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P11

  ..续本文上一页“长期”的道理。同卷又云:

  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或于一刹经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有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亦不于此刹没,于彼刹现,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117

  这段经文则是在解析“长期”又不阻绝“快速”的圆融道理。由此可见“圆教”在成佛的时间问题上,是鲜明的“悉皆不定、念劫圆融”的“无碍”主张者。

  (5)“圆教”在有情众生以何种身圆满菩萨道果的问题上,却是强调“但分段身,至于十地”的。如《教义章》云:“若依圆教,不说变易,但分段身,至于十地,离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见肉眼,故知是分段也。”118意思是说有情众生是以分段,证入十地的。

  (6)“圆教”在断惑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十分高深的微妙义理。因为其他宗派大都有区分能断之智和所断惑障的品数,而“圆教”却主张“断除惑障、一即一切”。也就是说,有情众生只要是能够断除一个“惑障”的话,那也就意味着迅速形成“一即一切”的结果。因为法藏大师对于上述的道理,在其《教义章》中有过十分清楚的说明,他说:“若以圆教,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主伴具足。”119此外除了《普贤菩萨行愿品》有过“一障一切障”的经文明载之外,《不动地品》谈到“小相”的内容时,也说到“一断一切断”的“圆教”道理。

  (7)“圆教”在二乘有回无回的问题上,也把自身的思想特点作了充分的展示。不过“圆教”的这种思想是分二方面进行:一是“同教一乘”中的二乘;二是“别教一乘”中二乘。“同教”中的二乘依据华严宗的理论,要经历“前教”(小、始、终、顿)的“向大”过程的,如《法华经》云:“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同卷又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120上面二段经文都是在说明“同教”中的二乘确有经历“回小向大”的事实。不过当“同教”二乘真正发起向大的意识之后,也就无所谓回与不回了。

  至于“别教”不只单独涉及二乘,甚至就连一些教派不许成佛的“阐提”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别教一乘”的修学理论,所有的众生根本就不存在回与不回的说法(悉无所回)。因为《华严经》中早已从二个立场,对上面的理论作过明示:一是普贤菩萨以其法眼,普遍观察一切众生,皆已达到究竟;二是诸佛如来成等正觉已,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等正觉。121既然所有众生都已本是正觉、究竟,那么回不回小、向不向大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圆教”才会宣称“一切二乘、悉无所回”。

  (8)关于“圆教”诸佛相好的理论,在“圆教”看来诸佛的相好不仅是实在的,而且“圆教”的诸佛相好,要比其他教派美妙、殊胜和庄严的多。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圆教”的诸佛相好是经过“劫海修因”而感召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其他的相好理论,皆是方便权巧的设施。那么“圆教”的诸佛相好究竟有哪些内容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华严经》对“华藏世界海”的描述,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按照《华严经》在《华藏世界品》里的说明来看,“圆教”的诸佛相好实际上就是指的“华藏世界海”。而此世界海又是由须弥山微尘数的风轮所持持,此微尘数风轮的最上方,不仅有殊胜威光藏,而且该藏又能持普光牟尼香水海,同时此海水中有大莲花,而此世界海住在其中。此外,此世界海金刚轮山内,所有的大地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此香水海中各有大莲花,一一莲花中又各有世界种于中安住等等,无穷无尽、不可思议。也就是说诸佛的上述种种相好,每一种都能普皆遍满一切法界。

  既然上面的诸相,均能周遍法界,那么每一相上的诸种“业用”(例如放光、显通、动地、现相等),自然也能遍满法界了。至于诸佛的“德、用、体”,“德”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诸“相”,因为诸“相”是用来表诠“德行”的;这里的“用”又是表示“好”,因为“好”是随着相的表现而得以彰显的;而最后的“体”则是诸佛的“报体”。由于三者之间,一方面“体”为德、用所依,所以德、用、体三皆称为“性”;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又有“互融互遍”的关系,因而才说德、用、体三理通常义。同时诸佛之德、用、体三,又会随着法界之机,发生或现或不现的变化,所以华严“圆教”又称此三体通无常。

  (9)“圆教”在诸佛的报土和化土问题上,也有比较独特的精深理论。依据续法在《开蒙》中的论述来看,“圆教”的诸佛化土一般是从“同教”的角度,把“灵山净土”122指称为诸佛的化土。不过若依据法藏的意思,“圆教”当中之所以会有上述化土的说法,其目的就是要摄纳“同教”的有情,最终入于华严的“别教一乘”中来。而诸佛的实报庄严则是从“别教”的角度,归结为“华藏世界”。至于“无量杂类、诸国土海”,主要是说“华藏世界”中的“一切世界种”,均是十佛123所摄化众生的微妙境界。

