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說阿彌陀經》等方等經典,爲此後很多學派和宗派的産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羅什大師在佛經翻譯曆史上的功績是赫赫顯然的,他是古譯到舊譯時期的過渡型人物,開創了嶄新的譯經風格。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認識到由于羅什大師的意譯風格,以及漢語水平有限而不得不接受其門人的協助、當時他所據的梵本可能不完整等原因,造成了他的譯著不能很好地忠實于原本,盡管義理上或許是“趣不乖本”,但是總是不夠那麼准確、精密,尤其是在和玄奘叁藏的對比之下。
玄奘叁藏作爲中國本土人親自擔任譯主,這在我國佛經翻譯史上是爲數不多的。由于他在佛學以及語言學上的成就,使得他在佛經翻譯事業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就譯經風格而言,玄奘叁藏很好地處理了文質關系、音譯詞的處理、語法句式以及對梵本的忠實等問題。
雖然玄奘叁藏的譯本由于不夠通俗以及其他的一些諸如宗派之見的原因,而不能像羅什大師的譯本那樣廣爲流傳。但是,就譯著的准確性而言,那是的確勝過羅什大師一籌的,其譯著的文學水平也並不在羅什大師之下。可以說,他的成就是我國佛經翻譯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
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分別把印度的中觀和唯識兩個學派的思想傳播到中國,同樣都對佛經翻譯的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分別推動了當時佛經翻譯事業走向更高的層次。
縱向來看,玄奘叁藏和羅什大師的譯經事業相隔300余年的曆史,經過各方面經驗的積累以及譯經條件的成熟,玄奘叁藏的譯經水平又上一個臺階,達到我國譯經事業的頂峰,後人幾乎無能繼者。總的來說羅什大師文質兼備,玄奘叁藏則更爲精確。在譯場製度完備、譯經人才充足以及譯經理論的成熟和佛學研究的需要之下,玄奘叁藏在羅什大師對古譯不足有所糾正的譯經風格基礎之上,開辟了不失文飾的直譯之風,譯著更加忠實于梵本,更爲精密、准確。
〔1〕也有將鸠摩羅什、真谛、玄奘、不空合稱爲四大譯經家。
〔2〕梁啓超:《佛典之翻譯》,載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8)·佛典翻譯史論》,第293~301頁。
〔3〕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佛典成立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版,第200頁。
〔4〕呂徵:《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載于《呂徵佛學論著選集(5)》,齊魯書社1991年版,第2568頁。
〔5〕梁啓超:《佛典之翻譯》,載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8)·佛經翻譯曆史論》,第297頁。梁啓超認爲“國立譯場,自茲始也”。
〔6〕呂徵:《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徵佛學論著集(五)》,第2570頁。
〔7〕玄奘的生卒年曆來說法不多,本文參考傅新毅先生的考證:生年見《玄奘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版,第11頁;卒年見同書第103頁。
〔8〕《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一,《大正藏》第50冊,第221頁下。
〔9〕見《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大正藏》第50冊,第277頁上。
〔10〕這裏的字數統計是筆者利用word來計算的。
〔11〕《大正藏》第50冊,第332頁中。
〔12〕蔣述卓:《佛經傳譯與中國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頁。
〔13〕《出叁藏記集》卷十,《大正藏》第55冊,第75頁上。
〔14〕同上,第77頁上。
〔15〕《高僧傳》卷二,《大正藏》第50冊,第332頁下。
〔16〕《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大正藏》第50冊,第275頁下。
〔17〕同上,第276頁下。
〔18〕同上,第259頁上。
〔19〕《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大正藏》第8冊,第頁748下。
〔20〕《大般若經》卷五七七,《大正藏》第7冊,第頁980上。
〔21〕《大正藏》第55冊,第52~53頁中。
〔22〕蔣述卓:《佛經傳譯與中國文化》,第20頁。
〔23〕《翻譯名義集序》,《大正藏》第54冊,第1055頁上。
〔24〕關于鸠摩羅什所譯《佛說阿彌陀經》和玄奘法師所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見《大正藏》第12冊,第347~349頁。
〔25〕常聞:《略論玄奘在中國翻譯史上的地位》,《閩南佛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總第5期,第74頁。
〔26〕《大唐西域記》卷一,《大正藏》第51冊,第869頁上。
〔27〕同上,第908頁中。
〔28〕同上,第905頁下。
〔29〕同上,第869頁上。
〔30〕同上。
〔31〕同上。
〔32〕同上。
〔33〕《大唐西域記》卷二,《大正藏》第51冊,第875頁中。
〔34〕《大唐西域記》卷叁,《大正藏》第51冊,第882頁下。
〔35〕《大唐西域記》卷七,《大正藏》第51冊,第908頁上。
〔36〕呂徵:《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徵佛學論著選集》(5),第2720頁。
〔37〕《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冊,第52頁中。
〔38〕《續高僧傳》卷二,《大正藏》第50冊,第438~439頁上。
〔39〕同上,第53頁中。
〔40〕《續高僧傳》卷四記載唐太宗“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爲梵,以遺西域”,見《大正藏》第50冊,第455頁下。
〔41〕《續高僧傳》卷四記載“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爲梵,通布五天”。見《大正藏》第50冊,第458頁中。
〔42〕《出叁藏記集》卷十,《大正藏》第55冊,第75頁中。
〔43〕《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冊,第52頁中。
〔44〕慧觀:《法華宗要序》,載《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冊,第57頁中。
〔45〕傅新毅:《玄奘評傳》,第66頁。
〔46〕《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大正藏》第50冊,第252頁下。
〔47〕《續高僧傳》卷四,《大正藏》第50冊,第455頁中。
〔48〕《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大正藏》第8冊,第766頁下。
〔49〕《大正藏》第8冊,第748頁下。
〔50〕《大正藏》第7冊,第980頁上。
〔51〕澄觀:《大方廣華嚴疏鈔會本》,參陳引馳:《佛教文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頁。
〔52〕陳引馳:《佛教文學》,第34頁。
〔53〕《大正藏》第12冊,第347頁上。
〔54〕同上,第348頁下。
〔55〕《大正藏》第50冊,第332頁中。
〔56〕同上。
〔57〕傅新毅:《玄奘評傳》,第65頁。
〔58〕《大正藏》第50冊,第276頁上。
〔59〕同上,第455頁上。
〔60〕同上。
〔61〕梁啓超:《佛典之翻譯》,載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8)·佛典翻譯史論》,第352頁。
《羅什大師和玄奘叁藏譯經風格之比較(釋界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