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四祖澄觀法師
覺深
內容提要:華嚴四祖澄觀法師,早年四處參學,融會各家宗說。後大力研習、弘揚華嚴,以法藏華嚴正統思想傳承者自居。其大力批駁慧苑學說,繼承法藏的五教判釋與十玄緣起說,並加以發揮;其著《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對《八十華嚴》進行注疏,與法藏法師的《探玄記》並稱《華嚴經》注釋之雙璧;其力主法藏《探玄記》中所列十玄明法界無礙思想有次第故,將之與智俨所列十玄相對,而成新古十玄之說;其在杜順《華嚴法界觀門》中所立叁觀基礎上加以延伸,而成四法界說,完善法界無礙說思想體系;其主張心外傳心,無異于教,會通南北二宗,統歸頓教之下;其力主經典教理和觀行體驗相結合,而使中國佛教走向了諸宗融會禅教一致的道路。由于澄觀法師的大力弘揚,于是華嚴一宗,得以複盛。
關鍵詞:慧苑 古十玄 四法界 諸宗融會 七帝門師
作者覺深法師,中國佛學院講師。
一、序 論
華嚴叁祖法藏法師圓寂之後,其弟子慧苑悉叛師說,比如在判教和十玄義等問題上,都與法藏有違。另有李通玄也研究華嚴,在華嚴宗外自成一家。那麼,法藏法師華嚴思想如何才能得以傳續,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澄觀法師生于法藏法師圓寂後二十七年,雖然沒有親承法藏教誨,然其以恢複華嚴正統爲已任,其在《華嚴經疏》等著作中,對慧苑所說也加以駁斥,力彰法藏的“五教”義,恢複了華嚴的正統思想,在華嚴叁祖法藏法師的華嚴思想理論上,作更進一步的闡述,使華嚴宗思想體系更加完善,因此而被推爲華嚴四祖。
在法藏法師之時,華嚴經學研究主要是《六十華嚴》爲主,法藏法師的一生也是以研究、弘揚《六十華嚴》爲其要業。《八十華嚴》一直到法藏法師的晚年方才得以譯出(法藏643~712,《八十華嚴》譯出時間爲695-699年),法藏法師雖也曾對《八十華嚴》進行注疏,然未竟全功。後人雖也有人注解《八十華嚴》。但正如澄觀法師所說“華嚴舊疏文繁義約,不能盡理,于是發願撰寫新疏”。所以澄觀法師承繼賢首大師華嚴思想,以四分科法演義“十玄”宗義,而成《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該書與法藏之《探玄記》可同稱爲《華嚴經》注釋之雙璧。
在華嚴學思想體系中,“十玄”思想是華嚴家非常重要的學說。慧苑法師把十玄刊定作德相十玄、業用十玄兩重,而推翻傳統的十玄說,澄觀法師對之加以批駁,主張法藏法師所立十玄,但法藏法師的著作中,其十玄名目次第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著作中同于二祖智俨法師所說,而有的著作中對十玄的名目、次第則作了改動。特別是其晚年所作《金師子章》中所列十玄仍依智俨所立,這說明法藏法師本人,並沒有以哪一種十玄作爲定論。而澄觀法師認爲法藏法師《探玄記》中所列十玄,在明事事無礙之理更有次第故,力主將之與智俨法師所立十玄相對,謂智俨法師所立爲“古十玄”,如是,法藏法師于《探玄記》等著作中所立自然就是“新十玄”了,如是“新十玄”、“古十玄”的說法産生。
華嚴一部大經,其通體即是在明一乘緣起法界無礙這一思想理念。自華嚴初祖杜順法師始,于《法界觀門》中立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等叁觀明法界無礙之理,後智俨法師、法藏法師也一直致力于事事無礙法界的理論闡述,但一直也未曾有對于法界無礙這一思想有一個完整、系統的次第表述。澄觀法師在杜順法師《華嚴法界觀門》中所說叁觀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而成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法界,以如是次第來明宇宙間一切萬法互涵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這一理念,是以,四法界無礙這一思想體系至澄觀得以完善。
在澄觀法師早年,其曾四處參訪,對佛教各大宗派都有涉及。應該說,其早年的參學對其後期的華嚴思想體系有著一定的影響。再加上,法藏法師弟子慧苑悉叛師說,對法藏法師的五教判提出質疑。澄觀法師自承師于法藏,對法藏法師之所以在頓教歸于五教中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認爲,如來以心傳心,雖說教外別傳,既然是傳,亦不離于教。是故,澄觀法師將南北二宗統歸于教。澄觀法師更是指出了當時宗門、教下的修行弊端,認爲教下修行者不注重實踐,宗門修行者不能以如來教旨爲指南,是故,澄觀法師提出應以教典作明鏡,以觀行體驗爲契證,將經典教理和觀行體驗完美地相結合起來。如此,而走向了禅教結合,禅教一致的道路。
二、澄觀法師生平簡說
澄觀法師,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華嚴宗四祖。有關其生平經曆,在《宋高僧傳》卷五、《釋門正統》卷八、《佛祖統紀》卷二十九、《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至卷二十、《釋氏稽古略》卷叁、《廣清涼傳》卷叁等傳記中,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
依《宋高僧傳》等據說,澄觀法師俗姓夏侯,而依《廣清涼傳》中所說,澄觀法師俗姓戴。而對于澄觀法師的生卒年月,依《佛祖曆代通載》所說,謂“生于開元戊寅”、“開成叁年叁月六日。僧統清涼國師澄觀將示寂”[1]。即謂生于公元738年,圓寂于838年;《佛祖統紀》中謂“開成叁年叁月。清涼國師澄觀示寂。上辍朝叁日。”[2]此中所說圓寂年月同上;《宋高僧傳》中謂“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余。”[3]即謂約于公元806至820年中圓寂;《釋門正統》中謂“開成二年叁月六日示寂,葬終南石室”,即謂圓寂于837年;《釋氏通鑒》中謂“戊午叁月,僧統清涼國師澄觀示寂。”,即謂圓寂于838年。依此中諸說,澄觀法師生卒年月有叁說:1、738~838年;2、738~837年;3、卒于元和年(806~820)中。今依諸傳記,對澄觀法師的生平作一簡說,以便我們對華嚴四祖澄觀法師其人有個更直接的了解(此下所述,依諸傳記,若有別說,另行標出)。
