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四祖澄观法师(觉深法师)

  华严四祖澄观法师

  觉深

  

  内容提要:华严四祖澄观法师,早年四处参学,融会各家宗说。后大力研习、弘扬华严,以法藏华严正统思想传承者自居。其大力批驳慧苑学说,继承法藏的五教判释与十玄缘起说,并加以发挥;其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对《八十华严》进行注疏,与法藏法师的《探玄记》并称《华严经》注释之双璧;其力主法藏《探玄记》中所列十玄明法界无碍思想有次第故,将之与智俨所列十玄相对,而成新古十玄之说;其在杜顺《华严法界观门》中所立三观基础上加以延伸,而成四法界说,完善法界无碍说思想体系;其主张心外传心,无异于教,会通南北二宗,统归顿教之下;其力主经典教理和观行体验相结合,而使中国佛教走向了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道路。由于澄观法师的大力弘扬,于是华严一宗,得以复盛。

  关键词:慧苑 古十玄 四法界 诸宗融会 七帝门师

  作者觉深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序 论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圆寂之后,其弟子慧苑悉叛师说,比如在判教和十玄义等问题上,都与法藏有违。另有李通玄也研究华严,在华严宗外自成一家。那么,法藏法师华严思想如何才能得以传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澄观法师生于法藏法师圆寂后二十七年,虽然没有亲承法藏教诲,然其以恢复华严正统为已任,其在《华严经疏》等著作中,对慧苑所说也加以驳斥,力彰法藏的“五教”义,恢复了华严的正统思想,在华严三祖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理论上,作更进一步的阐述,使华严宗思想体系更加完善,因此而被推为华严四祖。

  在法藏法师之时,华严经学研究主要是《六十华严》为主,法藏法师的一生也是以研究、弘扬《六十华严》为其要业。《八十华严》一直到法藏法师的晚年方才得以译出(法藏643~712,《八十华严》译出时间为695-699年),法藏法师虽也曾对《八十华严》进行注疏,然未竟全功。后人虽也有人注解《八十华严》。但正如澄观法师所说“华严旧疏文繁义约,不能尽理,于是发愿撰写新疏”。所以澄观法师承继贤首大师华严思想,以四分科法演义“十玄”宗义,而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该书与法藏之《探玄记》可同称为《华严经》注释之双璧。

  在华严学思想体系中,“十玄”思想是华严家非常重要的学说。慧苑法师把十玄刊定作德相十玄、业用十玄两重,而推翻传统的十玄说,澄观法师对之加以批驳,主张法藏法师所立十玄,但法藏法师的著作中,其十玄名目次第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著作中同于二祖智俨法师所说,而有的著作中对十玄的名目、次第则作了改动。特别是其晚年所作《金师子章》中所列十玄仍依智俨所立,这说明法藏法师本人,并没有以哪一种十玄作为定论。而澄观法师认为法藏法师《探玄记》中所列十玄,在明事事无碍之理更有次第故,力主将之与智俨法师所立十玄相对,谓智俨法师所立为“古十玄”,如是,法藏法师于《探玄记》等著作中所立自然就是“新十玄”了,如是“新十玄”、“古十玄”的说法产生。

  华严一部大经,其通体即是在明一乘缘起法界无碍这一思想理念。自华严初祖杜顺法师始,于《法界观门》中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三观明法界无碍之理,后智俨法师、法藏法师也一直致力于事事无碍法界的理论阐述,但一直也未曾有对于法界无碍这一思想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次第表述。澄观法师在杜顺法师《华严法界观门》中所说三观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而成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以如是次第来明宇宙间一切万法互涵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这一理念,是以,四法界无碍这一思想体系至澄观得以完善。

  在澄观法师早年,其曾四处参访,对佛教各大宗派都有涉及。应该说,其早年的参学对其后期的华严思想体系有着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法藏法师弟子慧苑悉叛师说,对法藏法师的五教判提出质疑。澄观法师自承师于法藏,对法藏法师之所以在顿教归于五教中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认为,如来以心传心,虽说教外别传,既然是传,亦不离于教。是故,澄观法师将南北二宗统归于教。澄观法师更是指出了当时宗门、教下的修行弊端,认为教下修行者不注重实践,宗门修行者不能以如来教旨为指南,是故,澄观法师提出应以教典作明镜,以观行体验为契证,将经典教理和观行体验完美地相结合起来。如此,而走向了禅教结合,禅教一致的道路。

