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P16

  ..續本文上一頁:“較供十方佛菩薩,僅供上師一毛孔,何故福德爲超勝?”《智慧殊勝續》雲:“若于上師一毛孔,僅以一滴油塗抹,較供賢劫千佛尊,其福德聚亦超勝。”按密續所說,下至僅對上師的一毛孔塗抺一滴油,就已超勝供養十方諸佛的福德。

  問:前者供養的事相遠不如後者廣大,爲何福德反而超勝呢?

  原因是供養境有差別,即師恩較佛恩更深重的緣故。宗大師也說:“無上乘中所說,對于無倒宣說道之究竟的善知識,僅供一毛孔的福德,也能映蔽供養一切諸佛。”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供養上師,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應當持續不斷地觀修。

  歸納:

  《秘密不可思議解脫經》說:“一塵中有塵數刹。”一粒極微塵中安住著數量等同極微塵數的諸佛,就像這樣,在虛空中毫無間隔地遍滿了諸佛,誰能分身至每一尊佛前普興供養呢?一般人根本無法做到。然而,供養眼前的上師,就等于供養了諸佛,上師接受了供養,等于諸佛接受了供養;而且,供養上師的福德遠勝供養諸佛。因此,在供養上師之外,再也沒有更關鍵的修要。

  如此,便可提出“萬法歸一,一攝一切”的修要,即:萬法都歸攝于修上師這一法中,這一法攝盡了一切法。如法供養上師,就是供養了一切;如理承事上師,就是承事了一切;至心祈禱上師,就是祈禱了一切;與上師真實相應,就是相應了一切。依止上師乃道之根本,本立則道生,故應把握此關要,趨入修行的捷徑。

  《五次第加持品》說:“舍棄一切供養後,唯一供養上師尊,令彼生喜將獲得,遍知殊勝之智慧。”須知,在主要和次要當中,應取主要;在直接和間接當中,應取直接。從這種角度來說,應當放下余供,唯一精勤供養上師,這是在根本上修。(注意:此處的“上師”,特指具備法相的密宗金剛上師;而且,其密意是強調密乘行者依止金剛上師的重要性,並非讓學人舍棄供養叁寶,因爲叁寶總集是金剛上師,舍棄叁寶則是舍棄上師。)在根本上修行本來極爲合理,但我們往往舍本逐末、顛倒行持,對根本的上師不用心修習供養,反而重視次要、間接的。希望學人明白修要之後,致力于依止善知識這一根本。

  己二、承事之利益

  以下從教證、理證和公案來了知有關承事的利益。

  教證:

  《不可思議經》雲:“承事上師尊,具不思議德。” 承事上師,將産生無法言思的殊勝利益。類似的教證還有很多。

  理證:

  上師是諸佛總集的體性之故,承事上師等于承事諸佛;上師恩德深重之故,承事上師的福德超過承事諸佛。

  公案:

  阿底峽尊者說:“身口意唯一承事上師,此外不必再單獨尋找一種修行。”說完就讓香卻仁青承事。據說,以此緣起力,後來尊者的弟子中,沒有比香卻仁青修行更好、證悟更高的人。

  嘉裕瓦格西平時唯一承事金厄瓦上師,以此緣起力,一天他出門倒灰,當走到第叁級階梯時,一切經論的含義都在心中豁然明現。這是以承事上師的力量而自然現前稀奇功德的事例。

  薩迦班智達也是以恭敬承事上師而清淨業障的,並且在相續中自然生起了許多教證功德。他自述:

  我對上師紮巴江村說:“從少年時代起,我就修習上師瑜伽,因此祈請您爲我傳授上師瑜伽。”

  上師卻回答:“你尚未對我生起真佛之想,在你的心目中,我只是你的伯父。所以,對于上師,你還不能以自己的身體和受用來行持一切難行。”于是沒有爲我傳授上師瑜伽。

  後來,有一次我現前死相,當時上師也顯現連續數月法體不安。那段時間,我沒有顧及自己的飲食和睡眠,幾乎晝夜都在侍奉上師,我似乎因此清淨了深重的罪障。此後,上師才爲我傳上師瑜伽,我因而對上師生起了真佛之想,見到上師是一切諸佛的自性——聖者文殊師利菩薩。從此,我遣除了壽障,四大日益調和,也正是此時,我才無倒通曉了聲明、因明、俱舍、戒律等一切教誡和正理的關要,對所有佛經也獲得了無畏辯才,對天、鬼、人不論何者都生起了慈悲心。漢地剛強傲慢的元帝也向我求法,並對我極其尊敬。我的相續中生起了真實證悟。所以,那時上師正是爲了我才示現病相的。

  種敦巴格西異于他人之處,也在于他對阿底峽尊者真正作了大承事,因此他的成就超勝尊者其他的弟子。當年承事阿底峽尊者時,他連上師的大便都直接用手清除,諸如此類的穢業,他都真正行持了。以此緣起,雖然他只是一名居士,卻成爲一切出家衆的頂嚴,並且成爲尊者的補處,繼承光大尊者的法業。

  歸納:

  薩迦班智達說:“千劫修持波羅蜜之相,頭目手足一切施舍等,以上師道刹那盡攝收,故當承事汝應修歡喜!”千劫之中通過布施頭目腦髓等所積聚的福德資糧,以精勤承事上師,刹那之間就能圓滿無余地攝集。所以,能讓我們積資淨障的方便,除了承事上師之外,再無更殊勝之法。

