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P12

  ..續本文上一頁編:《歐陽竟無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頁。

  〔6〕井上玄真著,其峰法師翻譯:《唯識叁十頌講話》,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7〕續法:《五教義開蒙》,清代線裝本,金陵刻經處印刷,第2頁。

  〔8〕當然也是根據佛教經典和法藏大師的判教邏輯而立論的。

  〔9〕南懷瑾:《楞伽經大義今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頁。

  〔10〕隱實教,就是指佛陀在講說的時候,沒有直接的把一乘佛法宣示出來,而是采取了曲折迂回的方法,告訴那些鈍根下類的衆生,有一種方法可以令他們轉凡成聖,覺悟解脫。

  〔11〕引攝教,就是通過講說叁乘佛法的方法,把二乘的行者,指引到大乘的佛法上面,並能令二乘行者安住大乘。

  〔12〕也就是《華嚴》的一乘教法,華嚴宗認爲,在佛陀的所有教說當中,總共可以劃分爲二大類,一類是根本教法,二類是枝末教法。根本教法就是指《華嚴》一乘,而枝末教法就是指叁乘、五乘。

  〔13〕各部經典對于四大聲聞的列舉,不盡相同,比如:《維摩诘經》中的四大聲聞是:舍利弗、目健連、迦葉和須菩提。而《增一阿含》上的四大聲聞則是:大迦葉、君屠缽漢和羅雲。

  〔14〕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183頁。

  〔15〕同上,第184頁。

  〔16〕《大智度論》卷叁十一,《初序品中十八空義》第四十八,第25頁。

  〔17〕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184頁。

  〔18〕《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455頁。

  〔19〕齋騰唯信著,慧圓居士譯:《俱舍論頌略釋》,第156頁。

  〔20〕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二。《續藏經》第103冊,道亭:《華嚴經一乘分齊章苑疏》。

  〔21〕分段生死是凡夫衆生的生命形式,也就是說一切衆生在叁界六道中,由于受到善惡業力的支配,不但各自的壽命都有時間的分限,而且其所感召的身形也有段別。

  〔22〕成佛和不成佛之說,指的就是唯識宗裏的“根性論”。唯識宗認爲在所有的衆生裏面,倘若從他們的根性角度上看,一共有二類,一是可以成佛的衆生,一是不可以成佛的衆生(一闡提)。

  〔23〕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198頁。

  〔24〕同上,第212頁。

  〔25〕《大正藏》瑜伽部之《攝大乘論》卷一,《總標綱要分第一》,第31頁。

  〔26〕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216頁。

  〔27〕《成唯識論》卷二, 第31頁。

  〔28〕真谛譯:《佛性論》,《大正藏》第4冊,第733頁。

  〔29〕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之《二谛》,《大正藏》第45冊,第285頁。

  〔30〕《成唯識論》卷十,第31頁。

  〔31〕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第236頁。

  〔32〕同上。

  〔33〕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第244頁。

  〔34〕同上。

  〔35〕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36〕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第245頁。

  〔37〕《中論》卷叁,《觀如來品第二十一六》,第30頁。

  〔38〕一不能說五蘊是如來;二如來也不能離開如來;叁如來不在五蘊當中;四五蘊不在如來當中;五蘊不屬于如來所有。印順:《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出版,第405頁。

  〔39〕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第78頁。

  〔40〕《大正藏》,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41〕《大乘入楞伽經》卷二,《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第16頁。

