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P15

  ..续本文上一页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依止时,也如伽喀巴所说:“依止上师时,害怕会有过失。”如果不明白依止的方法而依止,非但不会产生利益,反而会导致亏损。因此,和其它所有法要相比,依止善知识的修法极其重要。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宗大师说:由于见到依止善知识是学人圆满所欲的根本,因此我特别引用了无垢的经续论典,并且以容易理解、能打动人心、符合经义的善知识语录作庄严,将依止善知识的粗大次第大略作了建设。至于详细内容,应按其它教典来了知。

  本论所引的教典和语录如下:

  密教方面:《金刚手灌顶续》等续部、《事师五十颂》等密宗论典。

  经典方面:《华严经》、《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宝炬陀罗尼经》、《十法经》、《猛利问经》、《秘密不可思议经》、《念住经》、《谛者品》、《涅槃经》、《般若八千颂》、《亲友集经》等。

  论典方面:《摄决定心藏》、《四百论》及其广释、《本生论》等。

  语录方面:阿底峡父子、博朵瓦父子的语录。

  “广如余处”,指《大乐秘密续》等密续,广中略三种般若,《华严经》中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的教诫,《戒律根本论》的颂词及注释,《窍诀精华论》的颂词及注释,玛尔巴与米拉日巴的传记,《大乘庄严经论》、《菩萨戒》、《入行论》、《集学论》等论典。

  本论的依师轨理中,摄尽了一切依止善知识的要义,经续论典中所说的依师之义,无不摄集在内。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起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

  我们的烦恼极其粗重,多数都不了知依止上师的道理,即使知道了也不实行。诸闻法者反而在依止上师方面产生了无量罪过,对于罪业也很难生起追悔、防护等心。因此,应当了知前文所说的依止胜利、不依止的过患而数数思惟。

  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

  此段交待我们所应行持的。

  对于往昔多生以来未能如法依止善知识的罪业,应当至诚忏悔,多发防护非理邪行之心。自己应努力完备法器应具的各种德相,反复思惟善知识的圆满德相,然后积集资粮、广发大愿,由此成为乃至未证菩提之间上师恒时摄受自己的正因。

  若能这样努力,必定会使自己成为具相法器。因此,宗大师勉励我们:

  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若能这样行持,不用太久,自己将会像志力稀有的常啼菩萨和寻求善知识不知厌足的善财童子一样。

  甲二、依兰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说分二: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 二、如何依止善知识

  如何才能趋入解脱正道,而证得涅槃正果?须知,解脱道的根本,即是依止善知识,故应如《功德藏》所说:“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以此次第才能趋入解脱道。

  乙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分三: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三、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丙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释迦光尊者在《戒律三百颂》中,这样认定小乘善知识的法相:“具足戒律并通达仪轨,慈爱病人眷属戒清净,赐予教法并资助财物,适时教诲此即为上师。”

  小乘善知识必须具备清净的戒体,并且通达戒律遮持的学处;具有慈悲心,能善加照顾病人;其眷属戒律清净;能以布施财物和正法而精勤饶益弟子,并在适当

  

  的时机教诫弟子。这些是小乘善知识应具的法相。

  丙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不同;所做所为具义,故饶益无量有情。”

  《大乘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调伏”:善知识自己相续必须调柔,否则无法调伏他人的相续,调伏的内容属于戒学。众生的心烈如野马,常随境转,故应如驯马师以马辔头调伏野马般,以戒律调伏自心。当心随逐趋入非法行时,应以戒律调伏,精勤对治,使心趋向如法行。

  由于对善行和恶行具有正知正念,而能使内心发起定学,住于“寂静”。又由于心堪能安住奢摩他故,观察抉择真实义从而发起慧学,为“近寂静”。

  以上是三学中证法的功德。

  虽然具备了相续调伏等三学证德,但仍未圆满善知识的法相,还须具有成就圣教的功德——“教富饶”,即对三藏经续论典具足多闻。如此,虽然具足多闻等功德,若仍不如求学者或与之相等,则仍不圆满,所以还需功德增上——“德增”。“善达实性”是殊胜的慧学,指对法无我空性,或者现证或由教理通达。

