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776);第二階段是五臺山講經和著述時期,約從大曆十一年(776)至貞元十一年(795);第叁階段是長安譯經、著述、講經時期,從貞元十二年(796)至法師圓寂[7]。
有關澄觀法師的傳承弟子,或有說得澄觀法師傳法者有百許人,或有說能爲人師者叁十有八,而諸弟子中最著名的莫過于被後人稱爲華嚴五祖的圭峰宗密了。而依黃忏華先生的研究,澄觀法師弟子中有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印法印(一作寶)及寂光四人,被後人稱爲門下四哲。而于諸傳記中,對澄觀法師的弟子也都只是作了簡單的描述,如在《宋高僧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余堪講者千數。”在《釋門正統》中亦有說雲:“學者計弘法叁十八人,造堂奧者僧睿、宗密”。續法法師在《法界宗五祖略記》中亦說:“弟子爲人師者,叁十有八。海岸、寂光爲首,禀受學徒一千,唯東京僧睿、圭山宗密,獨得其奧。余皆虛心而來,實腹而去”。不過,從短短的數句中,也可以看出,師從于澄觀法師學法者之衆了。
叁、澄觀法師著作概說
依《釋門正統》中所說,澄觀法師“著疏記流傳者四百余卷,講貫大經殆五十遍”。因其著作頗豐,而有“華嚴疏主”之譽。在澄觀法師之前,華嚴叁祖法藏法師因種種緣故,雖對《八十華嚴》曾有注疏,然未竟全功。後雖有慧苑、李通玄等人,注解《八十華嚴》。但澄觀法師認爲“華嚴舊疏文繁義約,不能盡理,于是發願撰寫新疏”。其承繼賢首大師思想,以四分科法演義“十玄”宗義,而成《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後又“又爲僧睿等,著隨疏演義四十卷。隨文手鏡百卷”。(《釋氏通鑒》)
在《佛祖曆代通載》中,有一段文字對澄觀法師的部分著作緣由進行了介紹:
相國齊抗鄭余慶高郢,請撰《華嚴綱要》叁卷;相國李吉甫、侍郎歸登、驸馬杜琮,請述《正要》一卷;又爲南康王韋臯、相國武元衡,著《法界觀玄鏡》一卷;仆射高崇文請著《鏡燈說文》一卷;司徒嚴绶、司空鄭元、刺史陸長源,請撰《叁聖圓融觀》一卷,節度使薛華、觀察使孟簡、中書錢徽、拾遺白居易、給事杜羔等,請製《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又與僧錄靈邃大師、十八首座、十寺叁學上流,製《華嚴》、《圓覺》、《四分》、《中觀》等經律論關脈叁十余部。[8]
這一段文字中,涵蓋了澄觀法師的大多數著作,但並不全面,另外一些傳記中,對澄觀法師的著作雖然也有所述,但比較散亂。日人高峰了州在其所著的《華嚴思想史》中,曾依諸傳記,對澄觀法師的著作名目進行收集整理:
澄觀法師的著作頗多,由諸傳錄中,結集如次:1、《華嚴經疏》二十卷,2、《隨疏演義鈔》四十卷,3、《隨文手鏡》一百卷,4、《華嚴綱要》叁卷,5、《叁聖圓融觀》……《華嚴》、《圓覺》、《中觀》等經律論關脈叁十余部,6、《七處九會》,7、《花藏世界圖》,8、《心鏡說文》十卷,9、《大經了義備要》叁卷(塔記),10、《了義》一卷,11、《心要》一卷,12、《食肉得罪因緣》……《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叁十卷,13、《法界玄鑒》(宋傳五),14、《鏡燈說文》一卷,15、《正要》一卷,16、《四十華嚴疏》十卷,17、《行願品別燈疏》一卷(五祖略說),18、《華嚴受菩薩心戒》一卷(東域錄),19、《五蘊觀》一卷,20、《十二因緣觀》一卷,21、《略策》一卷(義天錄),22、《觀經疏》一卷(往生西方略傳序),23、《華嚴刹海變相贊》,24、《真妄谒》,25、《證道頌》(圓宗文類叁),26、《四分律搜玄錄序》(卍續·精95-4,宋傳15志鴻傳)其他還有:爲德宗帝講華嚴奧旨,憲宗帝問答“法界妙義”,及示寂前和遺徒海岸等訓言。[9]
依諸傳記中所說,《華嚴經疏》乃是澄觀法師在五臺山大華嚴寺講義集成,然後更將其疏講于華嚴寺與崇福寺,《演義鈔》及《隨手文鏡》即是其注釋書,乃是爲門下弟子講解經疏時所作;而《華嚴綱要》、《法界觀玄鏡》、《叁聖圓融觀》等,如上所引《佛祖曆代通載》中所說,乃是應南康王韋臯、相國武元衡等所請而作。
縱觀澄觀法師的著作,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即是澄觀法師的著作,都是建立在《八十華嚴》的基礎上而作,這是與華嚴叁祖法藏法師所不同的地方。由于所處的年代不同,二位祖師所能接觸到的經典也有不同。一直到法藏法師的晚年,《八十華嚴》方始譯出(法藏,643-712。《八十華嚴》譯出時間爲695-699年)。是故,法藏法師華嚴方面的著作,大多數皆是依《六十華嚴》爲基礎而作。雖曾爲《八十華嚴》作疏,但未能竟功。而澄觀法師之所以爲《八十華嚴》注疏,依《宋高僧傳》中的說法,澄觀法師因感到《華嚴》舊疏“文繁義約”而撰此書。此中的“華嚴舊疏”乃是指有關《八十華嚴》的注疏,而對于《六十華嚴》的注疏,按澄觀自已的說法:“晉譯幽秘,賢首頗得其門;唐翻靈編,後哲未窺其奧”。法藏系統地注解了晉譯《華嚴》,唐譯《華嚴》的注疏未能完成,後人雖有人對唐譯《華嚴》作疏,但澄觀法師對這些注疏並不滿意,是故撰《華嚴經疏》,從而也表明了他繼承法承法藏學說的意圖。