天寶五年(746,9歲),澄觀禮本州寶林寺體真禅師爲師。此依《釋門正統》中所說。
天寶七年(748, 11歲),依寶林寺霈禅師出家,誦讀《法華經》。天寶十年(751,其年14歲),奉恩試經得度。
乾元年間(758至760,時21至23歲),依潤州棲霞寺(今南京棲霞寺)體律師學相部律。回越州開元寺昙一律師處學習南山律。又往金陵(今江蘇南京)玄璧法師處學習“叁論”。《釋門正統》中又雲“受南山行事止作于昙一,受菩薩戒于常照禅師。”
唐代宗大曆一年至二年(766~767,時29至30歲),往金陵瓦棺寺學習《大般涅槃經》和《大乘起信論》。又到淮南(今江蘇揚州)法藏法師處學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和《涅槃經宗要》。往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跟隨法诜法師學習《華嚴經》。
大曆十年(775,38歲)往蘇州從天臺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臺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又走谒牛頭慧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谘決南宗的禅法。更從禅僧慧雲,探習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廣學律、禅、叁論、天臺、華嚴各宗的教義;一方面還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種學問。如《釋氏稽古略》卷叁中說:“以至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昙,諸部異執,四韋五明,秘咒儀軌,篇頌書蹤,一皆博綜”。[4]
大曆十一年(776,39歲)曆遊五臺、峨嵋諸山,後仍回五臺,住大華嚴寺,行方等忏法。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
德宗興元元年(784,47歲)正月,澄觀法師“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遂爲《華嚴經》作疏,到貞元叁年(787,50歲)十二月功畢,曆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如《宋高僧傳》中所說:“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叁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
貞元四年(788,51歲),應賢林之請,在五臺山大華嚴寺講新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貞元七年(791,54歲),應河東節度使李自良的邀請,到太原府崇福寺講《華嚴經疏》。
貞元十二年(796,59歲),奉德宗诏令入京師長安,在崇福寺參加由罽賓國沙門般若叁藏主持的譯場,翻譯南印度烏荼國國王所進的《華嚴》後分梵夾。
貞元十四年(798,61歲),《華嚴》後分譯成,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诏令他作疏解釋,于是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十卷。
貞元十五年(799,其年62歲),德宗诏授“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此依《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四:“十五年,清涼受鎮國大師號,進加天下大僧錄。”[5]是年德宗生日,從終南山雲華寺迎入宮內講《華嚴經》,賜澄觀“清涼國師”號。此說依《釋門正統》。
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其年73歲),诏澄觀入宮內談法,敕令鑄造金印,號“僧統清涼國師”,統領天下僧衆。此說亦依《釋門正統》。
開成元年(836,其年99歲),文宗加封澄觀爲“大統國師”。此說依《釋氏稽古略》卷叁:“清涼國師澄觀入寂,壽一百二歲,臘八十叁,加“大統國師”,帝謂以祖聖宗仰,特辍朝叁日。”[6]
開成叁年叁月六日,法師示寂,葬終南石室,塔名“妙覺”。裴相國銘:“壽一百二,臘八十叁,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夜目發光,晝仍不瞬。才供二筆,日記萬言,盡形一食,宿不離衣,曆乎九朝,爲七帝師。”
澄觀大師一生,身曆九朝,先後爲七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講經,爲七帝門師,受賜的封號有“教授和尚”、“鎮國大師”、“清涼國師”、“僧統清涼國師”、 “大統國師”等,一生備極尊榮。
對于澄觀法師的一生經曆,魏道儒先生曾依據澄觀法師的大致活動地域,將澄觀法師的生平經曆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遊學時期,始自十一歲出家,終至大曆十一年(…
《華嚴四祖澄觀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