  以上六法:调伏、静、近静、德增、教富饶、善达实性,是善知识自己应具之功德。其它四德:具巧说、悲体、具勤、离厌,是摄受他人时应具的功德。

  时值五浊恶世,众生障深慧浅,很难值遇具足一切德相的善知识。故应如宗大师所说,善知识至少须具圆满法相的八分之一。

  丙三、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在上述法相的基础之上,密宗金刚上师尚须具有不共的法相。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扎于《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念修仪轨诸事业(息增怀诛)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我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的基础上,尚须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的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即金刚上师与弟子的三昧耶戒未曾毁坏,故说是无垢传承与加持,此与上述八种法相合为九种。

  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修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尤其是宣讲密宗大圆满金刚果乘甚深窍诀的金刚上师,应具如下条件:

  获得未曾间断、能成熟之灌顶——成熟自相续;

  未曾违犯灌顶时所受持的誓言和其它戒律——净持律仪;

  烦恼与分别念薄弱——相续寂静调柔;

  精通一切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续部以及显宗经论的意义——精通显密;

  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满——念修圆满;

  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

  心相续遍满大悲心——唯求利他;

  已断除对今生的贪执——琐事鲜少;

  为了来世而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

  因现见轮回痛苦而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并且劝勉他人趋入正法——厌世劝他;

  以种种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善巧摄受弟子;

  依照上师言教行持并且具足传承的加持——传承具有加持。

  弟子若能依止具足如是法相之上师,必定速疾获得成就。

  乙二、如何依止善知识分五: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 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 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 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 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丙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分二:一、思惟胜利之必要 二、如何思惟胜利

  丁一、思惟胜利之必要

  问:为何最初应思惟依止的利益?其中隐含了何种修行的道理?

  答:譬如,人参虽有滋补身体的功效,但能否达到养身之效,则取决于是否服用;是否服用,又依赖有没有服用的欲求;是否有欲求,又依赖是否有见人参利益的信心。

  同样,我们都希求安乐,而能否获得安乐,则依赖对安乐之因——善法的精进,而精进又依赖于善法欲,欲又依赖见果功德的信心。佛经中处处赞叹信心为一切白法的根本,其究竟根据即此。总之,“信、欲、勤、果”四者,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其中,信为欲、勤、果的根本,而思惟利益又是信心的来源,因此思惟利益是首要的方便。

  所以,如果希求获得某种果,首先应再三思惟它的功德,以此坚固信心。《入行论》说:佛陀如是宣说一切白法的根本为信解,而其根本即是恒时观修异熟。

  就依止善知识来说,前提是思惟依止的利益,见到多少依止的利益,就会生起多少信心;产生多少信心,就会生起多少依止的欲求;有多少欲求,就有多少依止的行为。相反,若未认识依止的利益,就不会生起依止的信心,因此便无依止的欲求,也就不会有依止的动力和行为。

  丁二、如何思惟胜利分四:一、思惟供养与承事之利益 二、虔信而恭敬之胜利 三、思惟忆念与祈祷之利益 四、思惟顶礼与观师为佛之利益

  戊一、思惟供养与承事之利益分二:一、供养之利益 二、承事之利益

  己一、供养之利益

  供养一位上师,将产生等同供养一切诸佛的广大福德。如《事师五十颂》云:“供养上师即等同,恒时供养一切佛。”原因是:唯有上师是诸佛的体性。

  一位上师接受供养时,等同一切诸佛接受供养。《胜乐根本续》说:“阿阇黎的身体中善妙地安住了诸寂静、忿怒本尊,在行者前接受供养。”换言之,如果金刚上师接受了你的供养,则胜乐本尊、时轮金刚本尊等一切诸佛,虽未迎请,也会自然降入上师体内接受供养,由此能令供养者相续清净、获得加持。《大幻化网根本续》中也如是宣说。

  供养一位上师能够映蔽供养一切诸佛的福德。《桑布札续》云…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