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776);第二阶段是五台山讲经和著述时期,约从大历十一年(776)至贞元十一年(795);第三阶段是长安译经、著述、讲经时期,从贞元十二年(796)至法师圆寂[7]。
有关澄观法师的传承弟子,或有说得澄观法师传法者有百许人,或有说能为人师者三十有八,而诸弟子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被后人称为华严五祖的圭峰宗密了。而依黄忏华先生的研究,澄观法师弟子中有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一作宝)及寂光四人,被后人称为门下四哲。而于诸传记中,对澄观法师的弟子也都只是作了简单的描述,如在《宋高僧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余堪讲者千数。”在《释门正统》中亦有说云:“学者计弘法三十八人,造堂奥者僧睿、宗密”。续法法师在《法界宗五祖略记》中亦说:“弟子为人师者,三十有八。海岸、寂光为首,禀受学徒一千,唯东京僧睿、圭山宗密,独得其奥。余皆虚心而来,实腹而去”。不过,从短短的数句中,也可以看出,师从于澄观法师学法者之众了。
三、澄观法师著作概说
依《释门正统》中所说,澄观法师“著疏记流传者四百余卷,讲贯大经殆五十遍”。因其著作颇丰,而有“华严疏主”之誉。在澄观法师之前,华严三祖法藏法师因种种缘故,虽对《八十华严》曾有注疏,然未竟全功。后虽有慧苑、李通玄等人,注解《八十华严》。但澄观法师认为“华严旧疏文繁义约,不能尽理,于是发愿撰写新疏”。其承继贤首大师思想,以四分科法演义“十玄”宗义,而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后又“又为僧睿等,著随疏演义四十卷。随文手镜百卷”。(《释氏通鉴》)
在《佛祖历代通载》中,有一段文字对澄观法师的部分著作缘由进行了介绍:
相国齐抗郑余庆高郢,请撰《华严纲要》三卷;相国李吉甫、侍郎归登、驸马杜琮,请述《正要》一卷;又为南康王韦皋、相国武元衡,著《法界观玄镜》一卷;仆射高崇文请著《镜灯说文》一卷;司徒严绶、司空郑元、刺史陆长源,请撰《三圣圆融观》一卷,节度使薛华、观察使孟简、中书钱徽、拾遗白居易、给事杜羔等,请制《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又与僧录灵邃大师、十八首座、十寺三学上流,制《华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余部。[8]
这一段文字中,涵盖了澄观法师的大多数著作,但并不全面,另外一些传记中,对澄观法师的著作虽然也有所述,但比较散乱。日人高峰了州在其所著的《华严思想史》中,曾依诸传记,对澄观法师的著作名目进行收集整理:
澄观法师的著作颇多,由诸传录中,结集如次:1、《华严经疏》二十卷,2、《随疏演义钞》四十卷,3、《随文手镜》一百卷,4、《华严纲要》三卷,5、《三圣圆融观》……《华严》、《圆觉》、《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余部,6、《七处九会》,7、《花藏世界图》,8、《心镜说文》十卷,9、《大经了义备要》三卷(塔记),10、《了义》一卷,11、《心要》一卷,12、《食肉得罪因缘》……《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13、《法界玄鉴》(宋传五),14、《镜灯说文》一卷,15、《正要》一卷,16、《四十华严疏》十卷,17、《行愿品别灯疏》一卷(五祖略说),18、《华严受菩萨心戒》一卷(东域录),19、《五蕴观》一卷,20、《十二因缘观》一卷,21、《略策》一卷(义天录),22、《观经疏》一卷(往生西方略传序),23、《华严刹海变相赞》,24、《真妄谒》,25、《证道颂》(圆宗文类三),26、《四分律搜玄录序》(卍续·精95-4,宋传15志鸿传)其他还有:为德宗帝讲华严奥旨,宪宗帝问答“法界妙义”,及示寂前和遗徒海岸等训言。[9]
依诸传记中所说,《华严经疏》乃是澄观法师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义集成,然后更将其疏讲于华严寺与崇福寺,《演义钞》及《随手文镜》即是其注释书,乃是为门下弟子讲解经疏时所作;而《华严纲要》、《法界观玄镜》、《三圣圆融观》等,如上所引《佛祖历代通载》中所说,乃是应南康王韦皋、相国武元衡等所请而作。
纵观澄观法师的著作,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即是澄观法师的著作,都是建立在《八十华严》的基础上而作,这是与华严三祖法藏法师所不同的地方。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二位祖师所能接触到的经典也有不同。一直到法藏法师的晚年,《八十华严》方始译出(法藏,643-712。《八十华严》译出时间为695-699年)。是故,法藏法师华严方面的著作,大多数皆是依《六十华严》为基础而作。虽曾为《八十华严》作疏,但未能竟功。而澄观法师之所以为《八十华严》注疏,依《宋高僧传》中的说法,澄观法师因感到《华严》旧疏“文繁义约”而撰此书。此中的“华严旧疏”乃是指有关《八十华严》的注疏,而对于《六十华严》的注疏,按澄观自已的说法:“晋译幽秘,贤首颇得其门;唐翻灵编,后哲未窥其奥”。法藏系统地注解了晋译《华严》,唐译《华严》的注疏未能完成,后人虽有人对唐译《华严》作疏,但澄观法师对这些注疏并不满意,是故撰《华严经疏》,从而也表明了他继承法承法藏学说的意图。