  了解承事上師的殊勝利益之後,應按華嚴九心的要求,逐條對照自心,盡心盡力地行持。若最初無法達到華嚴九心的心量,至少內心也要猛利發願實行如上的依止法,如此才能獲得經論和傳記中所說的殊勝利益。

  戊二、虔信而恭敬之勝利分叁:一、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二、證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叁、速得殊勝成就之利益

  己一、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雪山上能否降下清泉,完全依賴陽光的照射,同樣,上師的加持能否融入相續,依賴對上師清淨的信心。所以,若想求得加持融入自心,必須善加護持敬信的相續,切莫讓違品損壞,此乃關要。

  哲貢炯巴仁波切說:“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精勤修敬信。”

  因此,加持融入多少,完全依隨信心的大小,若以恭敬和信心依止上師,加持必然融入自心。

  己二、證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果倉巴尊者說:“以上等的敬信將生起上等的證悟,以中下的敬信僅能生起中下的證悟,故應珍護到量的敬信。”所以,證悟的大小,全賴自己信力的大小。須知,在獲得證悟的助緣當中,確實以上師的加持最爲強大,而獲得加持又須依賴自己對上師的敬信,因此平時應當一心一意地祈禱上師。

  總之,有多少信心和恭敬,就會融入多少加持;融入多少加持,就會産生多少證悟的功德。因此,唯一贊歎對上師的敬信是證悟的竅門。

  己叁、速得殊勝成就之利益

  若對具相的金剛上師具足到量的敬信,必能即生成佛。《時輪金剛續》雲:“千劫一切叁世中,叁寶境前恒供養,亦于群生施無畏,即生佛果尤不得。然于大恩上師尊,若以信心令歡喜,共與不共諸悉地,無疑即生當成就。”即使在千劫一切叁世中供養叁寶,並且對許多衆生行無畏布施,仍然無法即生現證佛果;然而,若對上師殷重祈禱、承事供養,或者對上師的一切吩咐都依教奉行,則確實可以即生成佛。帝洛巴尊者也說:“即生欲得金剛持,道之究竟上師道,敬信究竟敬信師。”

  所謂“不修成佛”,即不必經過聞思等苦行而輕易獲得解脫。其實,這也必須依靠對上師敬信的緣起力。對此,噶當祖師都一致承許,如甲瓦用滾有一偈頌說:“上師一句亦不傳,弟子一座亦不修,佛果一生亦可得,是道殊勝敬信師。”

  那麼修習到何種程度,才是生起真實敬信的標准?

  如果一想起上師的功德和恩德,就淚水直流、汗毛豎立,這才算是生起了真實的敬信。許多高僧大德提到自己上師的尊名時,都淚流不止。比如,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成千上萬的僧衆前講法時,一憶念起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的恩德,總是淚水縱橫,內心充滿了敬信和感恩之情。

  歸納:

  若非相似或造作,而是真正對上師生起了敬信,則加持必然融入自心;加持一旦融入,則相續必將産生功德。因此,在敬信上師之外,別無更殊勝的修行。

  戊叁、思惟憶念與祈禱之利益分二:一、憶念之利益 二、祈禱之利益

  己一、憶念之利益分二:一、僅僅憶念之利益 二、恒常憶念之利益

  庚一、僅僅憶念之利益

  一、勝過修持生起次第

  《誓言莊嚴續》雲:“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與十萬劫中勤修本尊相比,刹那憶念上師的福德更爲殊勝。

  《明燈續》雲:“何人八萬四千大劫中,廣修布施,護持淨戒,修習安忍,策發精進,安住靜慮,開發智慧;然而僅僅一刹那憶念相好嚴飾的本尊身,即已勝彼福德。比起八萬四千大劫中修習本尊,刹那憶念上師的福德更爲殊勝。何以故?即生能得佛果之故。”八萬四千大劫中行持六度,不如一刹那憶念自己有緣的本尊;八萬四千大劫中修持殊勝的本尊,又不如一刹那憶念上師的福德。所以,僅僅憶念上師一次就能成就殊勝的福德。

  果倉巴尊者說:“生起次第的修法雖然多,但沒有超過上師修法的。”

  二、勝過修持圓滿次第

  《阿底莊嚴續》雲:“圓滿次第一劫中,離眠愦鬧恒久修,心間觀師僅一瞬,功德勝前十六倍。”在一個大劫中遠離睡眠、愦鬧並常久地修行,不如心中一瞬間觀修上師,後者的功德勝過前者十六倍。所以,應當誠信:憶念上師具有成就殊勝功德之利益。因爲:普通修法的功德遠遠不如圓滿次第的功德,而憶念上師的功德比修圓滿次第更爲殊勝。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虛幻休息》中說:“依靠觀修生圓次第等各道的本體不能解脫,因爲彼等還要依靠行爲和增相等。唯以此上師瑜伽自道的本體才能使自相續生起實相的證悟,即可得解脫,所以說一切聖道中上師瑜伽最爲甚深。”以此密意,藏傳佛教的傳承上師不論修持何法,都在上師瑜伽的基礎上起修,這是極爲稀奇的竅訣。

  叁、映蔽一切福德

  尊安達瓦的傳記中說:“然以僅念上師力,其余供事諸佛等,一切福德悉映蔽,善哉善哉修隨喜。”僅僅內心憶念上師,就已經超過供養承事諸佛等的大福德。如此甚深的要點,不論傲慢的智者們內心是否接受,對實修者而言,的確是唯一信解之處。

  四…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