;(6)依名號:指聽聞及受持念誦諸佛菩薩名號,乃至受持一句一偈等,都能得無量滅罪功德。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12〕行者若依以上種種不同修法,使心法相互融契,明了通達法性,那麼一切惡業就法爾清淨了。

  4.還淨力:又稱 “恢複力”,即行者堅信自己通過種種方法忏悔而能得到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加被力,可使罪業徹底忏除清淨,並至誠發願自己從今直至菩提間甯舍生命,決不再造惡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嚴持戒律,謹言慎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若雖忏而無防護之心,那麼所行忏悔只停滯于“悔往”,而不具 “修來”之義了。誠如《毗奈耶廣釋》中講道: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此力猶如服毒之人,誓不再服毒藥,身體恢複了健康一樣。這是一種複本心源的真實功夫。

  綜上所述,行者欲想清淨罪業,須圓滿具足以上四種對治力,並且要時刻警策護念,方可使罪業消融無存。

  四、忏悔之方法及其種類

  忏悔方法種類繁多,體系龐雜,各部經論所載不一,今從以下叁個方面試述忏悔方法及其種類的差別:

  (一)叁種忏悔法

  叁種忏悔,即作法忏、取相忏及無生忏,是佛教最常用的忏悔方式。此叁者是依據戒、定、慧叁學漸次增上來安立,如作法忏是依戒而設立,故它能滅戒罪;取相忏是依定而設立,故他能滅煩惱性罪;無生忏是依慧而設立,故它能滅除罪根,消除無始無明。故天臺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中言:

  今明忏悔方法,教門乃複衆多。取要論之,不過叁種:一、作法忏,此扶戒律,以明忏悔;二、觀相忏悔,此扶定法,以明忏悔;叁、觀無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13〕

  一者作法忏。是行者按照一定的方法,面對其他清淨持戒者,發露自己所造之罪,籍著方法儀軌的運作,來達到忏悔滅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衆犯戒,內心痛苦不安,只要沒有忏除罪業,這種痛苦將會從現在延續到將來乃至來世。爲了消除犯戒者的痛苦,故佛陀慈悲令僧團每半個月行一次布薩,也就是舉行僧伽自恣的會議,讓犯戒者將這半月內所犯之戒一一向大衆僧誠懇發露,並發願誓不更犯,來得到僧衆的原諒,解脫心靈的桎梏,從而消除業障。僧團的這種忏悔方式,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規定,它是根據罪業的大小、輕重、多少來確定你所犯的是哪一種罪,須要在多少人前求忏悔,其中有對一人、四人、十人、二十人乃至四十人前忏等不同。行者在行作法忏後,一定要堅信自己所犯之罪,已被大衆僧所寬恕原諒,從而如釋重負,身心得以清淨。此種忏悔方式爲持律者所重視,站在聲聞戒角度來看,戒罪唯有通過如法的作法忏方能滅除。

  二者取相忏。就是行者在佛菩薩像前,返照自己的惡行,然後自負于心,不分晝夜,不計勞苦地禮拜佛菩薩形像,殷切懇求佛菩薩憐愍加被示現瑞相,由見瑞相來證明自己罪業已忏除清淨,從而獲得內心的清淨安樂。

  爲什麼定要見瑞相呢?這具有一定的深刻含義。站在大乘般若空觀角度而論,罪業空無自性,但站在修行角度而言,瑞相的出現是一個行者修行程度進展的標志。因爲瑞相的出現,須以忏悔者的清淨心爲前提,這好比一潭渾濁的泉水,不能映徹出皎潔的明月,唯有平靜清澈的水面方可映現朗月,忏悔亦複如是。行者在常年累月的禮佛過程中,實際就是對身定的訓練,隨著訓練的加強,就可以對所造罪業慢慢淡化、減弱,使惡勢力在身心中漸漸消盡融化。《梵網菩薩戒》中有明文規定說:

  若有犯十戒者,應教忏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禮叁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叁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花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忏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14〕

  可見,瑞相是取相忏滅除罪業的標准。古德所作的種種忏法,如《梁皇寶忏》《慈悲叁昧水忏》等……皆屬取相忏。

  叁者無生忏。亦名“實相忏”,就是行者觀察罪業的由來,了知業性本空,並不存在實在的作惡者及實在的罪法,一切都只是凡夫虛妄執著,並無實在自性可得,同時並追究罪業由來的不可得性。正如《慈悲叁昧水忏》中雲:

  罪無自性,無有實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亦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狎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經言:“此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15〕

  天臺智者大師從叁個方面來論證罪性本空:1.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但是衆生虛妄執著爲有,從而生起無明貪愛等煩惱而廣造無邊罪業;2.心畢竟空寂,一切諸法都屬于心,而心是不在內、外、中間,無有能所對待,故心性本無;3.罪性性本空,因爲諸法與心是本來自性空寂,所以執著諸法在心中所生起的罪,也是性空的。所以佛在《普賢觀經》中告誡說:“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16〕另有經言:“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17〕

