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译经风格之比较(释界空)▪P4

  ..续本文上一页、《佛说阿弥陀经》等方等经典,为此后很多学派和宗派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什大师在佛经翻译历史上的功绩是赫赫显然的,他是古译到旧译时期的过渡型人物,开创了崭新的译经风格。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由于罗什大师的意译风格,以及汉语水平有限而不得不接受其门人的协助、当时他所据的梵本可能不完整等原因,造成了他的译著不能很好地忠实于原本,尽管义理上或许是“趣不乖本”,但是总是不够那么准确、精密,尤其是在和玄奘三藏的对比之下。

  玄奘三藏作为中国本土人亲自担任译主,这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是为数不多的。由于他在佛学以及语言学上的成就,使得他在佛经翻译事业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就译经风格而言,玄奘三藏很好地处理了文质关系、音译词的处理、语法句式以及对梵本的忠实等问题。

  虽然玄奘三藏的译本由于不够通俗以及其他的一些诸如宗派之见的原因,而不能像罗什大师的译本那样广为流传。但是,就译著的准确性而言,那是的确胜过罗什大师一筹的,其译著的文学水平也并不在罗什大师之下。可以说,他的成就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分别把印度的中观和唯识两个学派的思想传播到中国,同样都对佛经翻译的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别推动了当时佛经翻译事业走向更高的层次。

  纵向来看,玄奘三藏和罗什大师的译经事业相隔300余年的历史,经过各方面经验的积累以及译经条件的成熟,玄奘三藏的译经水平又上一个台阶,达到我国译经事业的顶峰,后人几乎无能继者。总的来说罗什大师文质兼备,玄奘三藏则更为精确。在译场制度完备、译经人才充足以及译经理论的成熟和佛学研究的需要之下,玄奘三藏在罗什大师对古译不足有所纠正的译经风格基础之上,开辟了不失文饰的直译之风,译著更加忠实于梵本,更为精密、准确。

  〔1〕也有将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合称为四大译经家。

  〔2〕梁启超:《佛典之翻译》,载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8)·佛典翻译史论》,第293~301页。

  〔3〕水野弘元著,刘欣如译:《佛典成立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版,第200页。

  〔4〕吕徵:《中国佛学源流略讲》,载于《吕徵佛学论著选集(5)》,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568页。

  〔5〕梁启超:《佛典之翻译》,载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8)·佛经翻译历史论》,第297页。梁启超认为“国立译场,自兹始也”。

  〔6〕吕徵:《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佛学论著集(五)》,第2570页。

  〔7〕玄奘的生卒年历来说法不多,本文参考傅新毅先生的考证:生年见《玄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1页;卒年见同书第103页。

  〔8〕《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221页下。

  〔9〕见《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大正藏》第50册,第277页上。

  〔10〕这里的字数统计是笔者利用word来计算的。

  〔11〕《大正藏》第50册,第332页中。

  〔12〕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国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13〕《出三藏记集》卷十,《大正藏》第55册,第75页上。

  〔14〕同上,第77页上。

  〔15〕《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第332页下。

  〔16〕《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大正藏》第50册,第275页下。

  〔17〕同上,第276页下。

  〔18〕同上,第259页上。

  〔19〕《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大正藏》第8册,第页748下。

  〔20〕《大般若经》卷五七七,《大正藏》第7册,第页980上。

  〔21〕《大正藏》第55册,第52~53页中。

  〔22〕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国文化》,第20页。

  〔23〕《翻译名义集序》,《大正藏》第54册,第1055页上。

  〔24〕关于鸠摩罗什所译《佛说阿弥陀经》和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见《大正藏》第12册,第347~349页。

  〔25〕常闻:《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闽南佛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总第5期,第74页。

  〔26〕《大唐西域记》卷一,《大正藏》第51册,第869页上。

  〔27〕同上,第908页中。

  〔28〕同上,第905页下。

  〔29〕同上,第869页上。

  〔30〕同上。

  〔31〕同上。

  〔32〕同上。

  〔33〕《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第51册,第875页中。

  〔34〕《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藏》第51册,第882页下。

  〔35〕《大唐西域记》卷七,《大正藏》第51册,第908页上。

  〔36〕吕徵:《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徵佛学论著选集》(5),第2720页。

  〔37〕《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2页中。

  〔38〕《续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第438~439页上。

  〔39〕同上,第53页中。

  〔40〕《续高僧传》卷四记载唐太宗“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以遗西域”,见《大正藏》第50册,第455页下。

  〔41〕《续高僧传》卷四记载“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见《大正藏》第50册,第458页中。

  〔42〕《出三藏记集》卷十,《大正藏》第55册,第75页中。

  〔43〕《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2页中。

  〔44〕慧观:《法华宗要序》,载《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7页中。

  〔45〕傅新毅:《玄奘评传》,第66页。

  〔46〕《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大正藏》第50册,第252页下。

  〔47〕《续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第455页中。

  〔48〕《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大正藏》第8册,第766页下。

  〔49〕《大正藏》第8册,第748页下。

  〔50〕《大正藏》第7册,第980页上。

  〔51〕澄观:《大方广华严疏钞会本》,参陈引驰:《佛教文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52〕陈引驰:《佛教文学》,第34页。

  〔53〕《大正藏》第12册,第347页上。

  〔54〕同上,第348页下。

  〔55〕《大正藏》第50册,第332页中。

  〔56〕同上。

  〔57〕傅新毅:《玄奘评传》,第65页。

  〔58〕《大正藏》第50册,第276页上。

  〔59〕同上,第455页上。

  〔60〕同上。

  〔61〕梁启超:《佛典之翻译》,载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8)·佛典翻译史论》,第352页。

  

《罗什大师和玄奘三藏译经风格之比较(释界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