此下对澄观法师华严方面的主要著作作一介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简称《华严经疏》)六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主要针对当时法藏弟子慧苑等,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全书分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有关本书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始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成于贞元三年(787)。另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八载,则谓建中四年(783)起稿,历时四年乃成。该书与法藏之《探玄记》可同称为《华严经》注释之双璧。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略称《演义钞》)九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在澄观宣讲《华严经疏》的过程中,其弟子不断提出问题,此书即是为解答这些问题而作。同是走红书也对《华严经疏》作了系统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讲,此书乃是澄观法师系统归纳、整理其全部学说思想的著作。全书分为四部分:1、总序名意,释大疏之自序;2、归敬请加,释大疏之归敬序;3、开章释文,广逐疏之本文,次第释之;4、谦赞回向,略解末尾之流通偈。先详释教起因缘、藏经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局、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经题等九科玄谈,后则依经文而作注解。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略称《华严经七处九会颂》)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其文虽短,却净华严要义揭示无遗,实为华严教学之入门书。如书前所附沙门典寿之序文所说:“其书仅一万三千余言,较之疏钞,百分不及一,而全经要义,揭示殆尽,且其文平易明白,虽初学可解,实为入华严教海之津梁矣”。(典寿撰《华严七处九会颂释章序》,T36, 709)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略称《贞元疏》)十卷,收于《卍续藏》第七册。本疏叙述四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总立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教门权实,(三)所诠义理,(四)辩定所宗,(五)修证浅深,(六)彰教体性,(七)部类品会,(八)流传感通,(九)释经名题,(十)随文解释。本书援引经论达数十部之多,系澄观于唐贞元十四年(798)五月奉敕撰述,卷首载有其自序及归敬偈。本书之释义与澄观之华严经大疏入法界品之释义大体雷同,然对新(《八十华严》)旧(《六十华严》)两经所缺而为本经(四十华严)卷四十所独具之“普贤菩萨十大愿文”详加注释,以为修行之玄枢与《华严》一经之幽径。
《大华严经略策》(略称《华严略策》)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以问答形式,分42条解释唐译《华严》的经名、流传、翻译、各处会内容及华严宗主要教义。每条皆以四字为题,其下是问答形式。
《三圣圆融观门》(略称《三圣圆融观》)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如前所引《佛祖历代通载》中所载,此书乃是法师应司徒严绶、司空郑元、刺史陆长源等所请而作。此书主要是论述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关系。谓三圣融为一体而无障碍,其中,毗卢遮那佛为一切德之总体,象征果分不可说,普贤、文殊二菩萨为毗卢遮那佛之别德,象征因分可说。此二菩萨中,普贤系显示所信之法界及依修行所证之法界真理,文殊则表征能信法界真理之信心,乃对法界真理之理解及其证法界真理之大智。此二菩萨所表现之法互即互融而重重无尽,如是佛因、佛果得以统一,三圣融为一体。
《华严法界观玄镜》(又称《华严法界玄镜》,略答《法界玄镜》)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系就杜顺所说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如书中所说:“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華嚴法界玄鏡》卷一,T45, 672)从此中可以反映出,澄观法师的“四法界”学说已然…
《华严四祖澄观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