  〔42〕《優婆塞戒經》卷一,《修叁十二相業品第六》,第24頁。

  〔43〕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第262頁。

  〔44〕一是分別煩惱,是指貪嗔癡十種煩惱,也可以說是見惑;二是俱生煩惱,是指貪嗔等六種煩惱,也可以說是思惑。

  〔45〕《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攝決擇分》六《叁摩稲多地》,第30,頁。

  〔46〕《成唯識論》卷九,第31頁。

  〔47〕同上。

  〔48〕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第272頁。

  〔49〕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第148頁。

  〔50〕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叁,第35頁。

  〔51〕《成唯識論》,卷七,第31頁。

  〔52〕《大乘起信論》卷一序,第32頁。

  〔53〕《佛地經論》卷六,第26頁。

  〔54〕《成唯識論》卷十,第31頁。

  〔55〕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第155頁。

  〔56〕《維摩诘所說經》卷叁,《香積佛品第十》,第14頁。

  〔57〕《佛地經論》卷七。

  〔58〕《成唯識論》卷十,第31頁。

  〔59〕同上。

  〔60〕《大乘起信論》卷一序,第32頁。

  〔61〕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289頁。

  〔62〕同上。

  〔63〕《大乘密嚴經》,卷叁,《阿賴耶微密品第八》,第16頁。

  〔64〕《大般涅經》卷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第12頁。

  〔65〕《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

  〔66〕《華嚴經探玄記》卷一。

  〔67〕《大乘起信論》卷一,《新譯大乘起信論序》,第32頁。

  〔68〕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294頁。

  〔69〕《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刹那品第六》,第16頁。

  〔70〕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296頁。

  〔71〕《大乘密嚴經》卷叁,《阿賴耶即密嚴品第八》,第16頁。

  〔72〕《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

  〔7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第16頁。

  〔74〕《維摩诘所說經》卷一,《菩薩品第四》,第14頁。

  〔75〕《大乘起信論》卷一序,第32頁。

  〔76〕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308頁。

  〔77〕同上。

  〔78〕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312頁。

  〔79〕馬鳴:《大乘起信論》,第18頁。

  〔80〕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312頁。

  〔8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叁,《菩薩問明品第十》,第10頁。

  〔82〕“情有”就是指當衆生最初看見麻繩的時候,從情感的角度上講,以爲麻繩是蛇的存在(情有)。“理無”可是經過仔細的分辨之後,衆生才真正的認識到,他們所看到的“蛇”,只不過是一根“麻繩”而已(理無)。

  〔83〕“相有”就是指從“依他起性”的角度上講,雖然宇宙間的萬物,都是衆多因緣的聚合,但是這些和合和起來的諸法,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無,所以法藏大師認爲“依他起性”從相的立場上看是“相有”,這是其一。反過來說。倘若我們從“衆緣和成”的事物根源上說,“依他起性”又是“性無”的,因爲衆緣所生法本身就是沒有實在性的。

  〔84〕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318頁。

  〔85〕馬鳴:《大乘起信論》,第18頁。

  〔86〕十身:平等身、清淨身、無盡身、修集身、法性身、離尋伺身、不思議身、寂靜身、虛空身。十智:妙智身知一切衆生心行智、知一切衆生業報智、知一切佛法智、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知一切陀羅尼門智、知一切文字辯才智、知一切衆生語言音聲辭辯善巧智、于一切世界中普現其身智、于一切衆會中普現影像智、于一切受生處中具一切智智。十通:善知他心智通、無礙天眼智神通佛、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刹智神通、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無數色身智神通、一切法智神通、一切法滅盡叁昧智神通。十光:一切寶華藏光、寶香藏光、寶蓮華開演出真實妙音聲光、十方菩薩初發心光、一切菩薩得入諸地現神變光、一切菩薩修波羅蜜圓滿智光、一切菩薩大願智光、一切菩薩教化衆生方便智光、一切菩薩證于法界真實智光、一切菩薩得佛自在受生出家成正覺光。

  〔87〕馬鳴:《大乘起信論》,第6頁。

  〔88〕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第17頁。

  〔89〕馬鳴:《大乘起信論》,第18頁。

  〔90〕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二,第18頁。

  〔91〕同上,卷叁,第27頁。

  〔92〕同上,第30頁。

  〔93〕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二,第34頁。

  〔94〕《大般涅經》卷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第12頁。

  〔95〕馬鳴:《大乘起信論》,第38頁。

  〔96〕《妙法蓮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97〕一法性生身;二功德法身;叁變化法身;四虛空法身;五實相法身等

  〔98〕《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大佛頂如來萬行首楞嚴經序》,第19頁。

  〔99〕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二,第15頁。

  〔100〕《諸法無行經》卷一,第15頁。

  〔101〕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二,第22頁。

  〔102〕同上。

  〔103〕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354頁。

  〔104〕《金剛叁昧經論》卷中,《本覺利品》。

  〔105〕《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菩薩明難品第六》。

  〔106〕通理:《五教義開蒙增注》卷二,第358頁。

  〔107〕馬鳴:《大乘起信論》,第28頁。

  〔108〕《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如來常無常品第五》,第16頁。

  〔10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普賢叁昧品第叁》,第10頁。

  〔110〕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第270頁。

  〔111〕通理的《增注》中提到的一本有關解釋華嚴思想的書,不過由于《增注》中並未詳細注明該書的作者、全稱和年代,所以我們無從得知該書的詳細出處(盡管我們檢閱過《大正藏》和《續藏經》)。

  〔112〕《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

  〔11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第十》。

  〔114〕同上,卷七十八,《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一》。

  〔115〕同上,卷叁十四,《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11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一》。

  〔117〕同上。

  〔118〕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叁,第27頁。

  〔119〕同上。

  〔120〕《妙法蓮華經》卷二,《信解品第四》。

  〔121〕諸佛如來在《華嚴經》卷五十二,《來出現品第叁十七之一》中有這樣明確的教說過。

  〔122〕靈山:梵語,耆崛,漢語靈鹫山,也就是如來宣說《法華經》的地方。

  〔123〕十佛者,就是菩薩十身所感的結果。一成正覺佛、二願佛、叁業報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叁昧佛、九本性佛、十隨樂佛。

  〔124〕始教是以“境智”爲諸佛的法身;“終教”是以智智爲諸佛的法身;“頓教”是以智、境雙泯爲諸佛的法身;“圓教一乘”則是以境、智、存、泯四句爲諸佛的法身。

  〔125〕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叁,第38頁。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