  由此可見,無生忏的力量不可思議,它超越了能所對待,是離四句絕百非的實相真如境界。五濁惡世衆生業障深重、根鈍智淺不易行持,但不是不能行持。

  (二)兩種忏悔法

  兩種忏悔指事忏和理忏。《法苑珠林》卷八十六雲:“忏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忏悔,謂佛像前行道禮敬發願,要期斷除事惡;二是智心依理忏悔,謂觀身心斷除結使。”〔18〕

  所謂事忏,即是行者依照佛教規定的有關修學事項來修習忏悔,如通過誦戒、讀經、禮忏、作法、念佛、持咒、觀想等方式來實現忏悔目的。前文所言之作法忏與取相忏都屬于事忏範疇,但它力量薄弱,不能消滅罪業之種。如《法苑珠林》卷八十六中雲:“事忏轉重令輕,牽報不定,由不斷結故。有漏力微,不盡故業,後必受報。”〔19〕可見,事忏是漸教的修法,初學者容易入手起修,適合于普通的凡夫衆生。

  所謂理忏,即是行者通達佛法道理,運用智慧覺照罪業性空之理,從而達到心滅罪亡、能所雙泯的真實至極境界。它是一種從根本上消除罪業的修法,力量極爲強盛,能當下明心見性,轉染汙阿賴耶識爲清淨根本智,故《法苑珠林》卷八十六亦雲:“觀理斷結,無惑潤生,業不牽生,隨所斷處,故業永盡。”〔20〕因此,理忏是頓教的法門,行者須通達佛法之深奧義旨爲前提,方能如法契入,較適合于上根利智者。

  中國曆代祖師所提倡弘揚的忏悔法門,都是在事忏的基礎上,再融入理忏的修持,力求達到圓滿究竟。因爲事理二者,相互依待,相互彰顯,互爲圓融,不可偏舉。若只停留于事忏,則會滯于粗顯事相,不能深契佛理,若能圓融二者,就可進一步對治妄心和執著,從根本上忏除罪業,達到窮根盡源複的真實利益。故唐朝圭峰宗密大師在《圓覺經修證了義》卷十六中言:“夫忏悔者,非惟滅惡生善,而乃翻染成淨,去妄歸真,故不但事忏,須靠理忏,事忏除罪,理忏除疑。”〔21〕據上可知,事理兼修方能水到渠成,達到消除罪障的目的,否則便爲無根之木,終不究竟。

  (叁)六根忏悔法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忏悔,即通過六根來忏悔我們無始來積聚的罪障,這種忏悔方法是智者大師所著《法華叁昧》中的重要修法,故此法門又被稱爲“法華忏法”。爲何要從六根來忏悔呢?佛在經典中對于六根造罪的描述甚爲繁多,如《慈悲叁昧水忏》中雲:

  又複衆等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眼爲色惑,愛染玄黃,紅綠朱紫,珍玩寶飾,或取男女長短黑白之相,姿態妖豔,起非法想;或耳貪好聲,宮商弦管,伎樂歌唱,或取男女音聲語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藉名香,沈檀龍麝,郁金蘇合,起非法想;或舌貪好味,鮮美甘肥,衆生血肉,滋養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或身樂華绮,錦繡缯谷,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由此六根所造衆罪無量無邊。〔22〕

  可見,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在攀緣外境,起惑造業,不斷喪失自己的功德法財,如賊劫物一般。因此行者在修習過程中,應都攝六根如防護城牆一般,而且要隨時隨地忏悔六根所造之罪,才能從身到心、從外到內徹底根除罪業。如《觀普賢菩薩所行經》中雲:“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忏悔六根情。”〔23〕

  今依《忏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而略明六根忏悔法門:

  第一忏悔眼:眼對色,生諸貪染,造諸業障,那麼當虔誠誦大乘經典,思維第一義谛,以此忏悔由眼所生業障。

  第二忏悔耳:耳聞聲,壞亂內心平和,起諸狂亂,猶如猿猴,時亦當誦大乘經典,谛觀法空無相之理。從此永盡耳根之亂,得天耳便聞十方。

  第叁忏悔鼻:鼻嗅香,隨香起貪欲,更生觸染,由此令鼻隨香而染諸塵境,時應誦大乘經典,觀法如實際觀,以此遠離諸惡,永解脫後世之果。

  第四忏悔舌:舌能說法亦能造惡,兩舌、惡口諸不善業皆因之波動而起,若欲舌根調順、應勤修慈心觀,思維法之空寂義,無微許的分別相,以此忏悔。

  第五忏悔心:心爲萬靈之本,靈動非常,若無正念,則如猿猴,縱逸千裏,無有停歇。若欲折服心,當勤誦大乘經典,念佛大覺力,一心谛觀,則力無畏所成。

  第六忏悔身:身爲機關主,是眼等六根所依,若欲身心清淨,永離諸塵苦,則應誦大乘經典,依經加持力,歇六根,息六塵,以此令身常處涅槃城,安樂恬靜。

  據上所知,六根忏悔的方法是行者通過誦習大乘經典,思惟中道第一義谛,來達到忏悔的目的。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佛贊歎此法門說:此忏悔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忏悔法。”然後又轉教阿難言:“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觀普賢…

《佛教忏悔之淺談(釋華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