此下對澄觀法師華嚴方面的主要著作作一介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簡稱《華嚴經疏》)六十卷,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五冊。本疏敘述新譯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之綱要,並解釋其文義。主要針對當時法藏弟子慧苑等,違背祖師法藏之教說,故作此書複興祖師本旨。全書分十門,即:(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叁)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題,(十)別解文義。 有關本書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傳》卷五澄觀傳載,始于唐德宗興元元年(784),成于貞元叁年(787)。另據《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十八載,則謂建中四年(783)起稿,曆時四年乃成。該書與法藏之《探玄記》可同稱爲《華嚴經》注釋之雙璧。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略稱《演義鈔》)九十卷,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六冊。在澄觀宣講《華嚴經疏》的過程中,其弟子不斷提出問題,此書即是爲解答這些問題而作。同是走紅書也對《華嚴經疏》作了系統解釋,從一定意義上講,此書乃是澄觀法師系統歸納、整理其全部學說思想的著作。全書分爲四部分:1、總序名意,釋大疏之自序;2、歸敬請加,釋大疏之歸敬序;3、開章釋文,廣逐疏之本文,次第釋之;4、謙贊回向,略解末尾之流通偈。先詳釋教起因緣、藏經所攝、義理分齊、教所被機、教體淺深、宗趣通局、部類品會、傳譯感通、總釋經題等九科玄談,後則依經文而作注解。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略稱《華嚴經七處九會頌》)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六冊。本書乃總合頌分、釋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頌,敘述八十華嚴七處九會叁十九品之要義。本書其文雖短,卻淨華嚴要義揭示無遺,實爲華嚴教學之入門書。如書前所附沙門典壽之序文所說:“其書僅一萬叁千余言,較之疏鈔,百分不及一,而全經要義,揭示殆盡,且其文平易明白,雖初學可解,實爲入華嚴教海之津梁矣”。(典壽撰《華嚴七處九會頌釋章序》,T36, 709)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略稱《貞元疏》)十卷,收于《卍續藏》第七冊。本疏敘述四十卷《華嚴經》之綱要,並解釋其文義,總立十門,即:(一)教起因緣,(二)教門權實,(叁)所诠義理,(四)辯定所宗,(五)修證淺深,(六)彰教體性,(七)部類品會,(八)流傳感通,(九)釋經名題,(十)隨文解釋。本書援引經論達數十部之多,系澄觀于唐貞元十四年(798)五月奉敕撰述,卷首載有其自序及歸敬偈。本書之釋義與澄觀之華嚴經大疏入法界品之釋義大體雷同,然對新(《八十華嚴》)舊(《六十華嚴》)兩經所缺而爲本經(四十華嚴)卷四十所獨具之“普賢菩薩十大願文”詳加注釋,以爲修行之玄樞與《華嚴》一經之幽徑。
《大華嚴經略策》(略稱《華嚴略策》)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六冊。本書以問答形式,分42條解釋唐譯《華嚴》的經名、流傳、翻譯、各處會內容及華嚴宗主要教義。每條皆以四字爲題,其下是問答形式。
《叁聖圓融觀門》(略稱《叁聖圓融觀》)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如前所引《佛祖曆代通載》中所載,此書乃是法師應司徒嚴绶、司空鄭元、刺史陸長源等所請而作。此書主要是論述叁聖(毗盧遮那如來、普賢和文殊)的關系。謂叁聖融爲一體而無障礙,其中,毗盧遮那佛爲一切德之總體,象征果分不可說,普賢、文殊二菩薩爲毗盧遮那佛之別德,象征因分可說。此二菩薩中,普賢系顯示所信之法界及依修行所證之法界真理,文殊則表征能信法界真理之信心,乃對法界真理之理解及其證法界真理之大智。此二菩薩所表現之法互即互融而重重無盡,如是佛因、佛果得以統一,叁聖融爲一體。
《華嚴法界觀玄鏡》(又稱《華嚴法界玄鏡》,略答《法界玄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爲華嚴宗初祖杜順所撰《華嚴法界觀門》之注釋書。本書作于《華嚴大疏》之後。系就杜順所說之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等法界叁觀,而述說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叁,而總具四種之理。如書中所說:“然法界之相,要唯有叁,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後叁,其事法界,曆別難陳。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不明”。(《華嚴法界玄鏡》卷一,T45, 672)從此中可以反映出,澄觀法師的“四法界”學說已然…
《華嚴四祖澄觀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