  

  二、澄观法师生平简说

  

  澄观法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华严宗四祖。有关其生平经历,在《宋高僧传》卷五、《释门正统》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至卷二十、《释氏稽古略》卷三、《广清凉传》卷三等传记中,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依《宋高僧传》等据说,澄观法师俗姓夏侯,而依《广清凉传》中所说,澄观法师俗姓戴。而对于澄观法师的生卒年月,依《佛祖历代通载》所说,谓“生于开元戊寅”、“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僧统清凉国师澄观将示寂”[1]。即谓生于公元738年,圆寂于838年;《佛祖统纪》中谓“开成三年三月。清凉国师澄观示寂。上辍朝三日。”[2]此中所说圆寂年月同上;《宋高僧传》中谓“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余。”[3]即谓约于公元806至820年中圆寂;《释门正统》中谓“开成二年三月六日示寂,葬终南石室”,即谓圆寂于837年;《释氏通鉴》中谓“戊午三月,僧统清凉国师澄观示寂。”,即谓圆寂于838年。依此中诸说,澄观法师生卒年月有三说:1、738~838年;2、738~837年;3、卒于元和年(806~820)中。今依诸传记,对澄观法师的生平作一简说,以便我们对华严四祖澄观法师其人有个更直接的了解(此下所述,依诸传记,若有别说,另行标出)。

  天宝五年(746,9岁),澄观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师为师。此依《释门正统》中所说。

  天宝七年(748, 11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读《法华经》。天宝十年(751,其年14岁),奉恩试经得度。

  乾元年间(758至760,时21至23岁),依润州栖霞寺(今南京栖霞寺)体律师学相部律。回越州开元寺昙一律师处学习南山律。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玄璧法师处学习“三论”。《释门正统》中又云“受南山行事止作于昙一,受菩萨戒于常照禅师。”

  唐代宗大历一年至二年(766~767,时29至30岁),往金陵瓦棺寺学习《大般涅槃经》和《大乘起信论》。又到淮南(今江苏扬州)法藏法师处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和《涅槃经宗要》。往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跟随法诜法师学习《华严经》。

  大历十年(775,38岁)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如《释氏稽古略》卷三中说:“以至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韦五明,秘咒仪轨,篇颂书踪,一皆博综”。[4]

  大历十一年(776,39岁)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

  德宗兴元元年(784,47岁)正月,澄观法师“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遂为《华严经》作疏,到贞元三年(787,50岁)十二月功毕,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如《宋高僧传》中所说:“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

  贞元四年(788,51岁),应贤林之请,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新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贞元七年(791,54岁),应河东节度使李自良的邀请,到太原府崇福寺讲《华严经疏》。

  贞元十二年(796,59岁),奉德宗诏令入京师长安,在崇福寺参加由罽宾国沙门般若三藏主持的译场,翻译南印度乌荼国国王所进的《华严》后分梵夹。

  贞元十四年(798,61岁),《华严》后分译成,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

  贞元十五年(799,其年62岁),德宗诏授“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此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十五年,清凉受镇国大师号,进加天下大僧录。”[5]是年德宗生日,从终南山云华寺迎入宫内讲《华严经》,赐澄观“清凉国师”号。此说依《释门正统》。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其年73岁),诏澄观入宫内谈法,敕令铸造金印,号“僧统清凉国师”,统领天下僧众。此说亦依《释门正统》。

  开成元年(836,其年99岁),文宗加封澄观为“大统国师”。此说依《释氏稽古略》卷三:“清凉国师澄观入寂,寿一百二岁,腊八十三,加“大统国师”,帝谓以祖圣宗仰,特辍朝三日。”[6]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法师示寂,葬终南石室,塔名“妙觉”。裴相国铭:“寿一百二,腊八十三,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夜目发光,昼仍不瞬。才供二笔,日记万言,尽形一食,宿不离衣,历乎九朝,为七帝师。”

  澄观大师一生,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讲经,为七帝门师,受赐的封号有“教授和尚”、“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僧统清凉国师”、 “大统国师”等,一生备极尊荣。

  对于澄观法师的一生经历,魏道儒先生曾依据澄观法师的大致活动地域,将澄观法师的生平经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游学时期,始自十一岁出家,终至大历十一年(…

《华严四祖澄观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