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身心皆如幻,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所以“所依身分,亦不可说”。如《圆觉经》云:“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分段、变易),非作故无,本性无故。”103
(6)在烦恼是否可断的问题上,“顿教”主张“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断,亦不可说不断”。因为“顿教”认为“真如”自体,一方面从来不与烦恼交相杂处而共相应,另一方面,烦恼本身又是依“心境相对”缘起而有,所以当其所依之“心境”两空的时候,烦恼自身又从何而起?故而主张“一切烦恼,不言可离”。如《金刚三昧经论》卷中云:“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104
(7)在声闻、缘觉是否有无“回小向大”的问题上,“顿教”主张既不能肯定的说他们是“非回”,又不能绝对地说他们是“不回”,理由有如下的二点:一、从“真如本有、本来是佛”的角度上讲,声闻、缘觉不应没有“回小向大”的思想意识;二、从“妄想本空、名唯假有”的角度而言,声闻、缘觉本来就是诸佛如来为了度化有情众生,才假言安立的名言,权巧宣说的教旨。因而从诸佛的本真意义上说,二乘有情绝非不可回心趋大。所以法藏才在《教义章》中,归纳“顿教”的教理是“一切二乘,非回非不回”。
(8)在诸佛“身相”的问题上,“顿教”不但从“摄用归体”的角度,强调指出诸佛只有一个“法身”,别无三四五身,例如《华严经》卷五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105,而且还从“相尽离念”的角度,认为一般所谓的两报(自报、他报)、二化(大化、小化)也是与法身平等无二。 例如《金刚经》弥勒颂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106又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偏,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107
在对“诸佛”本具的功德问题上,“顿教”和其他的教派又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顿教”以外的宗派如果不是主张诸佛的功德是实有的,那么他们肯定会说诸佛的功德是空无的;而“顿教”却认为诸佛的功德,既不可以说是有差别的,因为“法身无为,不堕诸数”(终教认为诸佛功德八万四千),无为也就是无相,无数也就没有八万四千;又不可以理解为是常和无常的,因为“自性法身,绝诸对待”故。而常和无常又是典型的相对之法,所以绝对不能用常与无常来规定它。例如《楞伽经》卷五云:“大慧若有于二,有常无常,如二无二,证一切法,无生相故,是故非常亦非无常。”108
(9)关于诸佛依报的问题,“顿教”认为由于诸佛是以“法性”为身,所以如来是没有所谓的所依国土的。如《华严经》卷七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109
(10)关于如来法身与妙智和境智的问题,“顿教”认为如来法身既不能说有妙智,也不能说是有境智,因为如来法身是“法性绝待、境智俱泯”故,所以主张“非智非境”。如《楞伽经》有云:“远离觉所觉、法身如梦幻。”
关于释迦佛身的问题,“顿教”认为释迦佛身应是法身而非报、化,因为报、化之身无有体性,既不是因为有因而成,也不会存在生灭变化,所以释迦佛身并非报、化二身。如《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不可以具足,色身得见如来,不可以具足诸相,而见如来。”110所以“顿教”在佛身的问题上,确立的是“一实性佛”。
(五)法藏大师判摄圆教的理由1
总体概括“圆教”的义理
“圆教”的教义从总体上来看,不仅集中体现在“无尽法界”这一概念上,而且“圆教”所诠释的基本道理,也都落实于“无尽法界”的重要范畴上,也就是“一真法身界”。按《华严经》七十一卷的解释来看“无尽法身”,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法界无量;二是法界无边;三是法界无限;四是法界无畔;五是无有差别。如《华严经》里有说“我入如来无差别门”和“我知法界无量、无边、无限、无畔”等。那么“圆教”的“无尽法界”到底跟整个“圆教”的思想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诠释:一是从“性海圆融”的角度来看;二是从“缘起无碍”的角度来展开。
《曾玄》111在解释“无尽法界”的概念时说,“无尽法界”有二义:一是“性海圆融”。“性海”者,也就是“一真法界”;“圆融”者,谓“一真法界”不但圆满具足无尽的法性,并且“无尽法性”在“一真法界”之中,又能彼此相融、不相违背;二是“缘起无碍”。“缘起”者,法藏一方面认为“无尽法界”也是随缘而起的,另一方面又强调“缘起”的“法界”始终是并行不悖、互不妨碍的。