  (10)“圆教”中对如来法身以什么为显的问题,通常分为“同教一乘”和“别教一乘”二种。“同教”认为诸佛如来,就是具有“境、智、存、泯”四法为法身;124而“别教”则主张诸佛如来,以绝彼“境、智、存、泯”等五说为法身。所以法藏在《教义章》中才总结性地说:“或合具前四句为法身,以具德故,或俱绝前五句为法身,以圆融无碍故。”125

  此外在释迦应身的问题上,“圆教”教理不但主张世尊具有法、报、化三身(同教一乘的看法),而且还强调释迦如来还有十身之说(别教一乘的主张)。比如《华严经》《离世间品》中云:“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至于为什么《华严》学说中会有十身的思想,法藏经过深入的研究,认为十身说的出现纯粹是为了彰显“法界缘起,无穷无尽”的华严终极真理。

  上面通过对法藏大师部分判教理论的系统论述和介绍,基本上可以把他的判教思想、判教意义、价值和目的归结为下面的几点:

  1、法藏身处百家殊唱、各宗一说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义理之争和不同的佛教经典在整体佛法上的位置,他从总体的高度上,按照一定的佛法原则和方法,不但成功统一了各种不同的佛教经典,还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深浅顺序,把各部经典和中国的各个佛教宗派,作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安排。

  2、对于佛陀说法的时间问题,一般的判摄理论均是局限在四十九的历史过程,而法藏却慧眼独具地从更广阔的领域上,把佛陀恒长说法的超越性妙理,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出来,不仅让人们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到佛陀度生的事实,更令大家对世尊无尽的弘法悲愿,有了一个比较直观和全面的认识。诚如吕贗在《贤首无教章略论》中所言“华严的判教是判教的通论”。

  3、从法藏对五教思想的深入阐述来看,它不但展示了五教的精深思想,同时也从反思的角度,对各个宗派思想内部存在的阙如,提出了建设性和颇有价值的意见,这无论是对于宗派佛教,还是对于学派佛教,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4、无论是从法藏判教的具体内容,还是从判教的结构来看,都可以发现他的判教思想不仅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理井然,而且所形成的全揽总体佛法的抱负,以及在判教中展示出来的精深佛学思想,均激发真正佛子生发积极向上和“见贤思齐”的浓厚信仰意识。

  5、尽管从法藏判教的名称表面来看,似乎有着与此前诸种判教相同的地方,但是倘若大家能够深入到法藏判教思想的底里,不难发现华严判教的体系当中,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创新思想与较为独特的佛学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法藏的分科意涵也可以说是具有开创历史先河的价值的。

  6、虽然法藏通过个人的艰苦努力,未能彻底消解佛教宗派之间的历史抵牾,然而他所开展出来的思考向度,及所确立的一些修学基本理念,无疑将为正法久住的护持者、法身慧命的延续人、始终不渝绵绵走向解脱的行路人,提供很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和启悟学人的“悟道助缘”。

  7、华严判教通过慎重地与不同宗派的义理进行对比研究后,最终得出了“三时、五教”的思想结论。从这个角度而言,华严的判教标准既可以说是统一一贯的,又可以说是科学合理的,因为这种对比判摄的方式,不仅避免了故步自封、自说自话式的独尊错谬,而且又比较有效地克服了彼此攻讦、自赞毁他式的主观难题。

  今天虽然已经离法藏大师圆寂1300多年的历史了,但其遗留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启发学人的智慧结晶、开设出来的相关修法和决择洗练的实践法门,不仅自始至终都在闪耀着绚丽多, , 彩的无尽光芒,而且也需要肩负复兴传统佛教的大德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尤其在是当今法藏“门庭”相对沉寂、华严法统难以相续、贤首“观行”后继乏人的情况下,更需要沐浴佛法深恩的时代弟子们,生发一种“舍我其谁、直下承担”的崇高精神,摒弃狭隘的宗门识见,割舍我执、我爱的凡俗陋习,抛开增上慢人般的思想束缚,把自己提升到“无我”的佛法高度上来。

  〔1〕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版,第359页。

  〔2〕同上,第360页。

  〔3〕庄昆木:《从天台判教的立场试论——法藏〈五教章中对法华的批判〉》,《法光学坛》1998年第2期,第93页。

  〔4〕同上,第101页。

  , 〔5〕黄夏年主…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