此外“法界缘起”的森罗万象,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矛盾对立的。但如果从“圆教”的“理”与“事”的相互关系上看,缘起的一切事物事实上都是协调统一,不相紊乱的。如:从“理随事偏、事即是理”的角度上讲,理与事融通之时,事也就自然是理了。这样理、事之间就构成一个“相即”的关系;如果从“一多缘起,无有边际”的角度上讲,当“理随事偏”形成一物缘起的时候,一物之中就有一理,而此一物一理又能随缘构成无穷之事物。这样事、理之间又形成了“相入”的关系。总而言之,“圆教”法界缘起的道理,就像“因陀罗网”一样重重无尽、无障无碍。宏大的事物和微小的纤尘相容无间,主体的理性与客体的伴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摄入、互为因果。
至于“十十法门”中的“十十”之数,是华严思想在表述上的一大特点,在华严学说的体系当中,经常会用“十”字来表达华严“圆满、圆融”的理论精神。例如十身、十忍、十眼、十门等等。大意是说在华严的十个法门之中,随便列举一个法门,其中就已含摄其他九个法门,如此九门含一、一门摄九,辗转相摄乃至无穷无尽。
2分别解说“圆教”的思想特点
(1)“圆教”(别教一乘)理论的基本中心表现在“一法界”上(全称是:一真无障无碍法界),也就是“性”,这里的“性”就是如来的“心海”。意思是说,宇宙世间的一切事物,娑婆世界的所有诸法,都是从“性”开始缘起而有的,所以被称为“性起”。华严宗为了让人们了解“法界缘起、无障无尽”的至上道理,慈悲开设了“十法界心”法门,以便通过“十界互摄”的方法,来彰显“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的“无尽”义理。这也就是华严“别教一乘”,有别于其他宗派的根本宗旨。
(2)在“种姓”问题上,“圆教”认为只有“菩萨种性”,才能与佛桴鼓相应,兼容无间。因为“菩萨种性”具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特点,既不同于“终教”的“三乘无性、皆当成佛”的理论,又与主张“离言说相、名为种姓”的“顿教”有所区别。
另外在“成佛”的问题上,“别教一乘”与“同教一乘”也有一些不同的主张。“同圆”强调只有有情世间才有种性,其他世间不能成佛。如《涅经》在卷十一中曾经说过“除墙壁瓦砾外、言诸众生皆有佛性”。而“别圆”则认为不但“尽三世间(有情、器、正觉)、一切诸法”,都能圆满成就无上菩提。而且这个道理又是“甚深广大”的,原因在于:一、凡是缘起的事物(三种世间),均是没有自性的,如《法华经》在卷一中曾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112所以其中的含义十分深远,不是一般劣智众生之所能解;二、“一切法界,出生无尽”的义理太过广大,亦非普通有情能够全然洞悉。所以《华严经》在卷八中才说“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113
(3)“别教一乘”有关“行位”的思想,可以统摄前四教的具体安排(小、始、终、顿),例如前面的四教不仅从修持的开始,就已经言明“资等五位,干等十地”的“行位”安立,而且其间的“行位”差别又是十分鲜明的。可是“一乘圆教”却用“一味融容”的理念,既成功统摄了前四的各种“行位”差别,又能不坏“行位”地给予前四以合理的安排。如“圆教”,“始从十信,乃至佛地”的“六位不同”思想,完全可以包括前四的所有“行位”。同时“圆教”的“一位即摄一切位”的“圆融”理论,又可以很好地消解前四的“行位”次第,亦即是“随得一位”就能获得“一切行位”的“圆教”道理。
(4)“圆教”在修习的时分,也就是从凡夫到佛果的时间长短问题上,主张不能用有限的时间给予固定,意思是说在成佛的时间上,要视情况而定,有的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却可以在言下就能悟入。例如弥勒菩萨在《华严经》中赞叹善才童子时说:“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化诸众生……圆满一切大愿,具足普贤诸行。”114又如《毗卢遮那品》中的威光太子,也是“一生圆成旷劫之果”的,这是急速证入道果的经文明载。至于需要长期流落娑婆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如《华严经》《十地品》云:“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115这是缓慢成就佛果的教理证成。
此外“圆教”还从“念劫圆融,自在无碍”的角度,对“一切时分,悉皆不定”的成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这里的“念”是指一个极短的时间单位,而“劫”又是一个形容长期的时间概念。意思是说,在“圆教”看来,众生的成佛时限问题,是不能局限在某种既定的说法框架之内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要回归到“念劫圆融”的原则上来,而念和劫之间之所以能够圆融,就是因为念、劫存在“各不坏相、相即相入”的辩证关系。如《华严经》云:
善财童子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一切诸佛刹海,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倍。116
这段经文就是在说明“快速”决不妨碍…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